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网络。
本地先是相继有人游泳时溺水死亡,10天时间里发生了20多起。
接着央视曝光一名15岁男孩在B站上勾引教唆一名10岁女孩,母亲起先尊重孩子隐私,没有查看手机,等到发现时,两个人的聊天记录不堪入目。
然后是马来西亚摇篮基金私人有限公司CEO纳兹林,午休时在床边给手机充电,手机电池因过热爆炸并引发火灾,纳兹林被炸伤身亡。
纳兹林的卧室……
最近海南航空董事长王健,在法国爬墙拍照时,意外跌落身亡。
乍一看这些事故影响范围不大,不像是歹徒袭击那么恐怖。
可仔细一想:游泳、充电、攀爬……这些才是我们的日常啊!从每年的遇难人数来看,这些“小事”的死亡人数,远远高于触目惊心的恶性事故。仅仅在中国,每年就有20万孩子因为“小意外”身亡。而根据联合国对城市儿童的调查,15岁以下孩子的主要事故依次是:车祸、溺水、跌落和火灾。
更要命的是,小时候形成的自我保护习惯,其实影响了我们一生的安全。比如:有多少成年人到了国外的陌生景点,从来不看立在门口的“安全须知”?手机放在头顶充电,然后就睡着了?一边开车一边打电话,甚至一边开车一边发信息,好像撞人离我们很遥远。
我们都希望家人平安,然而安全教育的含义,远远超出一句“注意安全”的嘱咐。只是很多成年人,尤其是祖父母,一直不认为“自我保护”也是一门科学。他们觉得,我们从小也没受什么安全教育,都是根据常识判断,不是也好好的长大了?但实际上,现在的社会环境与从前大大不同了。
暑假来临,孩子面临的风险比平时更多。对于父母来说,与其指望孩子不要碰到事故,不如教会她们认识风险、学会提前一步,做好措施保护自己。
家长看护,是避免or增加事故?
很多家长,尤其是祖父母,一说到孩子安全,想到的首先是24小时的尽心看护。
这是对的吗?要分情况。
在任何年龄段,家长需要的是以引导为主的积极保护,而不是消极保护。比如,当孩子从秋千上摔下来,有的父母会说不许再玩秋千了,这是一种不分青红皂白的消极保护。所谓积极保护,是家长镇定冷静地去引导孩子思考问题,找到方法。比如,为什么小猫会抓伤你?它喜欢什么样的亲近方式?
孩子的安全引导,根据不同的年龄,侧重点不一样。对于0-6岁的低龄孩子,家长要以看护为主,同时逐步引导孩子识别身边的风险:比如绝缘体和导电体、人行道和交通灯、易燃物与户外安全等,帮助孩子积累用电、防火和攀爬的知识。
到了 6-12岁这个阶段,孩子独立意识增强,对社会和朋友关系更敏感。如果家长消极保护,反而导致孩子胆小依赖,对危险缺乏反应能力。
在这个年龄段,父母需要做好以下六点:
1. 鼓励孩子多尝试,不要让限制大于引导。孩子在父母的眼皮底下犯错,比起青春期独立之后犯错,安全成本低很多。
2. 多提开放式的问题,引导孩子向你倾诉。比如,作业有什么困难吗?我可以帮你什么?孩子信任父母,愿意敞开交流,能帮助父母及时掌握孩子的情况,这是确保孩子生命安全的前提。
3. 帮助孩子学会规划时间,一点点积累生活的能力(假期是培养孩子自立的好机会)。包括自己起床、穿衣服、收拾书本玩具等等。这样,孩子长大后才不至于因为自理能力欠缺,常常来不及,需要冒着生命危险赶时间。
4. 让孩子学会“自私”,危险时一定要确保自己有能力救援,再救助别人。6岁以上的孩子,开始具备更强的关注他人的意识。父母需要帮孩子建立应急时的正确反应习惯。比如,你最好的朋友落水了,小伙伴都喊着让你去救,但这时候,最好方法的不是当英雄,伸手去拉,而是大声呼叫救生员。
5. 让孩子相信自己直觉,不要因为 “不好意思”否定自己的判断。 如果外人(包括老师、同学)做了让孩子不舒服的事,孩子可以拒绝,并会得到父母支持。
6. 让孩子参与家庭旅行规划,尤其是安全规划。比如,让孩子帮忙记下当地的救护和报警电话,上网了解目的地的犯罪地图 (很多国家能查询到具体街区的犯罪情况),一起了解住在哪个区域更安全。这些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习惯,未来独自出去时,也懂得把安全规划纳入旅行规划当中。
父母授人以渔,引导孩子建立安全规划的习惯,远远比一遍遍嘱咐他“注意安全”更加有效。
如何利用暑假,引导孩子建立安全规划的习惯?我们可以按照空间,分为“故乡”、“旅行”“虚拟世界”三部分进行。
故乡:老地方,也有新动作
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家长需要引导孩子思考:你居住的老地方,有什么新事物、新风险?
首先,家长需要具备安全意识,引导孩子识别老地方的新风险。比如:天气越来越热,门口充电的电瓶车,有没有可能发生电池爆炸?正在建设的高楼有没有隔离网,会不会高空坠物,走路时是否应该远离?你选择的新泳池,有没有通过安全检测,救生员是否足够?
当家长引导孩子一起观察思考,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警觉,发现老地方的新问题,做好生活规划。
其次,建议家长做好计划,每个暑假带着孩子深入认知一个安全问题。比如,如果希望孩子不要在马路上乱跑,你应该怎么做?跟在娃的屁股后面吼是没用的。建议你利用暑假时间,通过纪录片或者汽车俱乐部的工作坊,带领孩子一起了解汽车的构造、安全气囊、刹车装置等,帮他理解为什么在路上乱跑,司机可能来不及刹车,生命可以瞬间没有。
旅行:花钱,并不能征服世界
说走就走的旅行特别潇洒。但是孩子需要知道,旅行并不是花钱征服世界。
举个小例子:假如孩子的夏令营缺乏资质,可能有去无回。之前孩子在营地受伤、死亡、被动物袭击的案例有很多。
所以,正确的旅行规划除了订机票酒店夏令营,必须标配“安全规划”。包含以下八点:
1. 确认航空公司的安全纪录。输入航空公司 + death,可以获得航空的死难纪录;再输入航空公司 + profit,可以获得航空的经济状况。尽量避免选乘事故概率高、处在经济下坡路的航班。这样的航班往往缺乏技术维护、人员不到位,导致空难概率高。
2. 确认酒店不在暴力事件高发区。陌生的城市,如何确定酒店是安全的?最简单的方法,你可以搜索Crime map查到你要去城市的犯罪地图。找到犯罪高发区(尤其是杀人、暴力抢劫案高发区),确定你的酒店远离这些区域。千万不要根据在中国积累的常识判断。有时候,最美的城市公园隔壁,就是抢劫案高发区,景点不一定就是安全的。
3. 确保孩子的夏令营有资质。在美国,你可以通过American Camp Association查询符合资质的营地。之前曾经发生过无证营地雇佣有犯罪前科的老师,对孩子造成性侵。
4. 准备一份护照复印件,与护照分开存放。一旦护照丢失或被抢,凭借复印件容易补办。
5. 记住当地的报警电话。美国是911,英国是999。
6. 了解当地的气候情况。暑假是泰国的雨季、日本的台风季;这时候乘坐游船是有危险的,尤其是暴雨时期(写这篇文章时普吉岛就发生了沉船,有中国游客遇难了)。有时候,一些国家的商业机构为了盈利,宁愿冒险出海。你千万不要因为看到别人都在乘坐,就以为没什么事。在外旅行,一定要密切留意气象预报,引导孩子一起独立判断。
7. 一定要看“游客须知”。你可能以为,景点的游客须知就是摆摆样子的。但其实,你出国旅行时会发现,很多国家的游客须知是真正致力于保护生命,每一句话都是有意义的!它提示了这个地区的主要风险,甚至是野兽出没情况。一定要仔细阅读。
8. 自驾时,弄清楚当地规则。这两天看《陪读妈妈》的朋友们还记得这个桥段吧:梅婷扮演的妈妈在加拿大高高兴兴买了辆车,结果违反停车规则(看不懂停车牌),被警察拦下。她伸手掏翻译机,警察以为她要袭警,掏出枪差点把她击毙了。那么好吧,这不是电视剧瞎编的,是蛮写实的。
有的朋友说,我英文不好怎么办?这正好是孩子可以上场的时候。承认父母不知道,让孩子去查查。旅行是生活的延伸,孩子在旅行中积累的安全知识,也会成为他日常自我保护的一部分。
虚拟世界:早已不“虚拟”
说到网络真纠结!一边想让孩子断网;一边又觉得网络可以学知识。
其实对于网络的使用,就好像我们前面的“秋千案例”。你不让孩子玩,只会让她在你的眼皮底下错失受教育的机会;她还可能偷偷玩,而你却无法进行任何指引。
所以,与其限制,还不如允许孩子玩,但加强引导。家长可以尝试以下三点:
1.确保自己使用网络的边界。如果你希望孩子上网是安全的,你需要以身作则给他引导。不要随意上传孩子的照片到公开的网上(比如微博)。朋友圈发图片时,明白你可能暴露孩子所在地点。以iphone照相机为例,相机的定位功能是默认的。你拍的每一张照片,都清楚记录了你的位置,别人可以通过下载照片,知道你在什么地方。
建议你在苹果手机的“设置”-“隐私”里面,选择将一些程序的定位关闭。罪犯可以通过入侵智能手机,确定孩子常去的地点。全球已经发生多起孩子被拐卖和性侵的事件,而孩子的信息,就是通过爸爸妈妈的智能手机得知的。
2. 不要一发现问题,立刻对孩子禁网。孩子在虚拟世界寻找的,可能正是在真实世界缺失的。当你发现孩子访问了你意料之外的网站、视频,先不要如临大敌。你需要明确他如何知道这些信息,为什么对这个感兴趣,他希望了解什么?尽量保持一个学习的态度,了解孩子和他的伙伴在寻找什么。优先保证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和互信,让他愿意把他的世界敞开来。先了解,再发表观点,允许孩子讨论和反驳。
3. 教孩子学习,如何保护数据。带孩子一起了解网络盗窃,明白没有保护的上网,就好像把家门敞开一样。让孩子学习把文件存储到安全的地方,不随意上传;避免用自己(和父母)的真实姓名注册任何网站,包括网络购物。
作为网络原住民,虚拟世界对孩子来说,早已不“虚拟”。家长需要的是尊重他的世界,帮助他寻找有趣有意义的资源。引导孩子探索如何用科技保护个人和家庭隐私。
很多意外事故,是由于个人的“小习惯”导致的。让孩子具备安全意识,远远不如引导他学习安全的知识;自我保护是一门科学,包含大自然、互联网、动物和他人等各个方面。趁着假期,补上这一课吧!
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