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万维钢老师的专栏“那时候和这时候的亚当·斯密”,觉得很有启发,之前我只是听说过,亚当斯密的《富国论》,“看不见的手”,还有就是在薛兆丰老师哪里经常听到,不过,对于亚当·斯密,根本没有做过深入的了解,最熟悉的也只是停留在“亚当·斯密”这个名字上。
等我点开这篇文稿的时候,看到了一个清晰的逻辑结构,大脑就瞬间变得清晰了很多,而追求这样清晰逻辑的感觉,也是我目前渴望的。
亚当·斯密这套道德逻辑结构:
人要追求 自利
自利,就要 被爱
被爱,还得 值得爱
获得被爱, 名利不是个好方法
好方法是 智慧和 美德。
在这个逻辑框架之下,首先要解释一下什么是自利?
所谓的自利,就是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也愿意帮助别人。
它和自私不同,自私是根本不考虑别人的利益。
在没有学习“得到”之前,我接触到的是《樊登读书会》,在那里面听了很多关于佛学的一些东西,还有就是中国儒家思想的道德。特别是在讲到孔子和王阳明的时候,还有就是那句“圣人亦可学而至”。
我也并没有觉得,孟子和孔子的那种舍生取义和仁者爱人的那种境界有什么不妥。回到现实,我也会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时候追求的不就是在做一个完人,圣人的那种境界吗?
后来,随着学习的深入,开始接触到李笑来。他非常坚定的提出来,完美永不存在,现状永远无法立刻得到改变,一切都要靠积累,大脑升级靠践行……
再到后来,我开始慢慢理解“重视价值忽略估值”,努力提升自己的价值,做一个被需要的人,在通往财富自由的这条路上,我们必须要有投资学思维,就像老师说的那样,生活的本质是交换。
而我们的传统思维就是,舍生取义、爱别人。而且《关系攻略》里,熊老师讲述了他的爸爸给他的一句叮嘱:“管好自己的事,有余力要去帮人。”
而我学了这么一大圈,最终明白的道理就是自利。就像亚当·斯密说的“自利永远都是第一位”。
想要自利,就要被爱。
人天生不但希望被爱,而且希望自己是值得爱的人。
而“被爱”又要同时满足被自己和被他人两种爱。这也类似于“货真价实”的爱,被别人爱是因为自己真的被值得爱。也类似于笑来老师说的“拥有一件东西的最好方式,就是让自己配得上它”。
想要让自己变的有价值,那就要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到自己的成长上去。
然而,在亚当·斯密看来,获得被爱,名利不是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方法是,追求智慧和美德。
站在现在的角度来解读,财富和名望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式,他可能不是最重要的,但是,前提条件是你得先有了再说。
就像笑来老师说的,钱不能买到一切,但是如果没有钱,那些能用钱买到的东西,你肯定不能拥有。
然而在这篇文章中讲到,现代人工作不像过去那样痛苦,甚至还充满了乐趣,名望是个副产品。作为一个被社会需要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获得财富是一种必然。从这个角度来理解,我们就不能够单纯的去追求财富和名望。
所以,最终我们的目标应该定在让自己变得更价值,更值得被爱,能说那话的人。
而这个时候,亚当·斯密的追求智慧和美德,或许,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之所以说或许,是因为当我看到关于对智慧和美德的解释时,并没有嗅到它身上财富的味道。相反,笑来老师说的,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到自己的成长上去,就有那么一点财富的味道。)
如何做到被爱?
第一层次,做事得体
所谓的得体,就是你做事最好能符合别人的社交预期。
也就是说,要符合一般的社交规范,在群体中,要保持和大家的一致性,也就是同步,这样才能和谐。
而合理的社交方式,就是和别人分享发生在自己身上大的坏事、小的好事。
第二层次,就是美德
美德包含三个方面:谨慎、正义、仁慈。
1.谨慎:诚恳、老实、少说多做。(对应我们的公司的价值观,就是实在做人、踏实做事,快乐工作、畅享生活……),当然,偶尔也可以自夸一下。
2.正义:不能伤害别人。知道哪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
3.仁慈:主动做些好事情去帮助别人。
第三层次,改变世界
在亚当·斯密看来,你不用干什么大事,只要从一言一行做起,见到别人做好事就给他鼓掌,见到坏事敢于站出来说话,这样无数个你一起,通过涌现的办法,就能改变世界。
就是说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做好自己的小事,潜移默化之功,就能让社会真正的进步!
亚当·斯密有另外一句名言:
我们每天之所以能够吃上晚饭,不是因为面包师,不是因为屠夫,不是因为酿酒商,他们爱我们,他们的慈善,而是因为他们要自私自利,他们要追求他们的利益。每当我们跟他们做生意的时候,我们不说我们自己需要什么,而是说他们需要什么。
总结:
从亚当斯密这套逻辑来看,自利,确实是第一位。
结合着薛兆丰讲的“亚当斯密的人性观”,经济学家关心的,不是人是不是理性的,而是人在什么条件、什么样的行下为容易存活。
用二分法来看人性的两面性:在小圈子里面,我们讲的是爱心;在大圈子里面,在陌生人的范围里面,我们讲的是规则。
当然,对于现在的我来说,有种当年孙悟空去拜师那种状态,我首先会问,这个知识能不能挣钱,不能挣钱不学(因为时间、注意力都是有限的)。对于普通的人来说,或许真正突破钱的层次,人生才会真正得到解脱。(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能不能获得成长,这个成长,对应的就是,长期来看能不能赚大钱的知识。)
这让我想起之前刘一秒说过的话,大致意思是,你想挣钱,不看挣钱的书,天天研究诗词歌赋,怎么可能挣到钱?
回到亚当·斯密的这套逻辑,想要追求自利,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智慧和美德。
现在再想想,为什么不践行一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