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开车经过一段单行路段,前面有辆车开得特别慢,还一脚油门一脚刹车,我只好跟在它后面,以为是新手,就没按喇叭。
终于到了正常路段,我超车时转头看了一眼,他不是新手,停停走走的原因是:他一边开车一边看手机。我倒吸一口冷气,加速远离了那辆车。
你一定对这些情境不陌生:
迎面走来一个人,边走路边看手机,眼看着他冲你而来却全然不知,你不得不避让;
走路时随意往旁边慢车道看了一眼,看见快慢车并行的路上有人边骑车边看手机,而他身后的车只能慢慢行驶;
……
在正式进入今天文章的主题前,先问一个问题: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感觉:几分钟不看手机,感觉错过了好多有用的信息?于是,只要条件允许,一定会拿出手机来刷一下,以免错过任何重要信息。
这种感觉和行为的背后,隐藏着一种逻辑:
错过信息,意味着我比别人知道的少、我懂的知识比别人少、我和别人聊天的话题少,再想深入一些,我在竞争中的优势就不那么突出,我获得成功的几率就比较低……
这会导致什么问题呢?
--信息焦虑。
组织理论学家罗素·艾克夫提出的智慧金字塔DIKW(Data-Information-Knowledge-Wisdom),是最早正式对数据、信息、知识、智慧四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的理论模型。
通过这个金字塔,我们可以看出:每一项是它下一项的基础,同时,又是对它上一项价值的提炼。
由此我们知道:对信息提炼、加工、应用,就形成了知识。
现在,我们看回前面提到的焦虑问题。
互联网信息过剩,我们榨干自己所有时间和精力,也追不上信息生产的速度,每天都在不停漏掉很多信息,这时候,我们就容易产生信息焦虑:追吧,永远有新信息进来;不追吧,又生怕在重要信息上总是晚别人一步。
针对互联网时代下信息焦虑的特征,有什么好方法可以缓解吗?
我总结了一些应对方法,它们都是我自己平时在用的,并且使用下来感觉还不错,在这里分享给你们:
前面说过,我们好像总是习惯性的追着信息跑,这其实是大脑的天性:我们的大脑天生有一种「完成」倾向。
换句话说:我们的大脑更记得「未完待续」的事,对于已经做完的事,会很快忘记,大脑通过这个过程对空间进行缓存清理,用于下一轮思考。
这就是「契可尼效应」。
我们可以试着从源头入手,控制大脑产生过多的缓存,这样才能最终缓解信息焦虑。
具体该怎么做呢?
1.筛选获取渠道
在信息过剩的互联网时代,选择越多对我们越不利,它会大量消耗我们的认知资源和精力、分散我们的注意力。
选项越多、提取越困难、效率越低、越发焦虑,然后陷入恶性循环。不妨试着限制获取渠道,比如:
限制关注的账号;
限制刷信息流的时间;
限制信息流类App的使用数量;
……
限制了获取渠道后,每天安排固定的时间获取信息。记住:每天看一小时还是八小时,信息都是看不完的,我们该做的是:对它进行筛选,每天在设定的时间段里,获取更高质量的信息。
2.调整驱动力
前面说过,我们的大脑不喜欢「做一半的事」,只要事情未完待续,我们就会有一种过强的驱动力驱使自己去完成它。
体现在今天文章的主题上就是:强驱动力驱使我们一直追信息。
不妨尝试通过「期望管理」减弱这种驱动力,我们没办法生活在没有期望的世界里,但我们可以:谨慎的对待它。
对于那些无法掌控的事情(追赶快速产生的信息),可以通过调低对它的期望来减弱这种过强的驱动力。
我们对信息产生的价值寄予厚望,它能不能担得起我们对它的期望,取决于它能产生多大的价值、它有多少能转化为知识,而数量的堆砌,对于这两个决定性因素恰恰是不利的。
现在我们知道了,仅仅拥有信息是没有意义的,将信息转化为知识,才是获取信息的价值所在。
接下来,我将通过两方面来阐述:如何将信息转化为知识。
1.联结
我们从周围环境里学到了一些知识,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一套知识体系,不管它是明确的还是无意识的,这套系统都存在,比如:
我大学学了什么专业;
你在哪个行业工作;
他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
这些环境都帮助我们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们每天接收新信息的时候,可以把它们和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联结起来,使之成为我们知识体系的一部分。
这样做有两个显而易见的好处:
使新信息以「知识」的面貌加入我们的知识体系,它停留在我们大脑里的时间会更久;
通过这样的转化扩大自己的知识体系,它和单纯的信息比起来,对我们更有价值,我们为接受这样的信息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更有价值。
关于如何做联结,介绍一个我自己常用的小技巧给大家:做「知识卡片」,卡片的内容可以包括:
用自己的话对知识点进行描述;
思考知识点的本质(或核心)是什么;
它能怎样与我自己的知识体系产生联系;
我能怎么使用它;
......
不一定要严格按照这个格式,你也可以搭建自己的知识卡片结构,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个思考的过程,把这个知识点吃透,而不是停留在表面。
知识点只有内化成自己的,才不会在需要的时候想不起来,因为它已经存在于你的习惯而不是记忆中了。
你可能注意到了,知识卡片的最后一项是:使用它。我认为,接受信息的的最终目的,是将它转化为知识、运用于生活、解决我们的实际问题。所以,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的另一方面,就是:
2.落地
应用知识的过程,是对信息进行加深理解的过程,至此,信息才完全转化成了知识。那么,具体怎么把知识落地呢?这里,我通过对知识在生活、工作、学习三方面的实践举例,来进一步说明。
生活中,我们常常需要做一些选择,这个时候,可以有意识地运用我们学到的关于决策方面的知识,我之前写过《如何做决定?你需要避开这几个坑!》,主要讲的就是做选择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地方。
生活中的大小决策,我都会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避免在选择过程中走更多弯路。
工作中,是展现逻辑思维、语言、决策、组织协调等能力的好地方,我们平时积累的一些思维模型、说话技巧、决策方法,在工作中有条件多加使用。比如:
要进行宏观分析,可以用「PEST」(Political-Economic-Social-Techonlogical)模型,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四个维度进行分析,这样得到的结果比较全面,对方也会觉得你不仅有自己的观点,还能全面分析自己的观点;
待办事项比较多的时候,可以用「重要性-迫切性」模型,把事情按照重要性和紧迫性两个维度进行排列,这样做起事来更高效;
产品投放市场之前,可以用「产品价值链」模型,从研发、生产、营销三个维度入手,来梳理产品投入市场前的流程;
维护客户关系时,可以使用「客户生命周期」模型,从考察期、形成期、稳定期、退化期四个维度入手,对客户进行分析,合理开发新客户、维护老客户,做到有的放矢。
诸如此类。
学习的时候,多多尝试不同的学习方法,并且在使用过程中及时修正,最终总结出适合自己的高效的学习方法,假以时日,你会发现,你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和同学们拉开了差距。
要相信:就算每天追完所有信息,也不能让我们变成一个睿智的人,因为单纯的数量堆砌,并不能让信息产生价值,只有对它严格筛选、归纳提炼、赋予价值、应用于生活,才能让「接收信息」这个动作变得有意义,最终,将信息转化为知识、缓解信息焦虑。
你有更好的缓解信息焦虑的方法吗?或者,你对将信息转化为知识有怎样的见解?欢迎来评论区,我们一起讨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