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几种流失预警模型

建立预警模型的目的是提前识别潜在流失用户,为挽留用户赢得时间。
流失预警模型,不应该只是单一的模型,而应该是一系列模型。预警模型的优劣通常用准确率、召回率来衡量。准确率:预测为流失的用户中,有多少真的流失。召回率:真实的流失用户中,有多少被预测为流失。
对于结果类的预测模型,只关注预测的准确性。比如,预测股票的涨跌,只要模型预测准确,按预测结果操作即可。但对于策略类的预测模型,预测只是第一步,还需要后续的一系列手段来完成目的。比如,流失预警的最终目标是挽留用户,预测流失还只是找对目标,如何挽留还得对症下药。
流失预警应该预测导致用户流失的早期原因,而不是晚期现象。

基于用户属性的预警模型。

我们认为,用户流失与产品的用户定位有关。对于精准的目标用户,留存率就高;对于宽泛的目标用户,流失率就高。所以,流失率与用户质量是强相关的。基于用户属性的预警模型就是通过分析用户的属性,找到与流失相关的因子。该模型仅需用户的基本属性,不涉及使用行为,能在最早期预测用户的流失。
基于用户属性的预警模型,因变量是用户流失,自变量是用户属性,预测的结果是每一个用户的流失概率。如用户的基本属性:手机品牌、手机分值(跑分)、系统版本、运营商;性别、年龄、学历、职业;网络依赖程度、上网时长。先计算出满足单一条件的流失概率,再计算出满足几个条件组合时的流失概率,最后计算满足某些条件且不满足某些条件时的流失概率。最后,通过计算用户与该模型的匹配程度,得出该用户的流失概率。对于潜在用户,可以根据用户质量,对渠道买量进行差异化定价。对于真实用户,可以及早预防,提供差异化的产品解决方案。

基于关键事件的预警模型。

产品的设计中存在诸多的流程,每个流程中都有关键点。当用户在某个关键点上遇到阻力的时候,就容易导致产品体验不深入,进而影响到用户的留存。基于关键事件的预警模型,就是通过分析核心流程中关键事件的完成度,来预测用户的流失概率。
基于关键事件的预警模,因变量是用户流失,自变量是关键流程的完成度,预测结果是每一个用户的流失概率。首先,梳理关键流程,定义流程中的关键节点。这个不是技术活,但需要对产品有深刻的理解。然后,根据关键节点的达成情况,定义该流程的完成度。比如,订阅事件流中,完整的流程应该是:浏览推荐→关注→互动(点赞/评论)→转发→取关→主动查找→批量关注。如果用户停留在转发阶段,那么该流程的完成度就是4/7=57%;如果用户进行过批量关注,那么完成度就是100%。最后,通过分析各流程完成度与流失率之间的关系,来预测用户的流失。

基于负体验的用户预警模型。

负体验是产品功能和体验上,给用户造成不爽的经历,是用户流失的重要原因,没有之一。基于负体验的预流失警,能帮我们分析各因素对流失的影响程度,便于按照重要性排列优先级。
基于负体验的用户预警模型,因变量是流失率,自变量是各类负体验次数,预测结果是负体验用户的流失概率。具体操作上需要先收集用户反馈,梳理产品中的负体验。根据负体验的出现次数,建立基本的流失模型。常见的负体验有:客户端崩溃、耗电快、打开速度慢、推荐内容差、内容虚假、图片不清晰、推送骚扰等等。

基于业务粘性的预警模型。

该模型主要是分析用户在核心功能上的活跃度表现。用户使用产品,往往集中在几个核心功能。一旦发现用户在核心功能上的活跃行为有下降,就必须预防了。所以,用户粘性的下降,是用户流失的早期表现。
基于业务粘性的预警模型,因变量是流失率,自变量是各业务的活跃度。分析各核心业务粘性下降对于滞后几期用户的流失影响。该模型的重点是定义核心业务,定义活跃行为,以及保持各业务之间的独立性。

基于活跃度的预警模型。

用活跃度来预测用户流失,这恐怕是数学表现最好的指标了。因为流失就是依据用户的活跃度来界定的。你说,用户都30天没有来了,那他离流失还远吗?但是,活跃度是结果指标,是因变量,不是自变量。这样的预测是找不到对应的原因的,只能是让你知道这个用户要流失了,赶快在他流失前做些措施吧。
所以,我觉得基于活跃度的预警意义不大,如果一定要分析,建议先将用户分群,再做预警比如:持续不活跃的用户。这类用户的活跃度一直比较低,可以说从来没有高活跃过。那么,这里先要做的是刺激活跃,然后才是防流失。活跃度缓慢下降的。说明产品对用户的吸引力越来越小了,这类用户的预警最好结合业务粘性预警模型来分析。活跃度骤降的。之前很活跃,突然间不活跃了。推理,应该是某个外部原因导致的,比如竞品更给力了,用户换手机了等等。

转载地址:常见的几种流失预警模型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据分析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