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逆旅之摩洛哥篇|雪与沙,火与歌

结束了马拉喀什一天的行程后,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便坐上去沙漠的车。

车子慢慢的开出了马拉喀什,路途中司机接到了一个电话,一路上脾气温和的司机突然在电话里争执起来。他讲的是阿拉伯语,我们虽然听不懂,但是能感觉到这次的通话并不愉悦。

挂了电话后,司机告诉我们。由于下了暴雪,去沙漠最短的那条山路被封了,现在只能绕道走了,所以原本只要6个小时的车程,现在需要11个小时,我们只好无奈的点点头,气候变化是不可抗力,没有谁能控制。只是难以想象,我们这里阳光明媚,几十公里以外,已经是暴雪了。

文化逆旅之摩洛哥篇|雪与沙,火与歌_第1张图片

“既来之则安之”,古人总有一套大道理能够沿用至今。坐在车上的我们也开始转换了心情,欣赏起窗外的风景来。其实,我还是很享受坐在车上的悠闲时光,不急不躁,偶尔看看窗外的风景,偶尔打个小盹。

记得刚上初中的时候,一坐上公交车,就会想,如果能这样一直坐下去,没有终点,多好。不知道那时才那么小,怎么就会有不在意终点,只想好好享受过程的想法,当然,我猜终点也有可能是不想面对的现实。

车子一路驰骋,车窗外的风景也不断变化着。马拉喀什为半干旱气候,冬季温暖潮湿。所以1月份的马拉喀什雨水还是很充足的,这会儿是晴天,几分钟的车程后,天空就淅沥沥的下起雨来。这种天气,对于在沿海地区呆过的人而言,见怪不怪。

文化逆旅之摩洛哥篇|雪与沙,火与歌_第2张图片

渐渐的,我们离马拉喀什越来越远,车窗外的房子越来越稀疏,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连绵起伏的山丘。起初还能看到挂着一丝丝绿色的山丘,越往后,绿色越少,直到成为一座座黄土坡。

前面从天晴到下雨,只是气候上很温和的变化。越到后面,气候的变化越是极端。这边还是阳光充足,10分钟后到达加油站休息区,开始下起了大雪,而且山上也能看到积雪;甚至在往后,温差肉眼可见,左边是沙土,右边便是雪山。大自然的神奇让人惊叹。

文化逆旅之摩洛哥篇|雪与沙,火与歌_第3张图片

晚上九点左右,我们终于到达当地的名宿,休息一晚后,再继续赶路。虽然民宿看起来比较简朴,但是非常具有当地特色,房间被隔成一个个小间,但是浴室,厨房,客厅等应有尽有,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走进房间,墙上挂着阿拉伯特色的毯子,抬头一看,是木质的屋顶,很有年代感。

放下行李,稍作休息后,房子的主人招呼我们吃晚饭。吃的是当地的特色菜塔吉锅,有点像东北乱炖,就是把鸡肉,羊肉或者牛肉和土豆,豆角等蔬菜一起炖,然后配上面包。味道是不错,但是来这边后几乎每天都吃这些,不免感到有些单调。

吃完饭后,他们往壁炉里在加了一些木头,火烧的更旺了,两位年轻的小伙子拿了一些不同的鼓来,开始调试,晚饭后的音乐会即将开始。几分钟后,一位极具艺术气息的小伙子走了进来,他一头卷发,披散下来,穿着牛仔裤,坐在那两人中间,那么他应该就是主唱了。他坐下来后,我定睛一看,咦,这不是刚才的服务员吗?

文化逆旅之摩洛哥篇|雪与沙,火与歌_第4张图片

十几分钟前,他还带着阿拉伯人的头巾,头发裹着,穿着长袍,看起来就是一个典型的阿拉伯人。那时他热心的上着菜,也不忘顺便撩一下旁边的妹子。没想到摘下头巾后,立刻成了一个看起来桀骜不驯的艺术家。

就在这时,鼓声想起,这位艺术家也开始唱起歌来,虽然听不懂在唱什么,但是旋律听起来很厚重,很有故事,此刻壁炉里的火烧的更旺了,木头被烧的时不时发出霹雳吧啦的声音,似乎也想为他们伴奏。慢慢的,大家都沉浸在了歌声里,屋子里只有火和歌。

他们唱完后,大家便问这首歌唱的是什么。听到他们的答复后,才知道这首歌是歌颂母亲的。虽然在阿拉伯地区,女性的地位还比较低。但是女性,作为母亲,在她们孩子眼里,还是很伟大的。

一天后,我们在沙漠里,夜里也点起了篝火,也有人打着鼓,唱着歌,歌声在空旷的沙漠里显得更加辽阔。我们的头顶是宇宙苍穹,我们的身边是火与歌。

文化逆旅之摩洛哥篇|雪与沙,火与歌_第5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化逆旅之摩洛哥篇|雪与沙,火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