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 streaming的一点研究

相对于传统的C/S模式的streaming,采用P2P方式进行流媒体的交付,可以节省硬件设备及网络流量的成本。现有的一些产品如优酷土豆,到PPstream(现在是PPS)pplive(现在是PPTV)UUSee是这两种类型的典型。

 

虽然从技术上看,采用P2P的方式进行视频传输更加节省成本,但在现实运营中我们却看到一只是优酷土豆这类的产品(我这称之为产品)更受关注(这不优酷都上市了)。其中原因可能是优酷这类基于web的产品,由于其方便使用,更容易聚集用户数吧。而且现如今内容存储传输的成本说不定还不如视频内容的版权费高呢,这这一块节省出来的成本并非关键性的。

 

虽然PPStream号称盈利,虽然优酷土豆之类一直亏损,但架不住众多VC的砸钱。

 

这里对于streaming的商业运营,盈利模式不做过多的评价,咱也不是专业关注这一块的。由于前段时间一直在做一个P2P streaming的系统,包括VoD和Live两种业务,所以在这里从技术的方面来谈一谈P2P streaming系统。

 

之前没有弄过这个,所以一切都得从头开始,找资料从论文开始。通过P2P streaming 的发展历史来更好的把握系统设计。

 

追溯P2P streaming的足迹,让我回到了1999年,这一年一个叫做End System Multicast的项目在CMU成立了,这个项目由张辉(hui zhang)教授牵头,致力于利用P2P技术来进行视频的直播。张辉教授及其团队采用应用层多播树的方式,设计了一套算法,实现了一套直播系统,并成功的直播了2002年的SIGCOMM会议。这次的成功演示,直接引起了一波P2P live streaming的研究热潮。这个项目的研究人员后来以这套系统成立了一个公司conviva,公司最后被cisco收购。在这里值得提一下的是,大名鼎鼎的p2p structured system Chord就是由张辉教授的一个学生Ion Stoica完成的,Ion Stoica后来去了UC Berkeley任教。

 

在张辉教授团队在准备ESM项目的同时,在2001年,在英国的一个小伙子cohen正着手实现另外一个想法,这就是后来让P2P广为人知的Bittorrent。其利用Mesh网状结构,定义了一套完整的机制来实现文件的共享。Bittorrent及其他类似的音乐下载软件广受欢迎,而这种P2P网状技术也渐渐的被Streaming研究人员利用

 

在2004年,清华本科毕业后,在香港科技大学读研的张欣研(xinyan zhang)实现了CoolStream,一个利用Mesh结构,data-driven的p2p streaming system。并在2005年的INFOCOM发表了著名的论文:CoolStreaming/DONet: a data-driven overlay network for peer-to-peer live media streaming。这篇至今被引用了400多次的论文可以说是在研究领域开了一个先河。在这之前大家都是在努力的去构造一个多播树,研究各种算法使得树更加健壮,传输效率更高。但是张欣研的这篇论文之后,有大量的研究开始转向mesh-based streaming方面,也有多篇论文对这两种结构进行分析比较。而也是在04年,国内另外的两个P2P streaming的软件也在开发:pplive和ppstream。

 

早期对p2p streaming的研究大多集中于live。而后来才开始关注VoD。说到这里不得不谈到PPLive公司黄琰(Yan Huang)在GLOBECOM上发表的论文Challenges, Design and Analysis of a Large-scale P2P-VoD(黄琰后来去了腾讯研究院)。这篇论文对于P2P VOD系统的设计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其中提供的一些数据和用户行为模型也有参考意义。

 

 

可以说2004-2007年是p2p流媒体产业及应用飞速发展的一个阶段,而p2p streaming也是p2p研究中最热的一个topic。国外的如:Polytech of NYU的Liu Yong, Keith W ross,CMU的张辉,多伦多大学的李葆春(不知道其和UUSee是啥关系),Simon Fraser的jiangchuan liu,欧盟的P2P-NEXT项目等,国内的如,香港中文大学的John C.S. Lui, Dah Ming Chiu, Tom Z. J. Fu, 香港科技大学的李波,华中科技大学的廖小飞,金海,北京大学的李振华,戴亚菲,清华的林闯教授等等。

 

然而到了2008-2010,产业链成熟,相应的产品的核心部分也没有太多改进,大家所关注的更多的在商业潜力和业务运营上了。在研究领域大家也都慢慢的转向,要么去搞云计算和数据中心,要么去搞social network了。繁华散尽,只剩下中国移动来收场了。

 

 

中国移动研究院在DSN这个项目中细细耕耘,衍生出了P2P streaming这么一个业务。本着通信行业的思维,产业未动,标准先行。于是在IETF上强力推动PPSP GW。要把P2P streaming标准化。系统架构,信令流程,除了调度算法,能标准化的都标准化。

 

大幕要徐徐拉下了,观众也以都已经散场了。或许我们觉得game over了。不过似乎随着高清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来临,p2p streaming的第二场演出或许值得期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research,p2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