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二

除了建筑上的设计,盛夏里要获得凉爽的感觉,自然是用冰降温来得最直接。据《大清会典》记载,清代北京城内共有18座官家冰窖,专供皇家和王公大臣用冰。不论官窑还是府窑、商民窖,都是在冬天采集冰块,存入地窖中,夏天拿出来使用。

清代宫廷还有小型储冰用的木质“冰箱”,这种器具当时被称作“冰桶”,是由古代的盛冰容器——“冰鉴”演变而来的。它们一般为木胎,多用红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制成。冰桶与现代冰箱有异曲同工之妙,箱内一般采用导热性较弱的铅或锡为里,这样既能起到较好的隔热效果,延长天然冰的使用时间,又可以避免融化的冰水侵蚀木质箱体。

今天故宫里保存的一对乾隆年间制珐琅彩“冰桶”是木制、锡里、外有铜箍,约一尺五寸高,二尺见方,下有约一尺高的木座,上有两块带透空钱式孔的木盖。它还有一段颇为曲折的故事:1924年逊帝溥仪把它带出宫,在天津流入民间,几经周折后被天津的一位老中医陆观虎先生收得。解放后陆先生当上了天津中医院院长。“文革”期间,陆观虎去世,陆家被抄家,直到1985年11月,其女陆仪经过多方打听和查证,才从有关部门认领了失物,经他们全家商量,决定把它再捐回故宫。这对珐琅彩冰桶经历了一个甲子的飘零后,物归原处。

(南宋)李嵩《水殿招凉图》

清代皇帝警惕明朝的腐朽败亡,大多在生活上比较节制,这从制作避暑用具一点上就可以看出来。据清代内务府档案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避暑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