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这个字

生活中包含“宅”字的称谓有很多,死宅、肥宅、技术宅、二次元宅、游戏宅、萌宅、军宅等等。对于00后、90后这两代人(可能包含80后)而言,宅并不陌生。身边的人或多或少有和宅挂上钩的人,或者其本身就是一个宅。

然而“宅”这个字在现代社会,在中国,虽然本身是个中性词,但是更倾向于一种贬义。完完全全离高大上甚远,甚至一度成为屌丝的代名词。其映射出的特点包括:不思进取,喜欢宅在家里,沉迷于某一领域,可能还包括不善交际 以及肥胖。

前段时间,一段视频引起广大宅文化爱好者的疯狂转发。大致内容是:一名女子站在镜头前,表示那些玩《地下城与勇士》的很多男玩家,好像没见过女生一样,表示这些人生活中一定是肥宅,同时表示肥宅很恶心。在镜头前洋溢的笑容,深深刺痛了一些人。这段视频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水,荡起层层波纹。很快这名女子迫于舆论的压力,和无法忍受的骚扰,公开表示歉意,这件事才告一段落。然而这只是被推到了镜头前的人,和这名女子一样的想法的人,在15-25岁的区间里,如海岸上的沙子,随处可见。

可见“宅”的扭曲定义已经融入这一年龄层的普通群众中间,然而站在现在来看有失偏颇,从我的角度认真的定义一下“宅”:宅是一种生活理念,代表对某一领域非常的热衷和喜爱。仅此而已。其他的标签,都有其历史原因,现在来看已经不能成为“宅”的普遍特质。

举几个例子。①宅在家里:曾经在特定的领域只有通过电视和台式机才能接触,故而宅在家里是刚需。如今便携的电子设备多如牛毛,各地宅文化的活动数不胜数,宅在家里已经没有必要。②不善交际:过去宅文化是一个小部落,可以沟通的人少。而且交际这一能力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倾注精力学习的技能。沉迷于某一领域的人把大把的精力投入该领域,自然在交际上差很多,科学家、程序员莫不如是。如今,这个群体的成员急剧增长,线下的聚会成为一种普遍方式,交际能力有很大提升。③肥胖:这一现象不止在宅圈,在创业者、公司白领、公务员等等领域肥胖者非常普遍。近年我国肥胖人口比例已经位居世界第二,肥胖人口总数位居世界第一,我国肥胖人群超过2亿人,世界有1/3的人口超重。你看这些都已经不再是“宅”的特质了。

6月份的高考早已结束,大学录取通知也已经下来。当时疯传“第一个走出考场的学生是真学霸”,这是在成都七中林荫校区考点发生的事情。当时第一个走出考场的考生表情淡定从容,步伐稳健,身穿《约会大作战》五河琴里的痛衣。这一幕被拍摄下来,照片瞬间被广泛传播,一瞬间该考生成为了宅文化的正面形象代言人。好像在告诉所人,“宅”并不是一件很如何羞耻,如何不可忍受的事情。

这是一个好的时代,也是一个坏的时代。我们曾说过在这个时代,巨大的共同体分崩离析,形成一个个部落。不止是“宅”,还有TFboy粉丝,艾泽拉斯国家地理,古风爱好者,罗友,锤粉,笑友等等。这些小部落重新构筑了这个世界,它们都有各自的认知体系,都有其热衷的领域或者偶像。从本质上讲这些部落和宅文化没有区别。甚至可以说宅文化相比于其他的文化部落,形成的时间更要,遭受到非议和不理解更多罢了。

我们要纠正自己的认知,不止是在“宅”这个问题上。但凡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不被理解是常态,甚至举世反对都很正常,要学会坦然面对。同样有很多我们不理解的价值倾向,无法理解的文化部落,也要能够正确审视,你不喜欢可能是因为你不够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宅”这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