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有所成,“成”的到底是什么?

以下是根据我在《一周演讲社》第二次演讲实练的演讲稿,修改整理而成。文末有《一周演讲社》的简介链接。

学有所成,“成”的到底是什么?_第1张图片

一、

今天,我想跟各位分享的是我在得到这一年的学习的心路历程。

这一年给我的最大的收获是我想明白了一件事情:

那些意见、观点、智识包括认知都是别人的,只有“思想”是自己的。我们学习也是为了形成自己的思想,思想是目的也是结果。

先简单复盘一下我这一年的学习历程吧。

我是去年的8月份下载的得到,下载之后一直没有看过,直到九月份订阅李笑来的《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才开始了我这一年的主动进化。

学有所成,“成”的到底是什么?_第2张图片

这一切都开始于罗振宇的《逻辑思维》。我追罗振宇的《逻辑思维》是在14年底的时候,现在都忘了怎么会关注到这个人。只是记得听他的第一集内容《向死而生》时,就被他的思想深深的吸引。

那之后的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里,我一直都在想什么是“向死而生”,什么是我的“向死而生”。

那一段时间我的工作状态处于一种消极迷茫的状态,也就是大多数人说的“瓶颈期”。

但是现在的我回头去看是不认可有所谓“瓶颈期”的说法的。我当时的感觉就像是,我走进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而且天还是黑着的。我不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而且也不知道怎么样去搞清楚我在什么地方。什么也做不了。

然后,我就跟着罗振宇开始了思想上的天马行空,只要有空我就听他的节目,一期都没有落下过,有时一期会听好几遍。

15年我的工作发生了很多变动,我不用到处去跑,有了大量的独处的时间,时间的安排也相当的有规律。然后我就开始大量的看书、听书,所思所想也越来越宽泛,思考也越来越活跃。

我一直很喜欢那个时候自己状态,虽然那一年我过的并不顺利,甚至可以说很糟糕。我几度经历过那种黑暗的陌生处境,但是这些并没有让我停止。

16年的三季度,也就是我刚刚订阅得到专栏的那段时间,我觉得压力已经大到自己无法承受随时都有可能会崩塌。

唯一还能让我觉得确定的是每天得到专栏的更新,和我雷打不动的写学习留言。我就这么一直学者,写着。在生活中充满不确定的时候,这件事是唯一确定的事情。

将近一年的时间,就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一个专栏的留言,我就写了二十六多万字,加上我自己手写在笔记本上的,和发到公众号的长文,三十多万字是一定有的。

二、

书,更是看的更多了,当然只是相对于我自己之前的读书量,我知道自己读书速度慢,所以在17年元旦的时候我给自己定下的17年的读书目标是20套一年。因为看的少,所以我对书就很挑,但是这个挑只是看按我自己标准去挑。

我挑书有三个参考标准,

一是兴趣,一定要优先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书,选自己有强烈求知欲的领域的书。但是这个领域一定要大,这一条会让我保持对读书的持续的热情,会让我在读完一本之后会迫不及待的想开始读第二本。

二是时间,那些经过人们长久思考和讨论的话题和领域,才更有价值。这里的时间我指的是历史,也就是说我们想要学习一个领域的知识的时候,如果能够从这个领域的发展演变历史来学,会更得心应手。

三是作者,作者是我一直以来看书,挑书的一个方法,遇到一个好的作者,一个吸引我的作者看完他的其中一部作品之后,我会将他其他的作品都找来看,有时候还会对应作者的年谱来读。这样才能更全面的了解整个作者和这个作者的思想。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作者和书籍会成为我们探索一个未知领域的灯塔。

举个例子说一下我是怎么用这三个标准的吧。

我很喜欢文史哲,也就是文学,历史,哲学。

就拿文学来说吧,我喜欢文学是源自宋词,十几岁的时候最喜欢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词句,但是有很多我读不懂啊,不管我背的再熟练我也还是不懂,如果我那时候找来什么宋词三百首,人间词话什么的一堆词集来读的话,我无非是更加的多愁善感,能拽更多的别人听不懂的词句而已。

但是宋词属于文学形式的一种,于是我就问了自己几个问题?

宋词到底是什么?它是怎么来的?现在为什么没有了?

于是按照上面提到的标准,我按照自己的兴趣,找来李清照的其他作品,对照她的年谱及生平一一去体会。然后知道了什么是宋词。然后要想了解宋词的演化,就把自己的兴趣领域拓展到整个文学框架和与文学伴生的历史和哲学,当然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蹶而就的。

这样的话我就得去找那些写的好的文学历史书籍,因为是古文学,我们这一代人对古文学的知识太少了,不止是我们这一代,五四运动之后,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古文学的普及越来越少。顶多也就是我们教科书中那么寥寥数篇,如果不是专门去钻研根本就不得其法。

虽然那些人人都知道的必读书目如《论语》《史记》《昭明文选》之类的煌煌巨著就摆在那里,但是我一个连宋词都看不懂的人怎么可能看的懂《昭明文选》所以那个时候的我根本就不知道找什么书来看。

但是我还有第三条标准,“作者”,我可以去找那些在国学,古文方面非常有成就的大师、通儒的作品来看。也是经过了好久,我找到蒋勋,钱穆时才觉得我找到了那个领我进门的人,于是这二位的书,我一本接着一本的读。

虽然我到现在也没有能力回答清楚自己当初问自己的那三个问题,但是我对文学的兴趣可以绵延这么多年而不绝,已经让我得到了莫大的享受,而且这热爱还会继续延续下去。

说了这么多自己学习上的事情和自己读书挑书的方法和标准,希望能对各位有所帮助。

三、

说回来我一开始就像跟各位分享的观点:“只有思想是自己的,意见和观点都是别人的;以及 “思想”,是学习的目的和结果。

就像前面说的,当我们的人生遭遇到“瓶颈”实际上就是我们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站在了一个完全未知的门的后面,而且碰巧又是天黑。

这个时候,别人给你的意见、观点对你的帮助其实非常有限,能帮你将现状描述的更清晰而已。

而唯一能够让你改变这种处境的是你的思想,是你清楚明白,要给自己耐心,等待黎明;要为自己点起蜡烛,鼓起勇气。

等我们经历了足够多的黑暗和陌生之后,它们也就变得不再黑暗和陌生了。

所以说,“只有思想是自己的,意见和观点都是别人的”。

另外,我们学习的目的和结果到底是什么,就像一句我们说了几千年的话“学有所成”,“成”的到底是什么?

我总结了一些有所成就的“大师”们所具有的一些共通的地方,

他们都有“匡时救世之心术,有明体适用之学识”都不以俗世的成功标准标榜自己。

学术上都是综贯百家,上下千载,祥考其得失之故,而断之与心,笔之与书。

最终所呈现出来的是他们自己的独特“思想”,而这“思想”也因为独特而有价值。

所以我觉得“思想”是学习的目的和结果。

而我们自己的思想,只有靠自己去发现。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地方,如果不能发掘我们自己本身内有的本领,这一生就可惜了,冤枉了。

最后祝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天生我才,必有用”!

谢谢!


一周演讲社:

一周一次,一年成为演讲达人!



求知路上邀你为伴

在转过身之后,才知道自我中心之外,才是更大的世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学有所成,“成”的到底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