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业时代到读《腾讯传》

从创业时代到读《腾讯传》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创业时代》这部电视剧以创业为题材,虽说电视剧中的年代场景设计让人感觉云里雾里,总是有种跳戏的感觉。但是如果你关注的并不是这些瑕疵,而是关注在创业人的有意思的创业历程、还有历经磨难后的一鸣惊人、更有互联网大佬之间的各种商业争战,那么你会觉得这部片子还不错。电视最吸引人的地方当属以李奔腾、郭鑫年、罗维这三个角色展开的商战故事,其实更吸引我的是他们现实生活中都是有原型,分别是马化腾、魔晶创始人和微信之父张小龙。因为马化腾,我们口中的小马哥不经常抛头露面,所以突然电视上演出了他相关的一些事情,就倍感兴趣。因为现在中国创业可能最成功的两个企业:一是阿里巴巴,第二个就非腾讯莫属了,从0到1再到几千亿,令我感兴趣的不仅是小马哥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就能拥有这么牛的商业帝国,更感兴趣的是小马哥怎么一步步走到这里的过程,其中一定有些故事特别值得借鉴学习。

创业九死一生,就如电视中的郭鑫年,自己虽然被认为是创业时代的天才,不仅拥有天才的创意,超强的执行力,还有一帮支持自己的好兄弟,更有投资公司的大力支持,而且还受到政府的认可支持,但是最后还是敌不过资本的力量,还是输给了自己的好哥们罗维创造的同讯,也就是微信。电视中,罗维帅气的外表站在新开发的影响全中国的杀手级应用:微信,演讲的时候,真的是魅力四射。回到现实,看看现实中的小马哥,赢的真是“一塌糊涂”,我不禁好奇小马哥是怎样一步步走到这里的呢?

想起之前听说过吴晓波写的《腾讯传》,不禁忍不住看起来,看看小马哥是如何在这个时代搅弄风云,是怎样九死一生一步步走到现在的腾讯帝国。

小马哥年少时

小马哥从小喜欢天文学,自己的父母拿出4个月的工资给孩子买了一台望远镜,让这个少年第一次看到了彗星长的什么样子

小马哥高考的时候分数考的可以上北大清华,但是当时时局不稳,所以爸妈就让小马哥上了深圳大学,又因为深圳大学没有天文学,小马哥只好选了计算机编程技术,小马哥在学校仅有的40多台电脑中,经常把自己用的电脑用C语言加密,让学校电脑成为了自己个人的电脑,因为他加密的电脑谁也解不开,想起了扎克伯格在大学时,也经常爱鼓捣电脑,也是属于“内向的调皮捣蛋的学生”

小马哥毕业后

20世纪90年代初,还没毕业的时候,小马哥就赚到了第一桶金,自己做的一个股票分析的软件买了5万块,相当于现在的50万吧。但是小马哥性格好像又个特点,就是特别稳当,他在之前的通讯公司做了5年的技术员,但小马哥又总能在关键的时候,会突然跳出来,比方提出和张志东一起创办企业,比方要效仿以色列的即时通讯ICQ做出了OICQ,比方提出要以用户为导向来设计软件等等。

小马哥做的第一个产品

摘抄《腾讯传》:

在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创世纪的星河中,腾讯无疑是最不起眼的一个。

它不属于门户、搜索或电子商务等任何流行概念,它无法定义自己,甚至连它出发的起点都是错误的——马化腾对张志东描述的那个把互联网与寻呼机连接起来的“无线网络寻呼系统”,是一个糟糕的产品。

看上去,这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项目,马化腾在一揽子的解决方案中设计了很多颇为创新的寻呼服务:比如网页寻呼业务,用户可以在互联网上访问寻呼台主页,不必拨打长途电话,就能将信息经寻呼系统发送到寻呼机上;再比如邮件寻呼服务,用户可以在寻呼机上看到发送到电子邮箱的主题及部分内容;还有网络秘书服务,用户可以在互联网上输入每天的行程,网络秘书就会在设定的时间把事项及时地发送到寻呼机上。

除此之外,马化腾还设计了一个虚拟寻呼服务:用户无须拥有真正的寻呼机,只需要有一个虚拟寻呼号,朋友就可以直接拨打电话到寻呼台发信息到你的电子邮箱上。在原理上,这已经是一款基于互联网的即时通信工具了。

然而,归根到底,这仍是一个糟糕的产品。

它之所以糟糕,不是因为技术上不成熟,而是它违背了一条非常简单却不易被察觉的竞争原则:在一个缺乏成长性的产业里,任何创新都很难获得等值的回报,因而是没有意义的。

马化腾的所有创新都基于一个前提:人们将继续使用寻呼机。

致命的问题是:进入1998年之后,随着移动手机的日渐普及,寻呼机逐渐成为一个被遗弃的、落伍的通信商品,全国几乎所有的寻呼台都停止了扩张和投入。摩托罗拉公司曾是中国传呼机市场的主宰,最旺销的时候,一只摩托罗拉寻呼机可售3000元,其中国合资公司的年利润达到惊人的3亿美元。可是到1998年年底,摩托罗拉的寻呼机部门被整体裁撤。这是一个正在陡然下滑的市场,人们在惊恐中等待行业消失的一天。在行业的重大转折点上,马化腾站在了落后的一边,他所提供的软件产品看上去与最时髦的互联网搭上了边,但是,显然无法真正挽救寻呼机被抛弃的命运。

正沉浸在创业激情中的马化腾没有察觉到自己的危险处境。他自称是一个“做任何事情都不喜欢冒险”的人——这与绝大多数的创业者完全不同,所以,在开始筹划创办腾讯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四处寻找业务了。有一位朋友介绍了一单河北电信的生意,他们对马化腾的软件系统有兴趣,愿意出20万元一试。1998年的5月到7月间,马化腾跑了4次石家庄,终于完成了这个项目,这让整个团队非常兴奋,也是促成公司正式创办的主要动因。

为了开拓业务,马化腾想办法弄到了一本“寻呼企业大全”,上面收录了上千个企业的地址和电话。他们就打印了一份业务信函,买了上千个信封,一一手写,然后寄出,每天巴巴地守株待兔。

然而,迎接他们的是一连串的沮丧。除了河北电信,全国再没有一家寻呼台愿意出20万元购买这套软件,马化腾的报价越来越低。陈一丹当起了业务经理,他回忆说:“我当时的工作是每天给各地的寻呼台打电话,第一句就问:‘你们总经理在不在?’只要人家有点兴趣,就上门去谈,一般去两个人,我的名片上印的职务是业务经理,马化腾印的是工程师,人家一看就觉得挺专业的,好像我们背后有一支很大的团队,其实总共也就我们几个人。我们前前后后还是做成了十多单业务,不过价格越来越低,从20万元降到10万元,再降到8万元、5万元、3万元。这套软件的开发成本在3万元左右,其实已经没有任何赚头了。为了多接活,我们什么都做,从网站设计、服务器存储空间和智能更新管理维护的全包服务,到简单的网页制作,有些单子价格只有5000元。最后,我们甚至连免费的都做过,因为想赚以后的维护费。”……


感觉这段讲的很有启发意义,并且竟然是我们石家庄促成腾讯正式创办的动因,感觉十分有趣,所以全部搬了过来。自己陷入创业的激情的时候,也需要看看整个时代的大趋势,如果知识想自己做一个影响周边的小作坊,只需站在这个城市产业纬度来评估自己现在做的项目,但是如果做的事情想要影响面更广,那么可能需要站到全国乃至整个世界的产业维度去评估自己现在的做的产品了。

看完《创业时代》,再看《腾讯传》,电视中罗维的原型张小龙对创业是如此的执着,并且有着歇斯底里的坚持,最终一战成名,电视中的李奔腾温文尔雅、见识过人,天天住在公司的行军床,床前屋里摆了一摞乔布斯传,只要见到股东就给一本,作为麒麟的灵魂人物不仅有魄力去革命自己亲手创办的麒麟公司,更加有手段的处理着与卧云生(马云)的关系、还有桀骜不驯的天才罗维的关系。当看到这里总是能想到现实中的马化腾,小马哥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他是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呢?他又是怎样做到一个又一个杀手级的创新,成为现在的腾讯帝国呢?

现在写的这篇文章是对小马哥探索的一个开始,书看到了200页,相信接下来的故事会更加精彩,大家拭目以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创业时代到读《腾讯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