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课题三

  冯怡睿/文

    我不同意你的观点。

  首先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从鲁国迁居邹国。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以前的家庭,都是很艰难的生活着,很注重人性这方面。而到了我们现在的社会时代,已经与以往相比,相差太大了,所以人性便慢慢被人类抛掷一旁了。

  现在的时代,已经不重视人性的善恶了 人们都随意下结论,给他人贴标签,总是一味地觉得他(她)好或是他(她)不好,没有从一件事或者一个事物,透过本质去看它,只是浮于表面去看一件事或是一个人。如今的社会时代,总是那么的肤浅,也是那样的轻信于他人的狐言匪语,使得如今的时代被人们指点的那样“黑暗”。

  比如说孟子的“性善论”:孟子性善论的人性观侧重于教化,即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动加以验证。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知”、“良能”。性善论主要侧重于对他人友善的教育思维。虽然与当下社会脚步稍有分歧,但是这样的理念毕竟是有利于国家的发展,好的建议终究会被采纳。而也就是这样,现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就是围绕着这条观点。古代儒家追求个体人格完善美的德育目标,外在道德规范与内在心理欲求的统一、自我道德修养的方法以及强调道德情感培养的德育过程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二、追求个体人格完善的德育目标在儒家伦理中心的思想体系中,对个体人格完善的追求构成了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

  人性的善: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的本质的最开始都是善的,只不过在后期的期遇和待遇改变了人心。人性本非恶,生下来的婴儿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知道,更不知道什么是恶,什么是善。先善,才会学习更多知识。

  人之初,性本善。世界本是多么美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孟子---课题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