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不在你,但你要面对业障

原谅那些伤害你的人,用慈悲心去祝福他们。 因为即便过错是别人的,但业障一定是自己的  ——米拉日巴尊者 ​​​

小静是一个业余心理学爱好者。为提升某一个心理学讨论小组的人气,一天晚上小静被朋友拉着参加了心理学习小组的讨论。

错不在你,但你要面对业障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讨论的气氛还算活跃,主持人的心理学理论功底不错,总是可以把成员分享的言行归结到一个学术称谓上。譬如,"退行","固着","内驱力","力比多","攻击力","客体恒定性"……

活动结束时,主持人建议说,期待每个成员都写点感受,然后发到公众号上,上次活动的建议响应者不多,希望这次大家就讨论的案例写点感想。

小静感觉受到的启发挺多的,那些讨论分享的案例可以写好几个议题呢。

小静心想,认真写一篇心得,可以作下次参加活动的敲门砖礼物。

于是小静以其中一个案例作为启发点,确定了主线,塑造了人物形象,整合了思路,升华了价值观,在手机上点了2000字。小静一边用手指修正文字,一边润色立意。

小静为使文章更有普遍性的代表意义,几乎将讨论案例抽象地找不到原型。小静对自己的这篇文章的立意很是自得:每个人的言行都有其内在的驱力,即使是一个行为怪异的孩子,他(她)的内心一定承受着某种煎熬,我们(老师或者父母)需要做的,不是直接禁止孩子的偏异言行,而是滋润孩子内心的真实需要。

文章写好后,小静不确定自己文章的受欢迎程度,于是试着投了几个专题,不成想很快通过,这让小静有了自信。

小静于是在微信群中转发了这篇文章,跟主持人报告说根据案例讨论写了个总结性文字。

小静的本意是,如果这篇文章可以发公众号,那就按照主持人的意见再行修改,如果觉得这篇不合规范,那就再写一篇,反正自己这里还是有些想法的。

文章发上去的瞬间,立即有微信群小组成员点赞。但主持人随后说,请撤销,讨论案例不能发。

没有对文章本身的点评,只是粗暴地说,请撤销文章,并从源头撤。

小静立即感到受伤害,所引用案例已经虚化,你没有丝毫地对文章的评述,就那么武断地要求撤文章?

主持人又敦促小静的朋友说,你带来的朋友,你负责叫她撤销文章。

小静的朋友和主持人是同事,不好抹同事面子,就央求小静撤销文章。

小静说,我自己的文章,凭什么别人要我撤我就撤?不是说,修改后的案例可以发吗?

小静的朋友说,你是我带来的,他们让我叫你撤,你就撤吧。

微信群里,主持人继续对小静的朋友说,请让小静撤文章,感谢她的大恩大德……

几近更年期的案例提供者也跟着主持人响应说,宝宝不想裸泳……宝宝受到了伤害……

好在有一个群友公正地说,你写的是那晚我们讨论的,也不是那晚我们讨论的。这是你加工过的,有你的智慧和努力。没必要把里面的人物对号。我想你写这个是为了对读到它的人有启发作用,是出于善意。你写的很好!

但更多的声音是小静的朋友、主持人及案例分享者催逼小静撤销文章,似乎这篇文章发表了便有灭顶之灾,她们就像贴在耳边叫嚣的蚊子,只要一霎不撤文章,就不停地哼哼。

小静对朋友说,我撤是因为尊重你,但是你尊重我的付出了吗?你知道我花费了多少心血吗?明明是一篇被人认可的文字,是被很多专题及《首页投稿》通过的,是对人物形象正面强化了的,为何在这个讨论小组就被视为洪水猛兽?难道这不值得思考吗?这个案例我是经过提炼的,人物也进行了修改。小组整个案例的讨论水准,是停留在接纳你的"退行",接纳你的"固着",接纳"对自己的攻击"。可是,一个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的人,整天拿着自己的言行对着书中的理论,然后给自己贴标签,那么,修通的努力在哪里呢?那些分明意识化的潜意识,为何还要看作潜意识来讨论?这是刻板还是迷糊?小组讨论案例的水准升华到文章的境界了吗?

小静说,文章可以隐藏,人性呢,是否一直能够遮掩?

长期工作在心理咨询一线的知名心理学者李雪说,在各种机构讲课,发现心理问题最严重的群体,第一是中小学老师,第二是考了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准心理咨询师们。中小学老师整体上焦虑痛苦,戾气重。而公司群体相对好一些,私企大多比国企员工精神面貌好。我不是很明白为什么,我只是想说,作为经历过16年公立教育的人,一个不作恶的老师,有时候真的可以在一片黑暗中点亮一个学生心里的光,让本来在家里难以活下去的学生,有个自由喘息的空间;让从来没有品尝过被尊重滋味儿的学生,看到人与人之间是可以彼此尊重界限,不侵害对方的。

小静还是把自己的文章撤销了,"不与夏虫语冰"。

小静相信,自己文章还会再次获得好评及内心渴望的好老师一定大有人在,只是需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有些人把伤害看得很宽泛甚至把受伤害责任转嫁他人。

从另一个角度对受委屈的人来说,施害人做得或许有错,受害人如果在受了伤害的同时再加上愤恨恼怒,那就是给自己的业障增加了份量。

受委屈是人生组成的一部分。与其深陷其中,耗费精力就是非对错和施害人辩解,不如绕道行之。

当然,另一个角度看,施害人也是受害人。

有句话说,丛林以无事为兴盛,是非以不辨为解脱。

小静隐藏了文章,退出了小组微信群,竟然一身轻松。

你可能感兴趣的:(错不在你,但你要面对业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