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ELFISH GENE

最近一直在读《自私的基因》,说起来也很是羞愧,上次写读书心得是写读《深度工作》的感想,因为刚刚参加工作,所以换了手机号码,那篇心得也就丢失了。这次是用微信登陆,可以一直用这个账号写一些自己的心得体会。读完《自私的基因》我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期间断断续续的看书,可以说毫无深度工作的能力,读书期间一直在回忆往事,心猿意马,十分浪费时间,读书效率很低,读的很急,都不愿意深度的思考,就连现在写读书心得也是纠结了很久才落笔,最后想引用曾国藩的一句话“一书未竟,不读另一书”,与君共勉。


从10月份开始接触到“何帆读书会”这一知识专栏,确实感觉自己也有了一系列的认知升级,但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并没有做到,不能光读书、读死书,我们该把知识转换为生产力,我不愿成为一个书呆子。季羡林先生曾经说“我们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就是要懂得奉献社会,我们每个人都该对社会怀有一种责任感”,我想我们该心怀整个世界,将心怀和眼界都放宽一点,《优秀的绵羊》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说到教育的时候就说过,“作为父母,我们不只是自己孩子的父母,还应该是下一代所有孩子的父母”,无论他自己有没有知行合一,我还是被这一魄力深深地感染,我想我该去做到这一点。


说说《自私的基因》吧,这是一个“认识自我”的书籍。在这里解释一下,大家千万不要被书名所诱惑,我们常常说周边的朋友或者说七大姑八大姨自私自利,这是站在一个个体的层面上去讨论自私性,而本书则是从一个更加微观的层面“基因”上去讨论自私性,是指基因这个有机物质,通过各种各样的手段去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一系列生物,让自己永生。


让我们想象生命最初的起源,在原始的地球上,可能存在一些物质,比如说水、二氧化碳、甲烷、氨。这些无机物并不是凭空杜撰而来,在其他的太阳系星球上都存在水、二氧化碳等物质,我们再看现阶段中国与俄罗斯联手在北极圈内开采天然气,煤炭开采中岩石层释放的瓦斯,其成分都是甲烷,这些都可证明在生命存在之前,地球上很可能确实存在着甲烷。那好,这个时候就有好奇宝宝般的科学家模拟各种各样的原始环境,比如“闪电、紫外线”来照射这些混合物,如此一来,还真就发现了一些例如“嘧啶”、“嘌呤”等有机物质,这些都是形成脱氧核苷酸DNA这种遗传物质的基本组成构件。试想,在原始汤中这些有机物质,就会在特定的环境下自由自在的结合,也可能会在原始环境下很快解构,在几亿年的时间内,就算是看中一串彩票号码,一直买,也可能会中奖吧。可能在原始汤中就存在这样的“幸运儿”,通过结合他们恰巧可以复制自己,自身对与自身相同的有机物质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也可能对于与自己相反的物质有很强的吸引力。比如嘧啶-嘧啶,也可能是嘧啶-嘌呤。因此就会两个相互绕合的“烤串”,正-正绕合或者正-反绕合。这样的链状有机物质,可能就会不断地去解构-复制,解构-复制,不断地重复做,但是再精确地复制也可能会出错,我们似乎就可以看到印象中“基因突变”的原型,也许类人猿和人类就是这点点滴滴的“错误累积”分道扬镳,走上了不同的进化道路,这不存在对与错,一切的一切都是随机的,也许几百万年以后,类人猿更加被自然选择所亲睐,成为这个地球上所谓的最成功的主宰。


但是,在一个原始汤内只有那么多有机物质,而且已经因为突变分化了不同种类,就像鄂尔多斯草原就那么大,若在那个草原内牛群数量疯涨,就必然存在竞争水草的现象,原始汤内也是一样,必然会存在竞争,那么在竞争的过程中如果要那么一串有机物可以通过分泌蛋白质在自身外围裹上一层保护膜,它可以攻击别人,别人却攻击不到它,那么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这样的基因就更容易被筛选出来,获得很大的竞争优势。同样,要想获得最大限度地复制品,就必须要有“长寿”特性,优秀的基因就倾向于“长寿”。


这可能就是生命起源的逻辑,生物的一切肢体,一切动作,都在为基因的传承而工作。基因端坐其内,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控制着外部世界,而人只是“gene”的生存载体,人的身体会消亡,但是基因要传承的时间会比人的寿命长很多很多。


所谓的生命,就是能够复制自己,寿命长,经过长时间不易改变的事物。那好拥有这个特性之后我们是否可以跳出物质化的思维,谈一谈精神上的生命传承。在这个社会,尤其是现在的互联网社会,信息芜杂,随处可以各种各样的信息,微博依托大数据的分析推送,公司为员工植入的企业文化,路边随处发放传单的推销员,他们都想将自己的文化碎片植入到我们的大脑中,这让我想到罗振宇说的“迁移力”,就是将一个个文化碎片联系起来,成为一条主线或者说是一个创意、一个产品。在读到减数分裂时,我又看了一部电影《少年时代》,我就想到可不可以把一个酒吧的名字叫做“减数分裂”,如此一来,既有生物学的意味,也有淡淡的性暗示,能让在酒吧释放激情的人们看到后眼前一亮,并且能长期记住,下次再想到酒吧的时候,“减数分裂”就会从大脑中蹦出来,这就和广告的作用一个样,想到酸奶,“安慕希”就优先被想到,广告商就是像苍蝇一样在你耳边嗡嗡叫,不断刺激我们的记忆碎片以达到广告效果,同样,文化碎片也达到传承效果。


我们想文化碎片确实存在“长寿性”《论语》《荷马史诗》《圣经》如今都作为经典在滚滚长河中历久弥坚的生存下来。文化传承也有“变异”,在印刷的过程中也会有问题,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常常听到“通假字”这一说法,文字变了,其特殊含义可能也就变了,人们所传承的思维,经过不同突变文化的累计,以及文化碎片之间的迁移,就可能会出现“文艺复兴”这样的历史性事件,由一个稳定的文化状态变成另一个稳定文化状态,就像一个三峡大坝,不同段水流,其水位相差就很大。关于“精准性”,作为父母,都希望把自己年轻时候总结的教训,或者好的工作、生活方式方法传递给下一代,希望他们少走弯路,一旦孩子不听话,或者其行为与自己的想象不符,父母就会很生气,甚至会教训、体罚孩子。我想这可以解释文化知识传承的精准性,如此一来才能保证文化稳定性进化。文化可能作为一个生命体会主宰这个世界,你我的肢体,器官都可能会被机器人复制,但是记忆文化碎片的联结性很难被复制,现在想想这些文化碎片像不像“嘧啶”、“嘌呤”,他们可联结,可复制,可以长期传承。


博弈论,文章中提到的这一论点很有意思。先举一个实例,笔者2017年11月份的加班费为1000+,由于公司限制加班,按照限时加班20h计算也就是540元,一次在查询五险一金时,同事看到我的加班费是1000+,就问我为什么?我很尴尬的说:“我也不知道,可能是人事没有限制我”,同时我也看出他不悦的表情。事情就是这样,后期我仔细想了一下,我们为什么要和同事去比工资的多与少呢?博弈论中提到“零合博弈”“非零合博弈”,如果我和同事因为相互攀比肯定就是“零和博弈”,而且还是内耗,我们两个人在这件事情上都没有得到利益。那么如果我与他相互合作,寻找工作的问题并妥善解决,为公司创造收益,也许明年就会升职加薪,或者两个人发明了专利,去创业,做大这一行业的蛋糕,两个人都营收,这就是属于“非零合博弈”,通过这一实例我也更好的了解了这两个个概念。非零和博弈好像总是和合作相关,文中提到我们要相互合作,不要让合作者知道我们的合作deadline,这样可以促进合作持续进行,若是合作者出现了背叛的行为,我们可以采用善良、宽容的“两报还一报”的针锋相对的策略,不要做烂好人,但也不要斤斤计较,允许他背叛一次,第二次必须报复,这是在计算机上通过大量数据模拟出来的,很有根据性。


人是一个多物种组合生存机器,就是现在,在你的体内,肠道、口腔、鼻腔,都会有所谓的有益菌和病毒、有害细菌,但是当一个人受到严重的伤害,这些所谓的益生菌就会成为败血症的主要推手。你看,这就是我们要保证双方之间的合作日期双方都无法知道,如果对方提前知道,很可能会背叛你以期获得最大收益。益生菌与人类有着寄生关系,双方有着共同的目标可以相互利用才会在一起,飞鸟尽、良弓藏。生物学家发现一种物质叫做质粒,它能够自然的串接在染色体上,随着演化的进行,这些寄生物与宿主拥有相同的目标,就可能进出并串接在染色体上。就是这样一点点拼接,一点点裁剪出适应环境的基因,突变与补充、裁剪并存,通过基因分泌蛋白质,进而影响人的表现型,才有人类如此精致的眼睛,手脚等各个器官和肢体。


真正的成功并不是得到金钱,而是得到更多的后裔,无论是基因,还是文化!Get it!

你可能感兴趣的:(THE SELFISH G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