生命是一场修行——读安妮宝贝《眠空》

生命是一场修行——读安妮宝贝《眠空》_第1张图片
                                
色如聚沫,痛如浮泡。皆悉空寂,无有真正——安妮宝贝

 安妮宝贝,作家。原名:励婕
 出生年月:1974.7.11
 星座:巨蟹座。
 祖籍:浙江宁波象山人
 曾从事职业:金融、广告、编辑
 目前职业:网络编辑,自由专栏撰稿和写作者
 喜欢:爱尔兰音乐,长途旅行,鸢尾,电影,散步
 2007年10月1日,安妮宝贝在北京生下一个女儿。

  是1999年开始读安妮宝贝的作品,在《榕树下》,一个相当文学和文艺的网站,那时候刚刚接触网络。与她的文字一见倾心,一路走来,已过十几年。

  记得初初与别人提起这个名字,被当时一位传媒界大哥嗤鼻,因为那个时候有个叫“上海宝贝”的以身体写作为噱头而名声大噪。

   但是,安妮是不一样的,这个来自南方小城的巨蟹座女子,以她的敏感、自省、清洌、疏离,轻意俘获具有相同气质和经历的人。

   从《七月与安生》《彼岸花》《告别薇安》《八月未央》等描述城市游离者边缘生活的颓废与冷冽,到《蔷薇岛屿》《清醒纪》《莲花》《素年锦时》的自省、清淡和内心观照。安妮宝贝的作品在我的生活中,成为很多个不眠夜晚的陪伴。


    特别是《春宴》,彼时正值一场内心纠结和挣扎的情事,读书过程中几度有感落泪,书读完了,心事也霍然了很多。

  最近的这部《眠空》,书收到后在数夜内一气读完,并手录笔记无数,是近期做的最为尽心的一件事。这本书没有故事,是一段一段看似无序又有联接的随笔,类似于“说说”或“微博”。其间有无数语句让人扼腕叹息,深以为然。

关于亲情

  安妮最初的作品中,主人公无一不热烈而清冷,她们极其渴望感情,又极度敏感和残酷。现在看来,是有着一定心理原因的,因为童年生活的不被认同和不被关爱。她说:


 “孩子需要小心对待,需要亲吻、拥抱、关注、鼓励。需要确认的爱与安全。被剥夺这些,心里不免暗藏坑洞。如此,也许可以成为一个艺术工作者,因为内心的敏感和情感被压抑,能量剧烈冲撞,需要释放。但这些冲撞可能带来牺牲。如果不经历有效的调整,心会与碎裂结盟,并最终被自己毁灭。”

  “这样的人,需要更为顽强和长久的自我认知的过程。需要一生的自我帮助和教育来让自己恢复和愈合。”

  结束和明了一段灰暗的内心历程,通过孕育或许是最好的途径,新的生命让我们学会关爱别人,学会原谅和包容。她对女儿说:

  “我要谢谢你来到这个世界,投靠我。借助我的肉体实现你的存在。我相信你有使命在身。”

  “用你纯洁、明亮、温暖、有神的光芒,照耀我,逐一充满我与这个世界之间隔膜的距离。让我得以平静、坚强、持续。你扶助我存在于这个世界上的时间。我知道,你是来挽留我的。挽留我与世间始终存在的一种岌岌可危的脆弱的关系。”

  “我即便爱她,仍需要很多时间工作、学习、旅行。有时独自在书房关起门来度过很长时间。需要自我成长,自我教育,而不可能把自己融化掉,把内心的追求和探索化作世俗的作为,无我而殷切地寄存在她的生命里。我重视与她之间的独立和完成甚于依赖和拥有。”
  “她在空荡荡的房间里寻找我,叫唤,妈妈,妈妈,四处寻找。这样的时刻有一天会完尽。她会长大,出去,不再需要寻找我。每次听到这纯真的声音,内心便有一种伤感。我自获得她之后,便做好某天送她出门的准备。愿意她在物理和内心的疆域能够走的越远越好。”(亦是我心声!) 
  “愿你以本真的样子存在于世,感觉到快活。有来自于这个世间和自处的容纳之地。自益和有益于他人。”
  “我爱你胜于我的肉身停留于这个世界上的时间。” 

  安妮宝贝作品中母亲的角色,总是优雅清丽,沉默自持。她们也会为情感而不顾一切,在小小孩童的眼中,是隔过约会的母亲望向窗外飞过的一排白鸟的未知和寂寞。
  “但现今,我学习纵容她,接受她做自己喜欢的事。”

  “我等在旁边,手里抱着母亲的包和外套。看着她们两个尽情玩耍,一时有些恍惚,眼角渗出泪水来。这个老去的女人是母亲。这个生长的孩童是女儿。”(同感!)
   
  父亲的去世成为安妮创作的一个分水岭,自此后她的笔触更清醒,探究生命的无常和虚无。父亲于女儿来说,更多时候是一种强大的精神依托,尽管他沉默隐忍不善表达。
   “他在快速移动的人群中伫立,对我挥手,脸上有克制的哀伤,站在那里久久不去。在这个苍茫的人世,还会有谁一直等着我,又会有谁这样忍着难过,甘心让我远远走掉。我带着行囊在这视线中默默转过身,不曾想过某一天有诀别。”(十六年前,第一次远行,同样的场景,同样的感受。)


关于情感
    
   男女之情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题材,安妮的作品中感情也是一条主线,在她的文字里,男主角大多叫“林”,是干净沉静的男子,穿棉衬衣,有着清洁的香气;而女子多身着白棉布裙或宽大的男士衬衫,赤脚穿球鞋,她们面目清冷,内心灼热而破碎。经年以后,安妮对于感情的描述,更多的是哲人般的领悟。

  “情感是一种残酷而理性的训练。通过检验,克服天性中的虚弱、沉溺和执着。欲望使我们得到机会打开对方内心的黑暗,区别只在于谁先识破这困守之境。”

  “一些人爱你,但他们所爱的,也许是由你而生发出来的幻象。他们所爱的,仍是自己的心。你不过是一个工具,一个载体。是他们隔岸相望的烟火。”

  “失恋,失爱,失婚,其实都是琐碎的事,微小的事。无法负担的是认为将会独活的惶然。为情所伤的人,也可以选择强颜欢笑的煎熬下去。终究会有新人出现,也许没有。终究会有新的生活出现,也许没有。但如果失去信念,在这样的困境里不再相信自己,得不到意志的凭靠,只能堕落于这消失的记忆的回声。”
  “把手中的匕首给他,把伤疤暴露给他。这个接下你的匕首,看了你伤疤的人,是可以爱的。”(看至此泪流满面!)

  “爱的珍贵在于,我们遇见一个可以去爱的人,而非单向的被爱。被爱缺乏与自我角斗的机会。爱的人,带来妄想的破碎和内在的清醒,最终使我们看破心中执着。他让我们突破迷障,看清自我。完成后即离去。”(多么通透!)

  “有些人,即便彼此再迷恋爱慕,也注定无法一起生活。他们另有使命。相伴终老通常是其他的人,无关痛痒,日长夜长,这是广大的平衡,无视人内心的小情小爱,情爱的重量对它来说太过渺小。”(这个论调亦舒也说过,生活的总结)
 
  作为女性,能参透情爱一事是伟大的,所谓无欲则钢。而个体特质决定,大多女人在感情上永远是最后一个退出的。 象这样的通透清醒,又有几人能为?

  “感情在男女生命中的地位不同,这由生理性和社会性决定。在电影中可见,对现实呈理性态度的男子,不断的退缩、背叛、妥协、放弃,如同幼童般肆无忌惮无担当之意。对感情飞蛾扑火的女子,原本可以独自存活,却对熄灭的烟火大会充满留恋。拖拖扯扯,直到万念俱灰。”

  “最终不过说明,男女属性不同,无法在灵魂层面共存。肉身的痴缠又能维持到几时,这具躯壳终会有衰老病弱和命尽的一天。”  “人与人,只能存在于自己的境况,走自己的道路。寻求各自的自我解决。即便在爱恋中,我们也是如此形单影只。”

关于人际



  很欣赏安妮的为人之道,她清冷自持,离群索居,住在城郊有花园的房子,闭门写作,出门散步。和几位相知的人保持长久的联系,电邮、写信、寄明信片。偶尔相约咖啡馆、剧场,交换彼此的爱物和思想。

  “有时又为何强迫别人向你服输。让他远去,在生命途径中逐渐自行了悟。这种发自内心的反省和惭愧,才是沉痛的。留一些未知,留一些余地。不说明,不追究,不辩驳,不戳穿。做到这样,更为彻底。”

   “分别心消失于对事物的重新认识,当人接受于自己的本性所在,便生发出柔和与自在,不再生硬。”
  “关系第一原则,应是允许他人以独立和自愿的方式存在。期望是自以为是的权力。”
  “在一段关系中我们无法影响和改变任何人。正确的关系只能来自一个对等的对方。”
  “各自的悲哀都应只付诸自己。对别人来说,这些不重要也很卑微。”
  “做个懂得适时缄默而保持笃实骨架的人,有其必要。”
  “在某种程度上说,人所做过的任何事情都不会是错误。无需后悔。我们做出的任何选择都有他当下的意义。它联结着过去的回声和未来的光亮。未必即刻显示出深意。”
 

关于修行
 
  没有任何信息证实安妮信宗教,但她看宗教书籍,拜访寺庙,参禅自修,在她后期的作品中,越来越多的提及宗教义理和感悟。生命本来就是一场修行,一个向内寻的人最终会抵达宗教的核心。 

  “这些人有一种出自天性的优美和优雅。自得其乐,一种甘愿的顺受,接纳和服从的尊严。或许因为他们不急迫,有一种内在的节奏。习惯坦然面对静止单调,懂得沉默和保持当下某个状态清空。”

  “走进店堂,把水杯中的睡莲供在佛像前。这样做是趋向和靠近身心内部美好的部分。俯身行礼的时候也是如此。我知道,供养给佛陀的这一刻清静优美,同时也在供养给自己的心。美和智慧收藏于自身发源于自身,只是要得到通向它的路径。这一刻交会眼目心神的安宁,无耽溺和对立,我们与这个本来面目的自己将不会分离。”

  “打破实相,妄想,虚空,生死,才得以穿越生命的苦。真正的清静圆满和喜悦是什么。这对凡俗生命来说是难以得到论证的问题。这里有两个原因。一,人所不知道的,不代表它不存在;二,人所知道的,有时不可言说。

  “修行是一种精神性的训练。在认识到自身和万物的空性之后,体会到与之融为一体。一种清洗,一种倒空,一种静寂,一种满盈。如此这般地空与满。”

关于自省

  有一类人天生具备自省的潜质,经过的事,处过的人,都会被细细的分析和过滤。从中找出自我成长和领悟的道理。这样的人,一类成了艺术家,另外一类,尽管无所成就,但会活的自得其乐。

  “人若能怀旧,是一种根基。一颗老心所象征的,不仅是湮没的时间,还有可贵的品质:端庄,静美,趋近自然和手工,专注,有敬畏。负载心意优雅的礼物,充盈他人的心。”

  “感情虚无,世事无常,谁又能是拯救。除了相信自己,爱自己,充盈自己,完整自己,没有任何其他途径可以实现人对感情模式的纠正。”

  “没有比真情实意更美好的东西。也没有比无需索之心的付出更为愉悦的行为。单纯的分享和给予。把美递送给他,而不是托付给他。”

   “在每个人的心中,存在着两个孩童。一个温柔,向善、天真,需求拥抱,倾向给予,朝向光的来源。一个敌意,警惕,玩劣,偏执,以黑暗和争斗为食。我们需要穷尽一生来驯服和看顾这两个孩子。他们有时平静共存,有时你死我活。其中任何一个死去,心都将失去活力。”

“人生存在的根本意义,是用来完尽自己的任务。它是一个人的事情。因此,只需清楚自己在做些什么,并为这些选择付出代价。”

“如果已决定放弃,就无须再把问题剖开。如果尚有希望,且相信时间带来的结果。没有想象中那么重要,也没有想向中那么糟糕。一切都好,不必追究。让事情自己推动。这是事情本来的样子。等待自然地发生。” 

  “世间欢歌急锣,何以找到一处能够安顿身心。造出空中楼阁,分明不过是一个人的花好月圆。虚妄的游戏,诚恳的任务。仅存的一线自由。”

  “个人心目中的海市蜃楼,不过是茫茫宇宙中的一束反射光线,毫无分量,只是我们脆弱的心有时会被压垮。
也许我们所期待和恐惧的,不过是内心缺失的倒影。”
  “若能置身事外,才不会画地为牢。若有情执,必陷入软弱”
 
关于旅行

   安妮很多作品都与旅途有关,她认为很多的地方和场景是生命中本存的,不管到达过与否。她也是一个喜欢独自在路上的人,很多的作品,比如《清醒纪》和《莲花》大多记录旅途中事,这样的生活也是我一直的向往。 
  “某个人心中应不时更新一条计划行走的路线。如同心里种下一颗种子,以时间和心念灌溉,逐渐形成果实。开端不过略做准备买好一张启程票。”
  “每一段旅途,出发,跋涉,抵达,回归。最终所向并非为了抵达某处,是洞晓和获取一个新的自己。这是远行的意义。”

那些至美的时刻
   
  喜欢这样的意境和感触,一个人,或,两个人。总有些场景,成为生命中最明亮的那抹色彩。
  “走过小院子,空无一人,一棵杏花树在春日阳光中徒然独自开放。白色花瓣风中飘落,地上微微积累一层。无限寂静。当时有一种特别的感受,觉得吉祥。”
  “有时我只愿与一个人同去某个幽僻而深远的小村庄,喝酒,踏雪,入睡,早起携手寻访腊梅花.....静静做这些与世隔绝的事情。美好的愿景需要正确的人参与。”
  “来日相见,只想先牵着你的手温存地哭一场。无需说起这半生已然过去的哪怕最微小的一丝丝煎熬。那曾使我们的心刚硬和受苦的,也必然会在某时,使我们的心再度温润澄澈如同春水。” 
  “河流上白鹭飞过,稻田里谷穗爆裂。涧边蝴蝶安睡,枕边雨声潺潺。我看到你从梦中醒来,走过夜路。独自站在已被烧毁的渡口,等待去往彼岸的船只。”
  “清晨早起打扫庭院,插花,焚香。白日劳作。晚上喝酒看月亮。春夜的海棠花在街上铺了薄薄的一层雪。我等待你来接我回家,手里拿着我的白布衫。” 
 
后记:
  安妮宝贝于我来说,与其是一个畅销书作家,莫如说是一个惺惺知己。我们处于同样的时代,有着类似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最重要的,性格中有着太多相通的东西,以及对生活、情感、存在的敏感和自省。某种意义上,她是我生活的践行者和总结者。 
  她的作品或许没有高屋建瓴的指导意义,但于生活和灵魂来说,也算是一个印证和出口。生命是一场修行,我们必然走着各自的路,尽管一生或许都无缘相见,有着这样相通的灵魂,足矣!

  “文字具备即刻的意义,记下的观点或细节,过后回望,已显得不再重要或与己无关。但从记录中回溯,可看到自我构建和行进的一个过程。一旦进入被阅读的世界,自此流向它自己的道路。彼此也就相忘。”

  “我们最终所得到的训练无非是,面对无所知、无常、虚妄,时时抚平心绪,保持警惕,平静、坚强、有方向的生活下去。并且静观这个世间所有破落的碎片擦身而过。”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命是一场修行——读安妮宝贝《眠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