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武汉(四)

图片发自App

武汉的第二日,小雨隐去了身姿,但影子迟迟不肯离去,天依然雾蒙蒙的。女儿对我们的到来,可谓精心之极。6号这天特意安排我们去403国际艺术中心,她说,我一定会喜欢这里。

从学校出来坐572,12站之后,下车过天桥步行10多分钟,远远地就看见有些复古,有些新潮的建筑,与周边写有拆字的平房迥然不同。我们路过了茶楼、绘画室、美术展览,饭店的招牌也很有趣,大多是铁艺的制作,有一种庸懒奢华的味道,我想黄昏之时,它才会激情洋溢。

403国际艺术中心,大大的几个字,用管子折弯而成。一台废旧的锅炉表明了它的身份。这里原来是喧喧闹闹的一个厂房,武锅的旧址。机器声、人声,沸腾的钢水,火红的年代在时光的流逝中渐渐走入暮年。废弃了许久,一群艺术青年将它改造成了一个艺术中心,原有的框架、机器、工具箱……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403的一员。

403根据上下楼梯的结构,用书架将空间一分为二。一层以公共区域这主,二层以私人空间为主。一楼设有图书卖场阅读区;红椅剧场,开办音乐节、话剧节,邀请全国各地知名人士演出;剧场低廉的票价吸引了武汉不同阶层的人群。女儿在上周观看了《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人的舞台,一个人的话剧,台上始终是一个白衣女人,从年轻到衰老。女儿说,演员将这个陌生女人演活了。我从心底赞叹这部话剧的编剧,一部全是心理描写的小说,居然在舞台上大放异彩。使我更加坚信,一部好的文艺作品是可以用任何一种载体来表现。

去的那天,戏剧节已经落下帷幕。赶巧遇到了武汉两位年轻作家的新书发布会。我们安静地座在图书馆通往二楼的楼梯上,聆听其中的一位青年作家---小钊分享她的书籍。楼梯上座满了年轻人。小钊和小马与主持人坐在一楼的演艺主持舞台上,二把椅子加之一个茶几,简单。小钊,像是邻家的女孩,一头披肩长发,标准的普通话,甜美可人。排队购买签名书的年轻人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这里所有的结构都是敞开式的,书箱似是随意的摆放,一层顺延到二层,无论你在哪个角度,哪个方位都可以伸手及书。有滑动轨道的直梯,方便了人们的爬上爬下。阅读更是方便,废弃的工具箱是书桌,闲置的机器上摆放了多种绿植,用过的焊帽上年轻的作家用粉笔写下了他们作品的精练之语,主要集中了武汉的老中青作家,方方的书被放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二楼的楼梯被书架包围着,一行大字令人振奋人---置身于伟大的风暴中。回眸,书的海洋,确实有风暴的力量,你会有一种敬畏之心。转角来到二楼,有多组布艺沙发,相对而放,中间放着与桌子同高的茶几,可以交谈、阅读、写作。VIP室的设置一样简单,只是加装了玻璃隔扇,放了几株绿植,白色亚麻的沙发透出的大方让你感到陌名的清爽舒适。那天有摄影师在这里给模特取景,专业的相机专业的角度,心里不禁默默点赞。

再往里走,有四五张长条宽大的桌子,可以座10多个人。桌子中间开了个长方型的槽,里面种满了绿草,两边则是密密的电源插口,方便在这里使用电脑、投影仪、手机。最里面的那张桌子,六七个人正在讨论一个建筑方案,我站在那里听了一会儿,他们竟然旁若无人,讨论热烈各抒已见。

环顾一圈,来来往往的人好多,却没有嘈杂的声音,无论是新书发布、会议商讨、取景拍摄、还是安静读书,大家都在自己的轨道中,各取所需,投入本我的精力,不干扰彼此。

我沉静在这里,抚摸着各种旧物,老式缝纫机、旧的收音机、第一代打字机,亲切宁静。这些旧物在书籍的熏染下,与现代化的元素同居一室,似乎有了灵性,显示着它的独特。它们不再叫废品,归宿不再是垃圾场。这些年我们是否习惯了喜新厌旧,重来没有想过,一味的丢弃,会让生活失去原有的厚重。

403,让一座废弃的锅炉厂房,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成为文艺气息浓厚的场所,其沉淀出的过往吸引了众多喜爱文学艺术的青年人。 也许前行的步伐只有贯穿过去、现在、将来,才会有常青的生命。 这里的书店,有一个好听的名字“漫行-------大地上的归来。”(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冬日武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