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地触碰了杜尚

2015年夏天某个傍晚,我通过一条网络链接看到了陈丹青对于“架上绘画和图像艺术”的新思想表达,再一次引发了我关注和思考中国的当代艺术现象,激发了我对于艺术史论、艺术心理学的极大兴趣。

那之后我陆续拜读了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陈丹青的《退步集》、王瑞芸翻译的《杜尚访谈录》。阅读的同时脑子里一直一直地在回忆,自2006年以来我所接触到的中国当代艺术、中国的当代艺术家们。如果说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艺术作品是演员,我就是一个看戏的人。这么多年来我一直很努力地在观看,可是也依然是没大看懂,有时候似乎懂了一觉醒来又不懂了,对当代艺术的伫足也是因为他像一本读也读不完的书,游走在当代艺术世界旁边(真的不敢用“里”这个字),仿佛我的人生探秘之旅。

遥远地触碰了杜尚_第1张图片
《杜尚访谈录》

《杜尚访谈录》这本书我揽入手中一个月了还没读完(通常阅读这样不厚的小开本书需要3-5天),我反反复复地翻着,在书上勾勾画画,常常读了几行之后,眼睛就不自觉地离开书本移向窗外或是书桌前的白墙,陷入了沉沉地思考中,这样下来每天也读不了几页。这本书虽然文字不多,也可以说是薄薄地一本,却蕴含着无比丰富的内容,就像是杜尚本人一样,除了你看到的更多的是你看不到的,瞳孔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

杜尚的很多理念都深入我心,读着这些跃动的文字,思绪在心中波涛澎湃。多年对于生活和艺术的谜题随着页码一个一个的被杜尚先生解答了,他是那么鲜活的人物,一点不像上世纪已离去的先人。

遥远地触碰了杜尚_第2张图片
1917年的杜尚(Marcel Duchamp)多么帅气优雅的法国小伙,忧郁迷离的眼神促成了能立即迷倒一片的绅士风度。
遥远地触碰了杜尚_第3张图片
杜尚在一张《蒙娜丽莎》的明信片上随笔画了几撇胡子,这幅作品的名字就叫做《L.H.O.Q.Q.》
遥远地触碰了杜尚_第4张图片
杜尚和他的作品《泉》

绘画是否已经谢幕?图像艺术、数码艺术是否真成了当下的主角?中国时下好像除了廖梵志、方力钧、冷军等几位在拍卖市场上混得风生水起的艺术家,那些大抵混得都不大好的,还有那些仍然对金钱抱有着极大欲望的当代艺术家们,许许多多也都进入了数字媒体领域探寻着数码艺术表现形式,他们的数码艺术确实让人失望,总体感觉就是光怪陆离、技术控,要说是哪组作品让人感觉到了美的触动,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至少在我看来没有一个能打动我的,国外一些大师像美籍印度裔艺术家卡波儿,他将禅宗意境的东方理念从中国引进到西方的空间表现形态中,反倒是令人猛地震了一下。中国的当代艺术(学院派又称之为实验艺术)现下的表现是令人失望的,文化与文明的成就来自于天才,不知道何时中国才可以出现那彗星一般的天才艺术家。我不相信勤奋可以推动文明的步辇,只相信天才可以改变世界。

几千年来,绘画始终是艺术最长情的灵魂伴侣,她与雕塑并行在人类文明中,生命之火从未熄灭。我认为绘画有着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无法替代的永恒性,就像未来科技如何发展神速,也无法动摇人类对性爱的原始崇拜。人类对艺术和绘画的需求是锁定在基因密码中的,除非人类灭亡,绘画才可能退出人类文明舞台。

我这样认为也并非是形而上的说法,绘画可以表现摄影、影像等现代科技产物所不能表现的视觉情态,她可以把现实中的事物和想象中不存在的事物,通过画家的描绘呈现在同一平面上或空间中,通过观看来体会艺术家创造的新世界。绘画最让人痴迷神往的是:她将一切美好的现实中不曾存在或出现的事物,通过艺术家的创造力表现出来。这个理念也可扩展到艺术作品的全部领域,艺术品不管她是哪种形式都应表达这样的追求。

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遥远地触碰了杜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