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 ——1.隐公

春秋 从鲁隐公元年开始纪事,即公元前721年。中国的历史是东周初年,约周平王五十年左右,周平王是西周 周幽王的儿子,周幽王峰火戏诸侯后,西周灭,诸侯拥立周幽王之子姬宜臼继位。周平王迁都,东周开始。

鲁隐公是惠公的庶子,与桓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他的母亲是惠公原配的妹妹,随嫁到鲁,在姐姐逝后,继室生隐公,而惠公的续正室是宋国公的女儿——仲子,是后来桓公的母亲。。也许这是那会的一种礼制,姐姐出嫁都有妹妹随嫁。妹妹如果当时未成年也会在成年被接到姊嫁之地。王洛宾的那首 大板城的姑娘 有句“带着你的嫁妆,带着你的妹妹”,是难道是相同的文化源头?

鲁惠公死时,因桓公年幼,隐公只是希望自己能像周公那样,成为辅助幼主的摄政王。他的谥号“隐”也是史官对他一生的总结,想隐退,归政于桓公,可惜最后被奸臣弑杀。

隐公在位,与周围诸侯修好,尊重礼数,调解其他诸侯的矛盾,对于违背周礼的诸侯也会出兵伐讨。原本我觉得他无大功也无大过,可对比同期的周边诸侯的征伐不断,隐公十一年内的鲁国人却有相对和平地休养生息,想想后世的那些盛世,能相对稳定无外战内乱便是老百姓的福气。隐公带给鲁国人的功德大致也是这样的吧。

与隐公同时的郑庄公倒是被记录了诸多的事件。郑庄公以“郑伯克段于鄢”而闻名于史。就连《甄嬛传》里也有引用这段故事。“多行不义必自毙”也出自于此。很多史评认为郑庄公对于自己弟弟的越礼行为不加约束,至其最终有叛乱的行为。可我却怎么认为郑庄公即便是在公叔段开始有僭越行为就进行告诫,也未必能有什么改变。也许唯一的变化会让公叔段的行为从明面上变成暗中进行,更无法防备。看来我也很多疑。可是随后几年卫国 公子州吁弑杀卫桓公,桓公和公子州吁都是卫庄公之子。庄公时,州吁就因为其母受宠而骄纵。庄公不听大臣关于约束州吁的谏言,才导致身后桓公的被杀。

从郑和卫都出现了有人篡位的情况,处理结果却截然不同。看似都是先放任不管,但郑庄公却是任其发展,自己也没闲着,准备应对。卫桓公,估计还没有来得及防备而被杀身。

还有一件事,是宋国的传位。宋宣公传位给了自己的弟弟宋穆公,认为穆公是能治理好国家的人。而穆公又把位传回给了宣公的儿子与夷。也有大臣谏言愿意扶佐穆公自己的儿子,穆公不同意,并且还驱逐了自己的儿子冯。但穆公死后冯弑与夷造成宋国之乱。《公羊传》中认为宋国之乱责任在穆公。宣公传位似乎多从理来考虑,穆公传位似乎多从义考虑,但好像在方法上欠妥,也是没有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事。

隐公仁厚,有奸臣羽父谏言让隐公杀了桓公。隐公未听也未责罚羽父。而羽父见隐公有让位给桓公的计划,害怕自已之前的言词让桓公知道而被杀,就又去间言桓公。最终桓公同意,隐公被奸臣羽父设计所杀。

按谥法:“不尸其位曰隐”,指其位不终。隐公在位其间鲁国相对平静安稳,没有发生乱事。清高士奇认为:鲁隐公之失,不在于让位,而在于让位之道考虑不周。

看到隐公之死确实让我吃了一惊,甚至还有点遗憾。。

东周列国地图

《左传》 ——1.隐公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左传》 ——1.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