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澄:技术做够了怎么办呢?

永澄:技术做够了怎么办呢?_第1张图片

1

打开了邮件系统,看到一封咨询申请书,又是同样的话题:做技术做够了怎么办呢?这个问题特别特别常见,通常职场工作在10年-20年之间的技术人员,总是会出现类似的问题,比如说:

  • 年轻的技术人员比自己拼;
  • 自己的盈利增长能力下降;
  • 未来岗位调整的预期低下;
  • 自己不愿意和人去打交道。

这几类的问题总是反复出现,影响了很多人的成长速度。看看来访者的邮件,也是有同样的问题:

“老师,我做技术开发也就是代码12年了,我的性格是不喜欢管理,也不能和人很好地去沟通交流。这些年过去了,老师,我还是做着基础的工作,也没有去往其他的岗位,很期待突破职业发展的天花版,可是不知道怎么做。

此外,由于工作不那么舒心,所以,我已经炒股了10年整了,平时画的时间不少了,有一些经验,如果有时间、好好按照我的体系来操作的话就以得到较高利润。

不过我现在的问题是:因为工作的压力,想问一下,自己的下一步发展到底要怎么做?是辞职么,自己赚钱水平是否能跟得上?如果不辞职,自己的这个工作已经变得不喜欢了。如果辞职以后,赚不到钱,能否再找到一份工作呢?这种纠结的方式,怎么办呢?”

2

同样的问题,如果你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的话(查看《记于世界观澄清和更新之后》),解释方式就不一样。昨天之前的我,可能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就问题谈问题,比如说,来说说你的RSQC模型中的R,然后我们来安排一下到底要怎么做?

而现在,我考虑的方式是:基于全新的世界观,应该如何看待问题的呢?不能关注结果,而是关注原因。来看看这位来访者期待的结果:

  • 想要自由职业
  • 想要让资金分配投资并满足家庭支出
  • 想要做好对未来的保障,如果投资不好可以再重新找工作,并且不受损失

这都是这位伙伴的期待,都是他所期待的结果。站在模型Why - How - What的视角来看,这个伙伴的期待结果就是What,而他的交流内容中就没有How,那很难推断出What的。换句落地的话,就是:你想要个结果,那这个结果怎么才能得到呢

永澄:技术做够了怎么办呢?_第2张图片

站在“ 世界是投射”的世界观出发点来看,一切想要的结果,都是在下方空间(低维)上的投射,如果把结果作为出发点,最好也只能得到低纬度的最优解。所以,我们要转换思路,从上层空间来入手,考虑: 究竟做什么(X)可以得到结果,以及为什么做X可以带来结果的假设是什么呢?(解释一下,这两个问题,一个在提问How,一个是在提问Why。)

3

注意看,当一个新的问题问出来的时候,整个纠结问题就开始推动解决了。一起来看:

做什么可以得到自己的三条期待呢?期待是:自由职业(只是想让身体和心灵放松一下)、有收入满足家庭需求、可以再找到好工作不受损失。从问题本身就可以找到结果:

  • 辞职可以得到自由职业;
  • 持续投资可以满足家庭需求;
  • 投资之余努力提升自己,可以再找到好工作而不受损失。

再来看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做上述三条可以实现的假设是什么?那具体来看:

  • 辞职—>自由职业,假设:定义,没有工作就是自由职业;
  • 继续投资—>满足家庭需求,假设:自己有时间投资收益会提升;
  • 努力提升自己—>防风险,假设:自己越好,越能防范未来风险。

你看,是不是很清楚了?当我把这些问题发回给这个伙伴的时候,他一下子就明白了,因为他也在看我的文章,《记于世界观澄清和更新之后》一文中特别提到了,要不断修正概率,上面三个假设是否能够站得住脚,要看大周期下的概率了。菩萨畏因,在投射的世界中,最重要的是在原因上全力以赴,而不是在结果上蝇营狗苟。

所以,最终的解决方案是:努力去提升自己,并且根据过程中的阶段性结果来优化自己的每个假设,做时间的朋友,等待复利效应的发生吧

永澄:技术做够了怎么办呢?_第3张图片

好了,伙伴们,你有没有发现, 解决问题的前提是你如何看待问题、解释问题,也就是我所说的世界观(你是如何看待世界)。通常我们解释问题的时候,都是根据事情的不同,想一出是一出。如果,你的世界观可以澄清,或者直接套用我的世界观:世界是一种投射,那你就能够清晰地分辨清楚什么是Why-How-What,然后根据固定的套路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而这个套路,拥有着大概率成功的可能。

今天,我要去见一个很重要的伙伴,下午的火车我就要回去了,微信上又是8W+的信息,我下午就可以处理啦~如果您已经具有了加入后宫的基本资格,请把打榜的截图发给我,我要让你来后宫啦!

永澄:技术做够了怎么办呢?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永澄:技术做够了怎么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