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开讲》——王弼易学的思辨性1

《周易开讲》——王弼易学的思辨性1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人类哲学的精髓体现于奇奥深邃的思辨特色,这是古今中外哲学史上的一个共同现象。中国的魏晋时期,学人于著书立说、论道谈玄之际,其思辨色彩之浓,也是冠绝一时的。这一点,我们在研讨王弼的易学思想时,不难获得至为突出的印证。

《周易开讲》——王弼易学的思辨性1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王弼论《易》的所有著述中,我们随处均可感受到他才华横溢的思辨力至强的论说。然而,最足以代表他的精神实质,最富有创见的学说,显然是他卓然崛起的崭新的易学理论——“得象忘言,得意忘象”之说。

站在易学发展史的角度分析,王弼“得意忘象”的提出,正与两汉以来充斥于学术界的言《易》必拘泥象数,刻意求象,反使《周易》本旨隐晦的积弊针锋相对。

《周易开讲》——王弼易学的思辨性1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他极力强调把握《周易》象征哲学中的内在意义,而不是机械地处处寻讨一字一词的卦象依据。其说略见于他的《周易略例·明象》:

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也。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意之筌也。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也;存象者,非得意者也。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言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

这段洋洋大论,反映了王弼“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说的基本内涵,其反复衍说、再三推证,十分典型地展示出作者哲理思辨之雄厚实力。

《周易开讲》——王弼易学的思辨性1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根据王弼的认识,《周易》的“象”(即卦画、爻画)是用来“出意”, 《周易》的“言”(即卦辞、爻辞)是用来“明象”。因此,可以“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得其象则“言”可忘,得其意则“象”可忘。

譬如《乾》卦初九之“言”(爻辞)为“潜龙勿用”,若知此爻之“象”为该卦下乾初画(即卦下第一条阳爻),则“潜龙勿用”这句比喻性之“言”可忘;知此爻之“意”指富有开创性的刚健元素初萌待发的情状,则借以表明此意的卦象、爻象亦并可忘。

《周易开讲》——王弼易学的思辨性1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显然,王弼主张“忘言”、“忘象”的目的,并非根本否定卦爻辞(言)及卦象爻象(象)的应有作用,而是强调从整体上领会《易》旨的一种研《易》方法。

《周易开讲》——王弼易学的思辨性1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既通过卦爻辞的喻示以理解卦画、爻画之象,又通过卦象、爻象的暗示以领悟某卦某爻内在的象征旨趣——这就是王弼“得象忘言,得意忘象”说的最终归宿。

你可能感兴趣的:(《周易开讲》——王弼易学的思辨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