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简·尼尔森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这本《正面管教》其实和我渊源很深,第一次听说是6年前在新浪博客看到一个博主妈妈推荐的,那年我女儿2岁,感觉很有意思,观点也很正确,那一年就时不时关注她的更新,学习她的一些好的点子,隔年就到了每年一次的频率,从她的女儿5、6岁,到今年的10多岁,也可以说是看着她的女儿长大了
第二次接触是2015年单位的一次分享课,是正面管教的家长辅导讲师过来做分享的,也很受益,于是从某东入手这本书,然后一直埋没在书架上,直到今年年初,因为给女儿买的书无处安置、所以便把它与其他不常看的书收到箱子里
最后一次也就是这次了,去送女儿上英语课,到的有点早,就在大厅休息,女儿走到书架那,指着这本书说,妈妈,你应该看看这本书,周旁的老师都笑了,我尴尬的说:咱家有这本书,我已经看过了。女儿说:那你还还大声嚷我,我支支吾吾没说话。等女儿上教室后,我回忆了一下,好像只有买过,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在网上也看过相关的推文,却从来没有系统的看过这本书,于是回到家,翻箱倒柜把它翻了出来,于是有了这篇读书笔记
正文开始了
作者的女儿曾经说过一句话,大概是这意思:如果在管教孩子的过程让你很痛苦,那么一定是你的方法不对
所以你现在有痛苦吗,如果有,那么希望你认真的读下去
首先我们来看日常生活中,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三种主要互动方式。
① 严厉型
严厉型的父母规定“这些是你必须遵守的规则,如果违反了,则会得到惩罚”在这些规定里,孩子不参与决策过程,其实就是“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
②骄纵型
骄纵型的父母会说“我们没有规则,我相信我们会爱对方,并且会幸福,我相信你以后会选择自己的规则”,其实就是“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③正面管教型
正面管教型的父母认为“我们可以一起来制定对双方有利的规则,还可以共同决定在遇到问题时对大家都有益的解决方案,当我必须独自做出决断时,我会坚定而和善,维护你的尊严,给予尊重”,意思就是“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选择”
其实我觉着我个人是“严厉型”+“正面管教型”的结合体,我特意问了女儿,女儿说,我比较倾向“严厉型”,看来我还不够和善
一、什么事正面管教
下面举例一个场景,来看看在三个不同的互动方式下,呈现出来的不同结果,就拿最让父母头疼的吃饭问题来说吧
一个寒冷的早上,妈妈为了让3岁的乔尼身上能暖和点,做了热乎乎的疙瘩汤,可是乔尼确说,我不想吃…
第一个场景——在严厉型家庭里
妈妈,可能刚开始会心平气和的说,吃了它身上会变暖和的哦,而且这样你猜能吃得饱饱的,才能坚持到中午,可是乔尼还是不想吃,妈妈劝了好多次,乔尼还是不吃,于是妈妈就有点不淡定了,扯着嗓子说:快点吃了它,别让我嚷你。最后乔尼这时看到妈妈严肃的表情,极不情愿的把它吃了,其实很父母都感觉严厉和惩罚是很管用的管教方式,确实可能在当前的几分钟内管用,可是,你有没有想过长期效果是什么呢?孩子可能会愤恨,心想“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或许会报复,心想“这回他们赢了,但我会扳回来的”,或许会反叛,心想“我就要对着干,就不按他们的要求去做”,或许会退缩,心里会自卑,心想“我可能是个坏孩子”
第二个场景——在骄纵型的家庭里
当乔尼说不想吃的时候,妈妈便问,那怎么办,乔尼说“我就是不想吃疙瘩汤,我想吃面条”,于是妈妈说,那你等会,妈妈去给你做啊,等做完之后,乔尼又说,我想吃西红柿鸡蛋的面条,妈妈又重新去炒的鸡蛋,折腾了两三次,乔尼才把这顿早餐给吃了。如果父母如果骄纵孩子,那么孩子可能会任性、自私、甚至胡搅蛮缠…
第三个场景——在正面管教的家庭里
当乔尼说不想吃得时候,妈妈便说“可以不吃饭,那么过了饭点就没有饭了,即使在饿,也只有水果了,那么现在自己决定是否吃饭”最终乔尼决定不吃,但是过了2个下时候,乔尼跟妈妈说肚子饿了,这时妈妈没有用类似说教的口气说“我早告诉过你…”,而是蹲下来温和而坚定的说“现在已经没有饭了,为了不让肚子咕咕叫,你是想吃苹果还是吃橙子”,乔尼最终选择了橙子,这个时候,其实潜意识的在告诉孩子“要遵守约定,并对自己的选择和决定负责”
其实对于孩子各种不吃饭的问题,正面管教的家长可以这样做:让孩子参与一块制定规则,比如,想吃什么可以提前告知,如果没有告知,那就要做什么吃什么,如果选择不吃,就要自己承担不吃的后果等等。
现在是不是更能明确了解正面管教的方法,有的父母可能认为“管教”就是“惩罚”,其实是不对的,“管教”是来源于拉丁文discipulus或disciplini,意思是“真理和原则的追随者”或“受尊敬的领导人”,它其实是一种既不用严厉也不用骄纵的方法。它对孩子和大人都不造成羞辱。具体使用方法跟细节家长可以看完全文后慢慢体会。
其实书里的所有观点其实都在围绕一句话来写的,那就是:和善而坚定
这里“和善”的重要性在于表达我们对孩子的尊重,它并不代表娇惯孩子,娇惯孩子并不是尊重孩子,用语言表达对孩子感受的理解才是尊重孩子。而“坚定”,它的重要性,则在于尊重我们自己,尊重情形的需要。它并不代表惩罚、说教或者其他形式的控制。
我们假设孩子跟你顶嘴。“和善而坚定”的一种处理方式是你走开,可以到另一间屋里去。你虽然不能迫使别人以尊敬的态度对待你,但你可以自己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你自己。走开就是你以尊重的态度对待你自己,你可以稍后再找孩子谈,这样每个人都有机会让情绪平静下来,这时你可以说:“宝贝儿,很抱歉你生这么大的气。我尊重你的感受,但不能接受你刚才的做法。今后,每当你不尊重我时,我都会暂时走开以下。我爱你,愿意和你在一起,因此当你决定你能够做到尊重我时,就来告诉我,我会很乐意和你一起找出处理你的怒气的其他方法。”这时候其实也交给孩子一个重要技能,有时候,“决定你要做什么”要比试图让孩子去做什么好得多,至少在孩子愿意合作而不再和你较劲之前是这样的。也记住,在生气的当下,是最不合适解决问题的时候。应该先让自己冷静下来,直到能理性的思考时在解决问题才会有意义
二、几个基本概念:
1、自尊:一个容易造成错觉的概念
首先来看一下父母认为的自尊,大部分可能觉着“给孩子自尊”的内容其实就是赞扬、快乐小贴纸、笑脸以及让孩子做“今天最重要的人”。这些都可以使好玩儿而无害的,只要孩子不认为自己的自尊取决于外在的他人的评价。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孩子可能就会变成“讨好者”或“总寻求别人的认可”,他们便学会了观察别人的反应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而不是学会自我评价与自省。其实我们能为孩子做的最有益的事情就是教孩子自我评价,而不是依赖别人的赞扬和观点,父母应该教会孩子把犯错当成学习的机会,允许孩子失败,并在出现问题时学会自己解决。有一个成语,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意思了。
2、“赢得”孩子
这里的“赢得”孩子其实就是赢得合作,当孩子们感觉父母理解他们时,就会收到鼓励,书中提到“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它能营造出一种让孩子愿意听、愿意合作的气氛。
① 表达出对孩子感受的理解。一定要向孩子何时你的理解是对的
② 表达出对孩子的同情,但不能宽恕。同情并不表示你认同或者宽恕孩子的行为,而只是意味着你理解孩子的感受。这时,你如果告诉孩子,你也曾有过类似的感受或行为,效果会更好
③ 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如果你真诚而友善地进行了前面两个步骤,孩子此时就会愿意听你说了
④ 让孩子关注与解决问题,问孩子对于避免将来再出现这类问题有什么想法。如果孩子没有想法,你可以提出一些建议,直到你们达成共识。
举个栗子
琳达放学回家后在妈妈面前抱怨老师在全班面前吼她,这时妈妈用指责的口气说:“那可定是你做了些什么”
琳达生气地回应到:“我什么也没做?”
妈妈说:“得了吧,老师才不会无缘无故地吼学生呢。你到底做了些什么”
琳达什么都没说,阴着脸,怒视着妈妈
那么如果当时妈妈知道“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会怎么做呢
妈妈这时会以友善的语气说道:“我敢肯定老师当着其他人的面吼你,你觉着非常丢脸”(第一步,表达理解)
琳达抬起来头,有些狐疑地望着妈妈。妈妈接着说:“我记得我上四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算术考试,我站起来削铅笔,老师就当着全班面吼了我。我觉着又丢脸又生气”(第二步,表达出同情,而不是宽恕——并且告诉孩子自己也有类似的经历)
琳达这时感兴趣了。“真的?”她说,“我不过是向别人借支铅笔。我认为老师为这么点小事吼我很不公平。”
妈妈说:“嗯,我很理解你肯定会这么想。你看能不能像一个办法,免得以后自己再这么难堪?”(第四步,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第三步在这个例子中没有必要。)
琳达说:“我想我可以多准备几只铅笔,这样就不用找别人借了。”
妈妈说:“这听上去像是个好主意。”
这就是妈妈采用了鼓励的方法(通过“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琳达就感到了亲近和信任,而不再是疏远和敌意,并且愿意想办法解决问题了。当妈妈能够从琳达的角度来看问题时,琳达就不再觉着需要戒备了。
3、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
我们说话的口气往往能最准确地表达出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如果一个孩子把牛奶打翻了,其实解决办法是让她清理干净,只要大人以和善而坚定的话语——比如,“哎呦。你该怎么办?”来引起孩子的注意,这里需要注意一点,问孩子改怎么做比告诉孩子该怎么做更能引起孩子注意。告诉孩子怎么做会引起孩子的抗拒和反叛。以尊重的态度让孩子参与,则能使孩子感受到自己有能力以一种有益的方式运用自己的力量。
4、犯错误时学习的好机会
我们从小的教育就是,犯错误就不是好孩子,我们都不完美。其实我们要改变对犯错误的负面观念,就是把遭遇的错误或者挑战变成你学习的机会,下面提了一个树立“勇于不完美”榜样的一个方法:矫正错误的三个R
① 承认(Recognize)——“啊哈!我犯了一个错误”
② 和好(Reconcile)——“我向你道歉”
③ 解决(Resolve)——“让我们一起来解决问题”
5、关注于解决问题
传统的管教方式教给孩子不要做什么,正面管教则关注的是教给孩子要做什么,孩子们是解决问题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1、典型的启发式问题
你当时想要完成什么?
你对发声的事情有什么感觉?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件事情的发生?
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
你怎样才能把这次学到的东西用于将来?
你现在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想法?
你注意到了吗,这些典型问题没有建议你问“为什么”的问题。原因在于,“为什么”听起来像是在指责,并且会招致孩子的戒备,当孩子感觉你对他们的观点真正感兴趣时,“为什么?”才能起到作用。
6、家庭会议
家庭会议可以加强家人之间的合作和亲密感。它提供了强化家庭的价值观和家庭传统的机会。在家庭会议上,可以计划家庭活动、讨论家务事等等
其实书中还介绍了很多点子,这篇文章中只写了个人觉着比较实用的点,感兴趣的家长,可以移步我的公众号“金金小张”私聊我要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