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夫曼编码

转自http://baike.baidu.com/view/95311.htm?func=retitle

哈夫曼编码

百科名

哈夫曼编码(Huffman Coding)是一种编码方式,哈夫曼编码是可变字长编码(VLC)的一种。uffman于1952年提出一种编码方法,该方法完全依据字符出现概率来构造异字头的平均长 度最短的码字,有时称之为最佳编码,一般就叫作Huffman编码。

历史

  1951年, 哈夫曼 和他在 MIT 信息论 的同学需要选择是完成学期报告还是期末 考试 。导师Robert M. Fano给他们的学期报告的题目是,寻找最有效的二进制编码。由于无法证明哪个已有编码是最有效的,哈夫曼放弃对已有编码的研究,转向新的探索,最终发现了基于有序频率 二叉树 编码的想法,并很快证明了这个方法是最有效的。
  由于这个算法,学生终于青出于蓝,超过了他那曾经和信息论创立者 香农 共同研究过类似编码的导师。哈夫曼使用自底向上的方法构建二叉树,避免了次优算法Shannon-Fano编码的最大弊端──自顶向下构建树。

哈夫曼编码举例

  以 哈夫曼树 ─即最优二叉树,带权路径长度最小的二叉树,经常应用于数据压缩。 在计算机信息处理中,“哈夫曼编码”是一种一致性编码法(又称“熵编码法”),用于数据的无损耗压缩。这一术语是指使用一张特殊的编码表将源字符(例如某文件中的一个符号)进行编码。这张编码表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根据每一个源字符出现的估算概率而建立起来的(出现概率高的字符使用较短的编码,反之出现概率低的则使用较长的编码,这便使编码之后的字符串的平均期望长度降低,从而达到无损压缩数据的目的)。这种方法是由David.A.Huffman发展起来的。 例如,在英文中,e的出现概率很高,而z的出现概率则最低。当利用哈夫曼编码对一篇英文进行压缩时,e极有可能用一个位(bit)来表示,而z则可能花去25个位(不是26)。用普通的表示方法时,每个英文字母均占用一个字节(byte),即8个位。二者相比,e使用了一般编码的1/8的长度,z则使用了3倍多。倘若我们能实现对于英文中各个字母出现概率的较准确的估算,就可以大幅度提高无损压缩的比例。
  本文描述在网上能够找到的最简单,最快速的哈夫曼编码。本方法不使用任何扩展动态库,比如STL或者组件。只使用简单的C函数,比如:memset,memmove,qsort,malloc,realloc和memcpy。
  因此,大家都会发现,理解甚至修改这个编码都是很容易的。
   哈夫曼编码_第1张图片

哈弗曼编码在信息论中应用举例

[1]
   哈夫曼编码_第2张图片

哈弗曼编码在信息论中应用举例

编辑本段背景

  哈夫曼压缩是个无损的压缩算法,一般用来压缩文本和程序文件。哈夫曼压缩属于可变代码长度算法一族。意思是个体符号(例如,文本文件中的字符)用一个特定长度的位序列替代。因此,在文件中出现频率高的符号,使用短的位序列,而那些很少出现的符号,则用较长的位序列。

编码使用

  我用简单的C函数写这个编码是为了让它在任何地方使用都会比较方便。你可以将他们放到类中,或者直接使用这个函数。并且我使用了简单的格式,仅仅输入输出 缓冲区 ,而不象其它文章中那样,输入输出文件。
  bool CompressHuffman(BYTE *pSrc, int nSrcLen, BYTE *&pDes, int &nDesLen);
  bool DecompressHuffman(BYTE *pSrc, int nSrcLen, BYTE *&pDes, int &nDesLen);


要点说明

速度

  为了让它(huffman.cpp)快速运行,同时不使用任何动态库,比如STL或者MFC。它压缩1M数据少于100ms(P3处理器,主频1G)。

压缩

  压缩代码非常简单,首先用ASCII值初始化511个哈夫曼节点:
  CHuffmanNode nodes[511];
  for(int nCount = 0; nCount < 256; nCount++)
  nodes[nCount].byAscii = nCount;
  其次,计算在输入缓冲区数据中,每个ASCII码出现的频率:
  for(nCount = 0; nCount < nSrcLen; nCount++)
  nodes[pSrc[nCount]].nFrequency++;
  然后,根据频率进行排序:
  qsort(nodes, 256, sizeof(CHuffmanNode), frequencyCompare);
  现在,构造哈夫曼树,获取每个ASCII码对应的位序列:
  int nNodeCount = GetHuffmanTree(nodes);

构造哈夫曼树

  构造哈夫曼树非常简单,将所有的节点放到一个队列中,用一个节点替换两个频率最低的节点,新节点的频率就是这两个节点的频率之和。这样,新节点就是两个被替换节点的父节点了。如此循环,直到队列中只剩一个节点(树根)。
  // parent node
  pNode = &nodes[nParentNode++];
  // pop first child
  pNode->pLeft = PopNode(pNodes, nBackNode--, false);
  // pop second child
  pNode->pRight = PopNode(pNodes, nBackNode--, true);
  // adjust parent of the two poped nodes
  pNode->pLeft->pParent = pNode->pRight->pParent = pNode;
  // adjust parent frequency
  pNode->nFrequency = pNode->pLeft->nFrequency + pNode->pRight->nFrequency;

构造哈夫曼树注意事项

  这里我用了一个好的诀窍来避免使用任何队列组件。我先前就知道ASCII码只有256个,但我分配了511个(CHuffmanNode nodes[511]),前255个记录ASCII码,而用后255个记录哈夫曼树中的父节点。并且在构造树的时候只使用一个 指针数组 (ChuffmanNode *pNodes[256])来指向这些节点。同样使用两个变量来操作队列索引(int nParentNode = nNodeCount;nBackNode = nNodeCount –1)。
  接着,压缩的最后一步是将每个 ASCII编码 写入输出缓冲区中:
  int nDesIndex = 0;
  // loop to write codes
  for(nCount = 0; nCount < nSrcLen; nCount++)
  {
  *(DWORD*)(pDesPtr+(nDesIndex>>3)) |=
  nodes[pSrc[nCount]].dwCode << (nDesIndex&7);
  nDesIndex += nodes[pSrc[nCount]].nCodeLength;
  }
  (nDesIndex>>3): >>3 以8位为界限右移后到达右边字节的前面
  (nDesIndex&7): &7 得到最高位.

注意:

  在压缩缓冲区中,我们必须保存哈夫曼树的节点以及位序列,这样我们才能在 解压缩 时重新构造哈夫曼树(只需保存ASCII值和对应的位序列)。

解压缩

  解压缩比构造哈夫曼树要简单的多,将输入缓冲区中的每个编码用对应的ASCII码逐个替换就可以了。只要记住,这里的输入缓冲区是一个包含每个ASCII值的编码的位流。因此,为了用ASCII值替换编码,我们必须用位流搜索哈夫曼树,直到发现一个叶节点,然后将它的ASCII值添加到输出缓冲区中:
  int nDesIndex = 0;
  DWORD nCode;
  while(nDesIndex < nDesLen)
  {
  nCode = (*(DWORD*)(pSrc+(nSrcIndex>>3)))>>(nSrcIndex&7);
  pNode = pRoot;
  while(pNode->pLeft)
  {
  pNode = (nCode&1) ? pNode->pRight : pNode->pLeft;
  nCode >>= 1;
  nSrcIndex++;
  }
  pDes[nDesIndex++] = pNode->byAscii;
  }

你可能感兴趣的:(视频编解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