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如何爱护我们的家园?

我的理想之中,也有着这样的一个图景,那就是当我们的孩子长大之后,会真正成为一个地球的公民。消费有度,行为有素,并能够去和他人共同分享自己绿色的价值观。

文│静 博

自从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人类环境宣言》,“世界环境日”已经走过了43年的光辉历程。作为联合国促进全球环境意识、提高政府对环境问题注意并采取行动的主要媒介,每年的6月5日,就像是警醒之音 ,唤起人们过去对环境造成的某种伤害以及为之能够做出多少不久的自觉与良知。2015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是“可持续消费和生产”。

“环境日”,更多倡导的是一分责任。面对我们所居住的这个地球,我们都希冀着拥有着抬头可见的一抹蓝天,亘古不变的青山碧水。然而,现实看到的世界却并不总是如此。

印象深刻的是一则2012年CCTV播放过的一则公益广告:孩子的妈妈问孩子,天空是什么颜色的?孩子回答,是灰色的。童言无忌的孩子与听到这个答案之后大人们的讶异,印证了我们的人居环境并不美好的现实。用当下互联网时代的热词分析,“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便是如今环境现状的解决方案。

看过一本名叫《体悟当下》的书,作者讲到了失衡而充满危机的世界。令作者更为忧虑的是,环境被破坏的同时,其他的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也正在消失:在美国当下的电视媒体上,新闻被利益集团所控制,几乎看不到科学、人文的节目;在学校,人文、艺术教育也逐渐地消失了,从教育的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也被关闭。

“人们不停地购买,企业不停地生产,经济不断地发展,问题不断地出现……,得到的越多,抛弃的也越多,包括人们的积极的价值观……”

作者的这种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正如我们和我们的孩子知道“天空是灰的”而不知道如何使之重新变成蓝色的一样。当我们身处这个污染严重的地球,作为一个她的公民,该如何反馈我们对她的责任和义务?这是每一个公民应该自问的难题。可持续的消费和生产,便成了我们的理想和亟待践行的使命。

穹顶之下何处所安,这已经不是一个遥远中的居安思危。当我们这一代人,把手中这个并不美好的世界传递给下一代的时候,总要做点积极的事情。比如,教会他(她)们如何去更加爱护这个世界。虽然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对环境问题有了警醒,但在大环境中,我们能改变的,可能也仅仅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些行动。

记得2011年,我参与编辑过一套叫做《神奇校车》的丛书,这套丛书最早的经典图画书版系列由原来的10本增加到了11本,最新的一本就叫《气候大挑战》。从《神奇校车》系列诞生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一直处于飞速的发展当中,人们对气候问题的关注,通过图书的形式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这可能体现的是出版者隐含的初衷:“让孩子们知道这个世界是怎样的,并学会如何去爱护她。”

了解气候变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诸多问题。整本书从气候变化的成因,讲到这些变化带来的灾难,最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如何来应对这样的变化,看起来很不起眼的一次改变,积少成多,便是我们希望看到的结果。

其实我从没指望一本书能够带来很大的变化,只希望在孩子的小小心田里,能够栽种这样一棵小树苗,在他们投放垃圾的时候,会不自觉地做好垃圾分类,他们会主动选择公交出行,知道新能源在节能减排中所起到的作用。书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这个地球是我们大家的,请发出你的声音。”

希望我们当下思考的问题,都能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我的理想之中,也有着这样的一个图景,那就是当我们的孩子长大之后,会真正成为一个地球的公民。消费有度,行为有素,并能够去和他人共同分享自己绿色的价值观。希望下一代的人们,不再因为孩子们“天空是灰的”这样的回答而尴尬不已。

你可能感兴趣的:(该如何爱护我们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