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书

作者:shmily

文章目录

    • C-语言的语法图描述
    • 系统设计
      • 系统亮点
        • 符号表的实现
        • 中间代码生成
      • 系统的总体结构
      • 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
      • 系统运行流程
    • 系统实现
      • 系统主要函数说明(主要功能、输入\输出、实现思想)
        • cminus.l
        • cminus.y
        • buildSymtab
        • st_insert()、st_create()
        • st_lookup()、st_lookup_top()
        • typeCheck()
        • codeGen()
        • insertQuad()
        • cGen()
    • 课程设计心得
    • 源码

C-语言的语法图描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书_第1张图片

系统设计

系统亮点

符号表的实现

符号表采用了哈希表的形式,可以方便地查找、插入和删除,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就是符号的作用于较难跟踪。很有可能同一名称的变量在不同作用于出现,如果孤立地对待每一个变量便会出现变量冲突。因此我们的符号表将作用域做了栈式处理,例如下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书_第2张图片

再将栈中每一个元素,即每一个作用域做延伸,对每一个作用域建立一个哈希表,将范围缩小。这样一来可以对每一个变量框在一个作用域中进行跟踪。总体数据结构如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书_第3张图片

中间代码生成

我们的中间代码生成运用一遍扫描的方法自下而上归约,但是和课本的方法有出入,进行了一些改变。首先,建立一个链表存储所有的生成的四元式,每个四元式的本质是一个结构体。其中,在对if-else或是while这种需要回填的部分处理时,先对判断条件进行判断,结果存在一个临时变量t之中,这个变量的值非0即1.

当面临if语句规约时,判断的是t的值,真出口就是继续执行的下一条语句,执行完语句之后,我们生成了又一个临时变量L,并且新增一个操作叫做label,它用来指示整个if-else语句的结尾,这个label四元式是在控制语句的结尾,当生成(label,L2,-,-)的同时,顺序查找四元式链表中j_if_false后紧跟的(j,-,-,-),并将其填为(j,L2,-,-),代表无条件跳转到L2。

对于假出口的处理同理,只不过是在else语句开始之前就生成一个(label,L1,-,-),记下标号,并且在生成之后顺序查找四元式链表,找到j_if_false开头的代码进行回填。这样,真假出口的回填就完成了。

其他的四元式根据不同节点的类型直接生成不同的四元式,最后将四元式链表输出到文件当中即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书_第4张图片

系统的总体结构

结构框图如图所示,共分为五大部分以及两个辅佐部分,五大部分为词法分析、语法分析、建立符号表、类型检查和中间代码,辅佐部分为符号表和语法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书_第5张图片

主要功能模块的设计

**词法分析和语法分析:**利用flex & bison工具实现,在cminus.l文件中写好词法规则和getToken函数,在cminus.y文件中写好BNF语法和其他相关函数即可,flex和bison可以帮助我们生成lex.yy.c文件和.tab.文件。

**语义分析:**生成语法分析树和符号表,借助这两个数据结构分析语义。

**中间代码生成:**通过一遍扫描和回填技术实现中间代码生成。

系统运行流程

C-minus编译器运行于Linux系统,在/compiler文件下执行sh脚本即可编译运行整个项目,例如测试gcd.c文件:

./compiler.sh ../testcase/gcd.c

之后在/testcase文件中可以查看该测试样例对应生成的中间代码,记录在一个.txt文件中。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系统共分为三个部分:词法分析器、语法分析器、语义分析与中间代码产生器。

首先,编译器会对输入的文件进行词法分析,分割成一个个的单词符号,其次,进行语法分析,识别出各类语法单位,判断输入串是否构成语法上正确的“程序”,最后按照语义规则对语法分析器归约出的语法单位进行语义分析并把他们翻译成一定形式的中间代码。

系统实现

系统主要函数说明(主要功能、输入\输出、实现思想)

cminus.l

这一文件的主要功能为flex分析器的文件。第一部分为定义,flex工具在处理这一部分的时候,会将第一部分的所有代码原封不动的插入到 lex.yy.c(词法分析代码)中,我们在这一部分中插入了程序需要用到的头文件等内容。第二部分是词法规则部分:正则表达式+代码片段。当匹配相对应的正则表达式时,这些代码片段就会被执行。我们的代码片段为一个单词符号的编码。最后一个部分包括辅助函数,它们用于在第2个部分被调用且不在任何地方被定义的辅助程序。

cminus.y

这一文件的主要功能是产生语法分析代码。首先是定义部分:定义部分包括bison需要用来建立分析程序的有关记号、数据类型以及文法规则的信息,还包括了一些头文件。规则部分:包括修改的BNF格式中的文法规则以及将在识别出相关的文法规则时被执行的C代码中的动作。我们根据每一条产生式执行不同的语义动作,例如生成节点、赋上相应属性等等。最后是用户自定义函数部分,我们定义了几个插入节点的函数,可以和语义动作对应起来。最后这个文件会被建立成两个.tab.程序,实现语法分析和语法树的建立。

具有一定的检错能力:例如对这样一行代码

rem = x-(div*10;

缺少匹配的右括号,在编译器中便停在了这一行的;处,并报语法错误。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书_第6张图片

buildSymtab

Cminus的语义分析器在analyze.csymtab.c中,其对应的主要功能,analyse.c是用于语义分析本身,而symtab.c则是用于生成其对应的符号表。

进入语义分析部分的代码在main.c中:

#if !NO_ANALYZE
    if (! Error) {
        if (TraceAnalyze) fprintf(listing, "\nBuilding the symbol table...\n");
        buildSymtab(syntaxTree);
        if (TraceAnalyze) fprintf(listing, "\nChecking type...\n");
        typeCheck(syntaxTree);
        if (TraceAnalyze) fprintf(listing, "\nType check completed!\n");
    }

在语义分析之前,编译器最开始的输入是一段代码,经过词法分析,输出的是词法单元,从而被语法分析单元所识别;语法分析的输入是一个个词法单元,通过分析这些词法单元之间的逻辑,利用递归下降等方法,形成一棵语法树,并将语法树的根结点存储在一个TreeNode类中,从而通过根结点就可以实现对于整个语法树的遍历(一般是前序遍历);之后,来到了语义分析部分,语义分析的输入是一个语法树,这里我们的输入是根结点;语义分析的输出,则是符号表和语法报错信息。

符号表的意义在于,分析代码中所有的声明,比如变量函数等内容;而语法报错信息,则会通过语法树结点关系,检测相邻词法单元是否符合文法规则:比如,int 1和int a两种输入,在语法分析阶段均可通过,但是在语义分析阶段,int 1会被识别为一个错误,因为根据语法规则,int是一个声明,声明后面只能跟着一个变量名ID,而词法单元1的属性是NUM,int后面是不允许接着一个NUM的。

函数buildSymtab构造符号,通过语法树的遍历构建。

/* Function buildSymtab constructs the symbol
 * table by preorder traversal of the syntax tree
 */
void buildSymtab(TreeNode * syntaxTree) {
	globalScope = sc_create((char *) "ESCOPO_GLOBAL");
	sc_push(globalScope);
	traverse(syntaxTree, insertNode, afterInsertNode);
	sc_pop();
    sys_free();
	if(mainDeclaration == FALSE) {
		fprintf(listing, "Declaration Error: Undeclared main function\n");
    	return;
	}
 	if (TraceAnalyze) {
		fprintf(listing,"\nSymbol Table:\n");
    	printSymTab(listing);
  	}
}

该函数共分为四个步骤,首先调用sc_create()函数创建一个作用域栈,作用域栈用于储存一个符号的作用域,如果给出作用域名称作为参数,它将分配内存并填写每个属性。在初始化的时候,如果是全局变量,则它就是最大的全局作用域,如果不是,则把指针设置为该作用域所属的较大作用域的父作用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书_第7张图片

例如,名为main的作用域将global作为其父作用域。 在main中创建另一个作用域时,它以相同的方式堆叠在栈上。 当main结束时(遇到复合语句时),main作用域弹出并查看全局作用域中的其余TreeNodes。

Scope sc_create(char * funcName) {
    Scope newScope = (Scope) malloc(sizeof(struct ScopeRec));
    newScope->funcName = funcName;
    newScope->tamanhoBlocoMemoria = 0;
    if(!strcmp(funcName, "ESCOPO_GLOBAL")) {
        newScope->parent = NULL;
    } else {
        newScope->parent = globalScope;
    }
    scopes[nScope++] = newScope;
    return newScope;
}

之后,调用sc_push()函数,将全局作用域先推入栈中:

void sc_push(Scope scope) {
    scopeStack[nScopeStack++] = scope;
}

接着,调用traverse()函数,它采用深度遍历,即先遍历preProc(t)以及它的子节点,再遍历postProc(t)。

/* Procedure traverse is a generic recursive
 * syntax tree traversal routine:
 * it applies preProc in preorder and postProc
 * in postorder to tree pointed to by t
 */
static void traverse( TreeNode * t,
               void (* preProc) (TreeNode *),
               void (* postProc) (TreeNode *) )
{ if (t != NULL)
  { preProc(t);
    { int i;
      for (i=0; i < MAXCHILDREN; i++)
        traverse(t->child[i],preProc,postProc);
    }
    postProc(t);
    traverse(t->sibling,preProc,postProc);
  }
}

最后,调用printSymTab()打印函数,间接调用printSymTabRows():打印符号表的一行和insertNode():把一个节点插入到符号表中,最终将打印出所有的函数名和每个函数里所有的变量名,打印项目有名字、id类型、数据类型、作用域、大小(以字为单位)、相对位置和在源程序中出现的行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书_第8张图片

st_insert()、st_create()

将bucketList添加到作用域栈中, 使用hash函数获取哈希值。 从scope_top搜索指定的作用域名称,直到找到正确的作用域,并将bucketList放在指定作用域的bucket数组中的哈希值处。 此时,如果没有相同的bucketList,则添加一个新的bucketList。至此,符号表的结构可以表示为下图: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书_第9张图片

void st_insert(char * name, int lineno, int loc, TreeNode * treeNode, int tamanho) {
	int h = hash(name);
	Scope top = sc_top();

    if(top->hashTable[h] == NULL) {
	// Add scope to syntax tree node
        treeNode->kind.var.scope = top;
        top->hashTable[h] = st_create(name, lineno, loc, treeNode, tamanho);
        treeNode->kind.var.scope->tamanhoBlocoMemoria += tamanho;
    } else {
        BucketList l = top->hashTable[h];
        while ((l->next != NULL) && (strcmp(name, l->name))) {
            l = l->next;
        }
        if (l->next == NULL && (strcmp(name, l->name))) { /* Variable not yet in table */
            //Add scope to syntax tree node
            treeNode->kind.var.scope = top;
            //Add a new item to the symbol table
            l->next = st_create(name, lineno, loc, treeNode, tamanho);
            treeNode->kind.var.scope->tamanhoBlocoMemoria += tamanho;
        }
    }
} /* st_insert */

BucketList st_create(char * name, int lineno, int loc, TreeNode * treeNode, int tamanho) {
    BucketList l = (BucketList) malloc(sizeof(struct BucketListRec));
    l->name = name;
    l->lines = (LineList) malloc(sizeof(struct LineListRec));
    l->lines->lineno = lineno;
    l->lines->next = NULL;
    l->memloc = loc;
    l->tamanho = tamanho;
    l->treeNode = treeNode;
    l->next = NULL;
    return l;
} /* st_create */

st_lookup()、st_lookup_top()

st_lookup()从当前堆栈顶部的范围中查找父范围。st_lookup_top仅在当前作用域内查找,它以范围名称作为参数,并仅检查该范围的BucketList。

typeCheck()

在建立完符号表之后,语义分析的下一个任务是对于语法错误的检查,该部分的实现原理是,通过检查相邻语法树结点的词法属性,确保是符合常规的。具体的实现函数在analyse.c中的type check函数:

/* Procedure typeCheck performs type checking
 * by a postorder syntax tree traversal
 */
void typeCheck(TreeNode * syntaxTree) {
	traverse(syntaxTree, beforeCheckNode, checkNode);
}

typeCheck直接调用了一个遍历函数traverse,传入的三个参数,第一个是syntaxTree,代表语法树,第二个beforeCheckNode,它是一个函数,代表遍历的终止条件,即遍历到叶子结点时,语法树遍历停止,第三个函数则是需要重点分析的checkNode,它制定了语法规则分析的过程。

static void beforeCheckNode(TreeNode * t) {
	if (t->node == EXPK) {
		if (t->kind.var.varKind == FUNCTIONK) {
			funcName = t->kind.var.attr.name;
		}
  	}
}

check node函数的工作原理是,一边遍历语法树,遍历到当前的一个结点之后,检查该结点的相邻结点是否符合语法规则,如果不符合就报错,如果符合就可以继续。

例如:如果该节点是t->node == EXPK,那么它有三种情况,第一种是赋值语句,那么它的孩子节点的类型必须相同;如果是判断表达式,那么结点类型必须是void;如果是算术表达式,它的类型必须是int,这样对应起来。

/* Procedure checkNode performs
 * type checking at a single tree node
 */
static void checkNode(TreeNode * t) {
    if (t->node == STMTK) {
        switch (t->kind.stmt) {
            case INTEGERK: t->child[0]->type = INTEGER_TYPE; break;
            case VOIDK:
                if (t->child[0]->kind.var.varKind == IDK) {
                    typeError(t, "Variable cannot be void!");
                } else {
                    t->child[0]->type = VOID_TYPE;
                }
                break;
            case IFK: break;
            case WHILEK: break;
            case RETURNK: break;
            case COMPK: break;
        }
    } else if (t->node == EXPK) {
        switch (t->kind.exp) {
            case ATRIBK:
                if ((t->child[0]->type != INTEGER_TYPE) || (t->child[1]->type != INTEGER_TYPE)) {
                    typeError(t, "Invalid assignment, int value expected and void received");
                } else  {
                    t->type = INTEGER_TYPE;
                }
                break;
            case RELK: t->type = VOID_TYPE; break;
            case ARITHK: t->type = INTEGER_TYPE; break;
        }
    } else if (t->node == VARK) {
        switch (t->kind.var.varKind) {
            case IDK: t->type = INTEGER_TYPE; break;
            case VECTORK: t->type = INTEGER_TYPE; break;
            case CONSTK: t->type = INTEGER_TYPE; break;
            case FUNCTIONK: break;
            case CALLK: break;
        }
    }
}

至此,语义分析结束了。

codeGen()

接下来的中间代码生成则也是对于语法树进行操作,传入一棵语法树,从根结点,根据该节点的词法属性,分析词法结点之间的逻辑,翻译成四元式。

进入中间代码生成部分的代码在main.c中,将中间代码写入同名的txt文件中,strcspn函数的作用是,在pgm字符串中查找到第一个“.”,并返回它之前的所有字符作为子串,这样做的目的在于,我们传入给编译器的文件是一个文件,我们中间代码的输出结果也需要保存在一个文件中,输出文件在这里这样做,是为了保持和输入文件同名。strncpy函数的作用是拷贝字符串,这里用于将strcspn提取的文件名存入字符串供输出文件使用。

#if !NO_CODE
    if (! Error) {
        char * codefile;
        int fnlen = strcspn(codeInfo.pgm, ".");
        codefile = (char *) calloc(fnlen + 4, sizeof(char));
        strncpy(codefile, codeInfo.pgm, fnlen);
        strcat(codefile, ".txt");
        code = fopen(codefile, "w");
        if (code == NULL) {
            printf("Cannot open the file %s\n", codefile);
            exit(1);
        }
        if (TraceCode) fprintf(listing, "\nGenerate intermediate code...\n");
        codeGen(syntaxTree, codefile, codeInfo);
        free(syntaxTree);
        fclose(code);
        if (TraceCode) fprintf(listing, "\nIntermediate code generation is complete!\n");
    }

codeGen函数传入了语法树根结点以及需要写入的文件,进行后续操作

/* Procedure codeGen generates code to a code
 * file by traversal of the syntax tree. The
 * second parameter (codefile) is the file name
 * of the code file, and is used to print the
 * file name as a comment in the code file
 */
void codeGen(TreeNode * syntaxTree, char * codefile, CodeInfo codeInfo) {
    cGen(syntaxTree);
        // If it is a Common Program code, add SYSCALL to the end of the code.
    insertQuad(createQuad(SYSCALL, NULL, NULL, NULL));
    emitCode("********** Intermediate Code **********\n");
    printIntermediateCode();
}

这和函数主要调用了 cGen()、insertQuad()和printIntermediateCode()

insertQuad()

生成四元式函数。四元式由一个结构体构成。

Quadruple * insertQuad(Quadruple q) {
    Quadruple * ptr = (Quadruple *) malloc(sizeof(struct Quad));
    if(head == NULL) {
        head = q;
        head->next = NULL;
        ptr = &head;
    } else {
        Quadruple temp = head;
        while(temp->next != NULL) {
            temp = temp->next;
        }
        temp->next = q;
        temp->next->next = NULL;
        ptr = &temp->next;
    }
    return ptr;
}

cGen()

static void cGen(TreeNode * tree) {
    if (tree != NULL) {
        switch (tree->node) {
            case STMTK:
                genStmt(tree);
                break;
            case EXPK:
                genExp(tree);
                break;
            case VARK:
                genVar(tree);
                break;
            default:
                break;
        }
        /*If the number of parameters is greater than 0, cGen () will be called automatically*/
        if(paramHead == NULL) {
            cGen(tree->sibling);
        } else {
            if(paramHead->count == 0) {
                cGen(tree->sibling);
            }
        }
    }
}

可以看到,传入的语法树在一边遍历的同时,检查结点的类型,分为三种语句结点,一种是STMTK,主要分析保留字和复合语句;一种是EXPK,主要分析表达式,一种是VARK,主要分析不同类型的变量。

**genStmt():**该函数的作用主要是处理Cminus中所包含的关键字——int,void,if,while,return和compound。以if作为一个例子来分析说明这个函数需要做的工作:if结点包括三个子结点:if本身的判断表达式、复合语句、以及else。我们对于每个if的子结点递归分析,因为if的子结点可能也会是一个表达式,比如if的条件判断,这样的话就需要对它进行递归分析。

 case IFK:
            p1 = tree->child[0];
            p2 = tree->child[1];
            p3 = tree->child[2];
            /* Generate code for test expression */
            cGen(p1);
            /* Assigns as the first operand*/
            op1 = operandoAtual;
            /* Assigns instruction type */
            instrucaoAtual = JP;
            /* Create and insert a new intermediate code representation*/
            q = insertQuad(createQuad(instrucaoAtual, op1, NULL, NULL));
            /* Save if's IR to update with label representing end of block */
            pushLocation(q);
            /* Generate code for block */
            cGen(p2);
            /* set second operand */
            op2 = createOperand();
            op2->kind = String;
            op2->contents.variable.name = createLabelName();
            op2->contents.variable.scope = tree->kind.var.scope;
            /* update if intermediate code instruction */
            updateLocation(op2);
            popLocation();
            if(p3 != NULL) {
                q = insertQuad(createQuad(GOTO, NULL, NULL, NULL));
                pushLocation(q);
            }
            /* Label used to mark end of block */
            insertQuad(createQuad(LBL, op2, NULL, NULL));
            cGen(p3);

            if(p3 != NULL) {
                op1 = createOperand();
                op1->kind = String;
                op1->contents.variable.name = createLabelName();
                op1->contents.variable.scope = tree->kind.var.scope;
                /* update if intermediate code instruction */
                updateLocation(op1);
                popLocation();

                /* Label used to mark end of block else*/
                insertQuad(createQuad(LBL, op1, NULL, NULL));
            }
            break; /* IFK */

instrucaoAtual用来标记四元式的第一区间,即操作类型,它是一个枚举类型,记录在cgen.h中:

typedef enum instrucao {ADD, SUB, MULT, _DIV, MOD,
    VEC, VEC_ADDR,
    EQ, NE, _LT, LET,_GT, GET, ASN,
    FUNC, RTN, GET_PARAM, SET_PARAM, CALL, PARAM_LIST,
    JP, GOTO, LBL, SYSCALL, HALT} InstructionKind;

pushLocation()用于保存if的地址,记录递归的返回位置,待分析完这一条路径之后,就可以找到函数在哪里被调用了,在调用的过程中,由于各个节点都需要递归地访问,实现回填。

其他的处理也是类似的,比如在while语句里面,包含的是两个结点,一个是循环它本身,第二个是与之对应的条件,同if一样,分为两块进行分别的一个递归处理。

**genExp():**处理表达式结点的逻辑比较简单,如果表达式的结点类型是ID或者数字,就直接记录它,但有一个需要特殊处理的地方就是数组,在赋值中,如果左操作数是数组,则存储此变量的内存位置。如果结点是一个运算符,那么据我们所知,运算符是由子结点构成的,它的子结点就是运算的两个数字,或者是ID字符。我们需要使用LD命令将子结点里面的具体数字或字符读取出来,再根据运算符的类型构造相应的四元式。

**genVar():**对于CONSTK、IDK、VECTORK,FUNCTIONK,在四元式中记录他们的类型和名字、CALLK节点记录跳转的函数,参数个数和参数列表的地址。

最终生成的四元式结果如下: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书_第10张图片

课程设计心得

​ 这次实验最大的体会就是,阅读代码的能力也很重要!!我们组最一开始完全没有任何头绪,于是上github搜集了很多资料,也看过老师给的资料。但是发现这些代码和我们的题目都不符合,于是听取了一位大神的建议,搬出了老大哥——gcc编译器的源码,果然!不愧是自称第一编译器,代码和注释都写的非常流畅,虽然要比我们做的实验复杂的多,但是尤其是中间代码的处理部分非常值得借鉴。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了,书上学的和实际用的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关联,有的只是思路,等到真正实践的时候还是要自己对理论进行适当的修改。

临近期末考试增多,还是有很多粗糙的地方,有一些代码只能说是“复现”出来的,但是也让我们重新认识了我们天天打交道的编译器到底是怎么回事,甚至萌生了寒假不借助flex & bison写一个编译器的想法。

总之,十分感谢这次实验,不过希望老师下次能够早些放出实验题目,让我们有更充分的时间去钻研。

源码

需要可留言

你可能感兴趣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编译原理》课程设计实验报告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