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入职互联网公司三个月的体会

一个偌大的公司,对每个新入职的员工来说,肯定是很新鲜的,但一个百度这样的互联网大公司,对我们这样工作了20多年的传统行业人来说,是充满了挑战的,同时也有各种疑惑和不确定性。幸运的是,我在图灵的三年中,不断的和互联网行业的作者打交道,参与很多技术型公司的会议和沙龙,也报道了很多大公司背后的人和故事,还运营了一个技术图书社区,所以这一切,还好,不算太陌生。

我能总结到在互联网行业工作的感受,集中在这几个方面:工作节奏极快、思路或习惯不断被打断或改变、心态需简单开放、创新无处不在。而从互联网产品的内容层面看:产品实现过程中接触到的技术手段、数据分析和运营能力等都是传统行业所没有的,这种感受和震撼,我想可能有些人一辈子都遇不到,也许是种遗憾。

1. 工作节奏  

在上班的这几个月中,平均每天要同时处理十几项正在进行的事儿,比如招聘、与运营开会、与产品经理讨论设计方案、与各小组同事交流思路、与研发技术人员研究项目进展情况、与横向其他部门协调等等。如果你所在的部门是一个产生内容的核心部门,在一个新项目上线或优化迭代过程中,涉及到的产品层面的复杂性和交互体验都是极为复杂的。

这与在传统行业有着天壤之别。

2.思路、方法或习惯  

要知道在传统出版行业,一本书从选题到出版需要近一年的时间,一个编辑一年大约可以看10本稿子,一个策划编辑大约一个月策划几本书,一个市场发行或销售人员可以接触到几个到几十个渠道或书店等。

而在互联网不是,一天要接触非常多的数据反馈,要受到产品形态的多种变化反馈,要面对几万、几十万、上百万或上千万的用户和流量的反馈信息,需要不断考虑产品、用户之间的匹配关系,一切基于用户的需求出发,面对的是无法回避的问题,最直接和最真实的数据放在眼前,你没有任何借口。

在传统出版呆久了,都会有固定的工作习惯和作息时间,有墨守成规的套路,有各种可以转移问题的借口。一本书卖好了,理由无处不在,卖不好,各种不靠谱的分析和推策,而在这之中,编辑或营销人员的价值无法体现得很充分,因为人人都可以成为事后诸葛亮。

而我自己就是一个编辑做不好,市场做不好,销售做不好等各种做不好的出版从业者,所有的做不好的原因和理由,可以说在丧失信心之后,都归结于自己也许一开始就不适合这种行业。真心不知道一本书为什么能火,为什么就卖不动,是我的某个想法或运作起了作用,还是就是撞了几次好运而已。

但我一直认为,图书的关健还是一头是在作者身上,另一头是在读者身上,在这两头下功夫,都是有回报的。

而互联网就是有这样的平台,你可以看到各种数据真实的反馈,书的价值体现,在哪几个纬度上最起作用,哪些纬度无关紧要,哪个段落导致了读者的购买行为,哪个标题停留时间最长,一切基于阅读需求而产生的动作,实在让人跃动不已。

一本书,图片很好看,内容也不错,但就是没有人翻阅,为什么呢?其实答案你完全可以自己找到了。

3.心态决定一切  

在传统行业,感觉自己挺牛逼,有时也很清高,我是某某书的编辑,我策划了一本好书,某某书卖得很好,有我一份功劳。你装做很懂书的样子,不断在推销你认为的好书,然后你会有一群粉丝,天天围着你。独自坐在一个很大的办公室屋子里,自我感觉不错吧。

而在一个大公司里,你是一个部门的一个产品经理,你今天坐在这里,但明天你坐在哪里就不知道了,你可能有自己的兴趣和喜好,对某个产品极有感觉,但能有多长时间来成就你的兴趣或喜好,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在和时间和速度赛跑的能力。你能驾驭一个产品的能力,取决于你对最终实现结果的过程中,你的自信力,决策力、协调力和掌控能力,说得更直接点,你能为结果负责的实力,决定了你能在这个团队存留多久。

互联网牵着两头,一边是需求,一边是内容;一边是作者,一边是读者;你想要的结果,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可变化性。今天的需求,可能到明天就OVER了,你的心态就是不断的适应需求的变化,不断完善自己的产品设计,不断接受自己所犯的错误带给其他部门的困扰,也不断在否定自己的过程中学到很多做事和做人的道理,得到很多有智慧的人的帮助。

在传统行业积累的所有的经验和能力,在互联网产品中显得不值一提,从头开始,从新开始,几乎是我来这里唯一能做的事了,而这之前的经验,全部象颗粒或面包屑一样,时常会调用一点点,但大部分时间很悲催,几乎没有一件事,是可以随手可得的,经验反而成了鸡肋,不断被人置疑,或不断的否定过程,会让自尊心受到各种侵蚀,还能HOLD得住不?

在面试传统出版社的编辑过程中,有很多有经验的编辑会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是不是电子书的阅读体验做的不好,所以没人买;是不是电子书不够丰富,品种太少,所以没人问津;是不是中国的读者对电子书的消费能力就是不行,所以这个产品可能真没希望了。

当然有自信的编辑会说,我觉得加上某个功能,一定就行.......此时,我只能打断并问一句:电子书的阅读人群在哪里,有购买付费习惯的人群在哪里,需求究竟是哪个品类或领域?大而全还是少而精,谁能说明白呢?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出版物电子书的模式都还在探索中,只有在实践过程中才能找到答案。此时只有放下一切,拥抱变化,不断迭代产品和读者需求的匹配度,离真相才有可能更近一步。

4.创新无处不在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每天都在面临改版和创新的需求,实现这些需要很多的驾驭能力,一旦决定,结果会马上呈现出来,这也是很多时候,需要大量数据积累,才能完善一套产品的想法的原因。没有时间和数据积累,往往结果都不尽如人意,而这些环节需要的靠谱的产品分析、设计能力,这背后都是靠人来实现的。

而做成一个既和传统相关,又很互联网的产品,对人才的需求极具复杂性。不仅要了解书,还要了解作者和读者,不仅要了解传统行业的规律,更要了解互联网产品的规律。不权要了解PC端的需求,更要了解无线端的需求,不仅要知道产品,更要了解实现产品的一切手段和技术实现。

所有的一切,全靠创新的思路来实现,没有参照物,没有可以借鉴的,一切都是未知数。

可以想象,失去的是成就感。因为今天不知明天的结果,不象一本书,你想什么操作都可以,你自己可以决定。在互联网,要的就是让人平等的获得信息,可信息就是这样变化莫测。

所以将自己置身于所有需求之中,成为各种信息中的一个小小的颗粒,也许积累到一定时候,自己可能会成为某个结点,并形成某个需求的关键点。我有时一个人做事,有时候和一群人做事,但有时可能就是大家围绕着我做事了。

接下来,可能会很好玩了.......

你可能会问,还有什么是失去的,没有个人的可支配时间,没有悠哉的清闲状态,没有时间陪儿子或朋友闲聊了,没时间煲电话粥了。

但在没有成就感面前,这些失去的,都不重要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一章 入职互联网公司三个月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