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拟古《无题》关于禅

五言拟古《无题》关于禅_第1张图片

《无题》

      空山居古寺,

      绝世了无情。

      寂听清天籁,

      玄道老佛心。

      酣参(han cen)拈一笑,

      庭后偶花零。

                          ——所思略记

      这个空山古寺自然不是需真正的去居住到空山古寺,这里说的是心灵上的放空。心灵上的遗世独立,仿佛天地间只有这一间孤寺。

      绝世了无情,也不是说一定要绝情到六亲不认的地步。摆脱牵挂,哪怕是只一时的忘情,也能有一时之悟。

      修佛修道的人无须跑到老远的深山里去出家。这就好像读大学并不是跑去看其教科楼有多宏伟高大一样。

心灵放得空寂,听得见天籁声。

      参玄悟道悟什么?老佛可作两解:一是纯指释家的前辈佛陀,一是释家与道家都有。老是老子,佛是释迦佛,追溯领悟老子和释迦牟尼所传的心。

      释、道、儒都是东方思想,在千余年的文化融合中,虽然有明显的界限,但是可合而为一。也正因为有明显的界限,前人们特别钟意于将他们合而为一,三者分别是“心”、“体”“用”,因为佛家是修心的,道家是修体的,儒家是修用的。此处不讲。

      酣参(han cen均一声),找不出更好的字来形容,这个词是生造的。那一种禅定了悟时的愉悦心得。如饮酒后的陶醉,又如睡觉时的放松,又似在参悟,又似什么都没有想。

      拈一笑,拈花一笑,从禅定中出来。庭后偶然有花落下。禅定并不是两耳不闻,而是跳跃出五官六感,生出了更深一层的感应。像是花瓣落在地上发出声音也能感应得到。

      为何出定?参禅不止是为了参禅,人生纵使修佛修道也不是为了参禅参玄时的那霎时的快感。世俗中的修佛修道的人,不避世俗,不刻意非要出家,而是仍会关心尘世,仍要回到世俗生活中去的。只顾自己孑然一身解脱那是做不到的。那在佛法里属于小乘,禅宗里叫做“担板汉”。因为人与人,人与社会,这个上面上有联系的。无论你从唯心角度还是唯物的角度来说,还是从宗教的角度来说还是从生物的角度来说,人类总不是一个人吧,生命也不是只有一个个体吧?既然有一群人,一个诺大的社会,存在即合理,不能不理它而只看到自己。

所以拈花一笑,也就出定了,无须强行地再去急着入定,也无须再言。诗完了。

      至于拈花一笑笑么子,时过已忘然,不可再以言语体会。花是生命之象,是俗世,是人情之象。《红楼梦》林黛玉葬花,便是对生命的哀惜。生命、人生、俗世,均应笑视之。佛祖拈花,迦叶一笑,只可心传领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五言拟古《无题》关于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