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多数人都没有充分 get 到去中心化金融(DeFi)一词的含义。
-(如今大热的加密货币吸引了太多人的眼球,掩盖了一些金融创新项目的光芒。可编程货币在 Stripe 等支付平台上好用到爆,而且它的应用空间远远不止如此。如果区块链技术对你来说有些鸡肋,不妨考虑一下可编程法币。)-
我会尝试阐明去中心化金融(DeFi)和传统的金融技术服务(Fintech)在本质上的差别。
虽然 DeFi 如今在技术层上是次优选择,但它实际上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开发者,正在成为金融技术搭建者的聚焦点(Focal Point,又被称为“谢林点”)。我会分析这背后的原因。
注:我对 “DeFi” 的定义很宽泛,包括闪电网络、Bisq、0x 和 Set Protocol 等项目。点击此处可查看 DeFi 项目的不完全列表。
-Fintech 扎根于体制和信任,DeFi 不受体制约束而且对信任的依赖性极低 -
Fintech 指的是搭建专用程度很高的软件。
软件和软件执行需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而且会受到限制和审查。
fintech 交易的最终结算层是实体,而非代码。
实体指的是某个体制。
没有使用加密方式确保交易的不变性,整个系统存在很高的政治风险,而且系统中的应用程序始终面临下架的风险。
我们可以将 Fintech 产品定义为一种记名证券的数字版本。
DeFi 指的是用开源软件进行搭建。
关键逻辑的执行——不论是比特币/ 闪电网络交易,还是在以太坊上的“永久脚本”——非常安全,因为是发生在对信任依赖性极低且不受管辖的加密网络上的。
二者的本质区别在于 DeFi 的搭建者不会受到体制或是技术上的限制。
原生 DeFi 资产——例如闪电网络/比特币上的余额和交易或分布式自治组织/智能合约股票/代币——实际上都是不记名证券。
如果技术上可行的话,任何想法都可以搭建在 DeFi 上。猜猜哪些人是真的喜欢自由搭建?技术搭建者啊。
技术搭建者更偏向于 DeFi ,因为信任原语对 其他 技术搭建者来说显然更具吸引力——因此成为了一个聚焦点。
聚焦点并没有一个正式的定义,不过我借用这个词来代指一类特殊的策略,即利用某个突出的选择吸引参与者,从而实现纳什均衡。
- Game Theory 101 —— 聚焦点
就 DeFi 而言,红色方块代表下架风险为零。
DeFi 的想法和工具都是开放的,因此各种开放源码的结合会成倍提高搭建效率。
DeFi 程序是无需信任的,因为关键逻辑的执行不会受到审查。
技术搭建者知道,在 DeFi 的世界,把关人(gatekeeper)只能限制接口层的访问,但无法阻止黑客编写并部署新的基本逻辑。
如果是在 DeFi 上搭建应用,只有等应用上线之后才会涉及到体制问题,而且是在接口层。
搭建应用本身是不需要经过许可的。
从技术层面上来说,你可以自由搭建非法应用。(我不是在怂恿你这么做,只是想指出这个可能性本身就能带来巨大改变)。
结果就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各种应用搭建活动大爆发,创造出了新的金融工具,(可能?)会有更多搭建者想要使用这些工具并在上面搭建应用。
信任是不是一个足够突出的点,能够吸引人们实现纳什均衡?
很难说不能,毕竟在撰写这篇文章之时, DeFi 呈现出如此大热之势。
虽然 DeFi 仍处于萌芽时期,但是一些 DeFi 项目已经呈现出了相当可观的数据和强劲的发展势头。
闪电网络——在比特币区块链上运行的二层支付协议——在 10 个月内已经从 60 个节点发展至 3000 多个节点,开放通道数量突破 11,000 ,网络容量总值达到 70 多万美元。
很多公司、个人和非正式组织正在努力推进闪电网络的构建和使用,而无需征得任何人的许可。
Augur——一个搭建在以太坊上的开源去中心化点对点预言机预测市场——恰逢中期选举,相关的预测市场价值突破 100 万美元。
同样地,在另一大预测市场 PredictIt 上,押注也达到了 55 万美元。
市场的创建者是个匿名地址。
-摘自预测市场 Augur 的浏览器 predictions.global -
DeFi 提供了基本的自由和中介平台,如磁铁一般吸引着搭建者,产生了强大的网络效应。
DeFi 依然处于萌芽阶段,从多个维度来看,它对于大多数用例仍是次优选择。这项技术还没有到可以规模化的时候,也没有广泛分布的接入点。
不过,从性能的角度对 Fintech 和 DeFi 进行比较是不可取的,因为聚焦点不在于性能,而是信任。
如果将信任看作是一个新的核心维度,也应该注意一下 DeFi 和 Fintech 之间的本质区别,避免将二者放在错误的维度上进行比较。
注:可以将 DeFi 看作是免信任型/分布式计算的子集——不过这就是另一篇文章的主题了。
链接: https://tokeneconomy.co/defi-vs-fintech-d152bae2585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