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了五步三查的课堂流程之后,我们进入了编制导学案环节。
编制导学案时是按学科进行的,我们语文有两个班——五班和六班,因此需要一位助教。很荣幸,我可以做马老师的一天助教。
首先是学员以小组为单位自己编制导学案。五班和六班的学员们齐聚在报告厅,展开竞赛,最后决出优胜小组和优胜班级。
学员领取了课文和课标之后,小组讨论制定学习目标,抽一个小组展示,然后大家共同讨论,从十四个小组拟定的目标中选出最恰当的三个,作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接下来用同样的方法设计出独学和达标测评内容。
当然,高效课堂是少不了辩论和对抗的。本节课其中一个目标是“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其中一个小组设计的独学内容中有这样一个环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概括文章讲述的三件事。马上有学员站起来质疑:“朗读指出声读,而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则可能是默读,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对于这种说法,有人赞同,有人反对。大家都把目光转向老师——当学生对问题产生分歧的时候,老师应该站出来解疑答惑,给出一个权威的答案。
但是,老师却采取了折中主义,直接把前几个字一擦,变成了“读课文”。站在舞台上“打杂儿”(就是给上台发言学员递麦克风啊,学员在展板上写作业时转转看看递递粉笔啊,给各小组加加分啊)的我真想补充发言,可是,老师已经开始下一个环节了,我只好把已经吐出了一个字的补充又咽了回去。其实,读课文有很多种方式,比如朗读、默读、略读、跳读、浏览等等。初中阶段,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对学生进行训练,每种读的方式都要求学生掌握。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朗读,几乎每一篇课文,都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因此,对于这篇七年级语文《生命生命》,独学的第一个环节就应该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天上午,要将设计出来的导学案还原到课堂。马老师负责五班,我负责六班。说实话,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骨干教师们,我真有些心虚。但是,有挑战才会有成长。
我首先对学员们明确了座位顺序,并解释了同质对学和异质帮学的要求,然后开始独对群学和小展,然后让小组长抽出展示问题,开始备展,接下来是展示。
果然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骨干教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因此质疑对抗极为激烈。有人质疑,展示组立即为自己辩解,课堂即将陷入质问—辩解的无限循环之中。我马上喊“聚焦”,提醒大家注意交流的态度,告诉他们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事,是让学生学会用谦逊的态度与人交流,学会接纳别人的意见。
每组展示完后,会有两次补充的机会,每次加1分。但是,补充很快演变成了辩论,而且发言的双方越来越激动,一人话刚开头,另一人就又大声开始陈述。天啊,这样下去,到十点肯定无法结束啊!我只能再次大喊“聚焦”,说:“老师们,你可以反对别人的观点,但应该尊重别人发言的权利。我们要教给学生,当别人发言的时候,你要学会用尊重的态度去倾听,等别人发言结束,再发表自己的看法。如果我们做老师的都如此急躁,学生又怎么能安静地倾听呢?”
教室里静了下来。我一扭头,刘爱军主任正微笑着一边点头一边冲我竖大拇指呢。
我看到,那位正满腔豪情地辩论的男老师满脸不悦地坐了下去。“我必须再给他一次发言的机会,才能排解他的不满情绪。”我想。
下一次展示时,两次补充机会之后,那位男老师仍执着地举着手。下面有人小声说:“已经补充了两次了!”我笑着对那位男老师做出“请”的姿势:“虽然不加分,但可以有发言的权利!”那老师有理有据地谈了三点看法,赢得了一阵热烈的掌声。我赶紧点评:“这位老师不为分数,却说得如此详尽如此深刻,这才是真正的为教育而投入学习!让我们再次用掌声表达对他的敬意!”在掌声中,男老师脸上露出了笑容。我的心情也变得愉悦起来。
整整两个多小时的学习气氛非常热烈,结束的时间到了,大家仍然高举着手要求发言。新城小学一位老师向我提建议:一、老师要“站在教室各个角落”,关注到每一组每一个学生;二、当学生出现争执时,老师要仲裁,比如两组因为“概括事件需不需要带主语”而辩论时,老师就应该明确告诉学生正确的做法。这一点,确实是我的失误。
我向她深鞠一躬,诚恳地说:“我错了,我改!”教室里一片善意的笑声和掌声。
一天的助教,让我在教育路上又前行了一小步。我知道,前路漫漫,或许我永远都无法到达终点,但不断前行的过程,恰恰充满了快乐与幸福。
为了自己的心灵,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