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亡公开课

图片发自App

前段时间和朋友一起吃饭,说起了我不吸烟的话题,忽然之间让我想起了孙伟。他是我少年时代的朋友,比我大五岁,我们是在一起学画画的时候认识的。重要的是,他是我一生中第一次面对熟人的死亡。那次死亡事件发生得突然、存粹、自然,并没有带给我太多的恐惧,他得的所谓急病甚至都没有来得及救治生命就戛然而止,躺在停尸间的床上仿佛安静的睡着了。当时看着他,我心里最初泛起的声音就是:“原来人真的会死,原来死亡离我这么近。”

而当年和他打赌不吸烟的玩笑,竟因为他的离去而成为了生与死的契约,时至今日我还念着他的这个好。

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总是忌讳谈到死亡,就是平常也避开这样探讨和思考,所以不幸的事来时总有措不及防的感觉。朋友圈里看过很多《中国人缺乏死亡教育》类似意思的文章,有些感触。从一个民族对于死亡的态度多少能看出其人性格上的特质,这个方面,我们真的不如欧美国家开明。甚至其他民族的人由于有着对于宗教虔诚的心性,通过对于宗教文化里对死亡的学习、理解,对待死亡的态度也能被引导通达,这也是我们汉族人比不了的。

顺道说佛教里也有深刻的死亡教育的理论,但是这个理论大部分的作用是吓唬人让你信佛,信了之后就会免于轮回之苦。这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教义里,并不普适平和,而且止于大同,满满的都是儒家思想的渗透。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人近中年,日子开始慢慢的趋于圆润。身上攻击性转变为防守,本以为可以适当的舒缓一下,可是这口气还没有喘匀就发现现实的尴尬。孩子长大,父母老去,没有一样容我们等等。成长的人总带着欣喜,这样的累总觉得值,而老去的人却走向死亡,而我们还没有一个好的心里准备。

以前面对了生,现在开始要学会面死了。家人至亲的离世,会让人迅速的成熟,因为那一刻我们就会知道,原生家庭的基因已经尘封,成长根系已经不再给我们输送养分了,牵扯与责任,依靠与互通,都形成和不再变化的契约定格了,心,没有了回应的通路。

这几年都陆续的听到一些朋友、同学的家里有老人的离开,心里不自觉的就会有些感觉在蔓延。就像当初父亲去世一样,在他死后的好一段时间里,我才清楚他生前做有些事的意义,至少对我来说那个时候我才能心平气和开始理解他。这样我积郁了好久,攒了好多应该说的话,如果他活着听到了一定会感动,可惜这一课,是来真的……

几天前一个老家的同学和我在微信上聊天,告诉了我她父亲患上了癌症,言语中能真切的感受她那种要面对死亡的恐惧惶惑。安慰了几句之后我实在忍不住了,把自己心里的话和她说了一些。这些话的起因是我南京的同事,因为他父亲前几年也是身患癌症的求治之路。那个老爷子一辈子务农出身,身体极棒,由于家里农活少人也闲不住,就到我们公司的工地力所能及的干点活。他没什么技术,能干的就是搬搬抬抬的体力活,和一些小伙子一起干从来没有落后过。

记得是那年年底,他感觉胃部有些不舒服,家人带着去了一趟医院,一检查——胃癌晚期!之后就是如常的一套治疗程序,手术——化疗——中医调理——扩散——再化疗……我是一直眼看着那个健硕的父亲从生到死的过程。从滋润惬意的日子到力求活命的奔波救治,再到灯枯油尽的离开。其实这里面没有什么对错,方法和手段,人情和心态都不在我议论的框架内。我只是想说,对于这样的病人,现代的医学太残忍了,大的开创性手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化疗,真的是不敢恭维是恰当的选择。

在这件事发生的时候,我正好看到了现代快报上有这样一篇文章《南京一女高管生命仅剩半年 选择“尊严离去”》,摘一段:“南京鼓楼医院在钢琴大厅里,举行了推广 " 生前预嘱 " 的活动。所谓 " 生前预嘱 ",是指人们事先,也就是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的,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文件。对病患而言,我的死亡我自己作主,我可以知道最后的时候需要什么;对于家属,可减少选择的压力。死亡这个话题,从来没有人有过经验。但随着观念的进步,在某些国家和地区,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去 " 规划死亡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有尊严地离去,也是热爱生命的一种方式。”

让生病的家人有尊严,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不要经历那么多惨无人道的痛苦,不好吗?遇到这样的事情,仔细问问自己的内心,我们是不是被“孝道文化”绑架了?是不是被不花钱就是不关爱老人的定义左右了?是不是让自己更能从心里过的去大于了病人自己的意愿?用别人的思维定势指挥自己的行为策略,这样,对吗……

我试图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说给同学听,但是并不希望她能全盘接受我的想法。这并不可笑,也不矛盾。因为我知道,在我们北方老家,是一个传统文化多么深厚的地方。个人意志必须归顺于集体,而家里老人有了这么大的事情,在族群里必须要有统一的想法和应对。我的同学如真的说出这样看似“不孝”的话来,任何一个人只要轻轻的挥舞道德的大棒就能把她打倒,还得背负长久的骂名,这是我不愿意看到。

家乡的老人如我父亲这辈,年轻的时候都过的极苦。新中国成立以来,每一次排山倒海气势恢宏的运动都经历过,人性和身体都久经考验。有见过大起大落的眼界,也有悲催错乱的荒诞经历,人在老去的时候就会感怀更深,生死之事即便在未来我们也不一定如有他们的见识,生者的多虑往往是来自自身的不适,我们如果不过于慌张,老人也会含笑往生吧……

“十年生死两茫茫”这是古人对于生和死的定义与思考。在那个时代,消息闭塞书信传言,一个人久无音讯就可以当他死了一样,然后靠想象的图景可以延续出一个厚度,拉高了生与死的内涵。而现在社会的节奏加快了,我们有足够的资源去直接面对。在时间的维度里,人前赴后继的死去这简直太平常不过了,但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很珍贵,尝试用这种珍贵反证自己的活法或许才能品出点什么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死亡公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