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捂脸】万历皇帝和四个大臣不得不说的事儿

图片来源 ▎一风《预言》

…………

这是一篇一本正经的书评

【捂脸】万历皇帝和四个大臣不得不说的事儿_第1张图片

《万历十五年》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先生的成名之作。这本书融会了他数十年人生经历与治学体会,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在豆瓣有着9.1分的高分评价。黄先生人生经历非常精彩,1936年入读机电工程,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辍学参军,43年时又加入驻印远征军。后赴美求学,潜心研究历史,以历史学家、中国历史明史专家,大历史观的倡导者而为世人所知。

《万历十五年》的篇幅不长,但格局却不小。黄将一系列在万历十五年发生的事件串联起来,意在讲述一个延续了几千年,在明朝发展到顶点的难解之惑。一个皇帝、首辅、大臣、将领、地主、草民,从上至下,无所不包,无人可逃的困局。故事也从一个又一个不同身份的明朝之人遇到的悲剧开始讲述,万历十五年发生的所有小事,像是蝴蝶扇动翅膀,引起若干年后的风起云涌,所有的悲剧,从来不是一时一事的大事,而是一只一只无知无觉扇动翅膀的蝴蝶。


复杂的四角关系

张居正与申时行(强硬的首辅和柔软的首辅)

位极人臣,如师如父,张居正作为明朝中期的铁血之相,毁誉参半,生前风光无限,身后却墙倒众人推,这与他的铁血手腕、任人唯亲是分不开的。但他结党行事却也不是完全为私。张居正看似呼风唤雨,能只手遮天,但他眼前却是一片拨不开的迷雾。申时行作为张居正的继任者,一改张的强硬手段,讲究和衷共济,主张以礼以德调和各方矛盾,约束百官言行,从而上下齐心,长治久安。然而强硬的首辅和柔软的首辅,遇到了一样的困境。

张居正与戚继光(强者的柔软身段)

说起戚继光,大家一定是耳熟能详的了。抗倭名将,威名赫赫,南御倭寇,北抗蒙古,更是优秀的军事学家,改造各类火器弹药航海设备,组建战斗力极强的戚家军,作为武将又文采斐然,能在极度重文轻武的大明王朝朝臣中,如鱼得水,这除了仰赖于他自身的过硬实力及因时因势度量权衡的智慧之外,当然也离不开,“任人唯亲”的张居正的扶持。同是强者,同到顶峰,同是私德有亏,一个妄图强硬改革,却功败垂成,一个认清形势,功成名就,流芳百世,戚继光看起来更符合成功的标准,但在历史深处,他和张一样,始终是个孤独背影。已经看清了发展的必然,却无力回天,顺应和改革者,一样都只是挣扎的欢畅。

戚继光与海瑞(名留青史的不同方法,亲测有效)

从功成名就的角度来说,海瑞和戚继光无疑都是成功者。海瑞罢官之类的故事被当做范本广为流传。去年去千岛湖玩时发现某小岛还有个海瑞的纪念祠,卖一种很难吃的饼,好像是为了纪念某个清廉故事。但是比较戚继光和海瑞,还是个蛮有趣的事。戚继光为将军,海瑞为文臣,戚继光是看清形势,顺势改革,海瑞是旧制度,旧规范的铁粉和拥护者,戚继光多与朝臣交好,海瑞进退维谷,戚继光于财务方面私德有亏,海瑞以清廉著称于世。他们一样名留青史,但。。。

申时行与海瑞

若要将四人分为两拨,那么戚继光和张居正无疑是更为积极激进的那一派,申时行和海瑞则更为守旧,妄图以旧礼旧制度来解决现时的难题。但申时行是温和的力量,有更圆融的手腕来对待自身和周边所有的人,海瑞则将自己和周边的人都逼到极限,甚至在治理苏州的任期内将贪污罪行与凌迟酷刑联系在一起,最终引起强烈反弹。空有清廉美名,终究遭遇排挤,退出朝堂。

挣扎成了四位处在万历不同时期不同岗位的重臣的遭遇共同主题。


殊途同归的两人世界

万历皇帝与李贽(不分等级的逃避主义)

那么万历究竟是位什么样的皇帝?是什么造成了这些大臣们的挣扎?

万历一生,可分为两个阶段。少年青年期是典型的有为皇帝,青年期后逃避成了他生命的主题。造成这种转折的原因简单粗暴的来说皇帝有了能当灵魂伴侣的贵妃,想要和贵妃死后葬进同一个墓穴,想要贵妃的皇子能当上太子,但贵妃的儿子不是嫡长子,于是,皇帝和大臣之间最大的博弈开始了,大臣坚持要立嫡长子,皇帝开始长达几十年的罢工,而政府机器的运行竟然能够维持。但要深究原因,皇帝罢工当然不是一时意气用事,他勤勤恳恳当了世人眼中的好皇帝,却时时感到无能为力。至于为何无能为力,压力来源除了文人集团,除了他亲爱的母亲和老师,除了祖辈的规则束缚,还有一股无形的力量,紧紧的束缚住了他,令他无法呼吸,手脚难动。

和皇帝一样充满困惑,上下求索的还有哲学家李贽,他出版了一套畅销书,有了一群迷弟,讲道理的话,应该是非常愉快的了。但这个特立独行的哲学家却为了躲避一些东西,去当了一个出家人,口口声声感恩自己年迈的妻子,却又把她和他们的孩子留在了家乡,甚至有几个孩子还因为贫病交加饿死了。他在躲避什么,哲学家躲避的东西倒是一点都不形而上。他在躲避他的家族。当时一个人的封侯拜相,进入仕途,绝不是一个人或者一个小家庭的成功,而是举整个家族,甚至整个村庄的力量,因此一旦成功,提携整个家族的重担也就理所当然的压到了这位成功者的身上。很多时候,这足以压垮一个人,比如李贽,就只能躲起来啦,他放浪形骸,将这种拒绝进行的彻底。但这样的重担依然是整个社会的惯常事件,个体的逃脱只是个例。


大明王朝的病从根上来

整个《万历十五年》将一个又一个困惑抽丝剥茧展现在我们面前,提出了一个又一个看似无解的悖论,却始终没有给出明朝芸芸众生苦苦挣扎的原因解释。这里我尝试说一些个人的浅见。问题症结其实在于海洋文明与延续数千年的农耕文明之间的冲突,是以道德治国与以法律治国之间的博弈,更是潜伏所有规则之下,浸透亿万华夏子孙根深蒂固的潜规则。随着时间的累积,大山越来多,越来越重,压得所有人都喘不过气来。万历十五年,一些转折悄悄的开始

- The End -

此文章为俞与鱼的杭州事原创,特此声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捂脸】万历皇帝和四个大臣不得不说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