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 梦中人

故事的精彩之处在于,主角能够跳脱某些限制,实现成长。

关于性格的一切形容词,并不稳固如山,只能作为阶段性的评价和说明。重要的是看清自己的现状后,决定要去向怎样的未来,并为之行动。寻找一种叫梦想或是目标的东西,艰难险阻,乘风破浪。

有时可能会觉得,梦想离得太远,想了也没有用吧。到最后会发现,如果不想,就会失去选择权,妥协于别人一点点的攻城略地,结局只能是被安排。被安排一个不喜欢的角色,还是去争取自己想要的角色呢?答案不言自明。

年少时第一个具象的理想是成为主持人。喜欢王小丫的《开心辞典》、撒贝宁的《今日说法》和马东的《挑战主持人》。六年级,刚搬家,还没有安装电视,就通过听广播解闷,突然觉得做电台DJ更好,可以如同和朋友聊天一般碎碎念,读读听众留言,放些钟情的歌曲,颇自在。后来因看韩剧、美国电影等译制片,被配音大神们的功力所折服,又冒出以后做配音演员的念头。高中,综合对于语言、文学和文化的热爱,终于研究出一个比较实在的理想——成为对外汉语教师。高考后,随命运的偶然来到香港读商科,起初诸多不适应,曾想要转读翻译系,被父母坚决制止。后来选择主攻工商管理中相对轻技术流的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两个方向,硬着头皮继续闯练,也就闯了出来,顺利拿到荣誉毕业。

不知修读哲学的同学是怎样一番感受,商科学子常常戏言课程是“吹水”,读完四年后,知识轻飘飘的,不够落地,没有踏实感。空中楼阁般建造起的各种华丽概念和策略,摆在脑海里远不足够,总要拿出来在商业社会中经受实战考验。秉持着早一点走出学生思维,进入社会实践的想法,加上继续深造的方向尚未明晰,想多给自己点时间去探索和感受,我决定本科毕业后就直接进入职场。

因为交换学习和全职实习的经历,我延期毕业了一个学期,于2015年12月搬离大学,租住在油麻地的一间小屋里,过着每天投简历、面试、总结得失的日子。那个冬天特别阴冷,在16年初拿到两份offer的我觉得人生有望,便早早结束了这场校招战斗,飞到艳阳高照的泰国度假去也。

我的第一份工作,顺着大学的专业,做了HR(人力资源)。这倒并非是一个未经思虑的决定。首先,自己对于人还是抱有好奇和兴趣的,喜欢观察,喜欢聆听别人的故事,在养活自己的前提下,抱有成为作家的想法,想来做HR能够见到许多人,有助于积累写作素材;其次,我已通过大学课程和两份人力资源实习建立起一定基础,相信自己能够胜任接下来的工作;此外,数次职业和性格测试曾提到这是我可以优先考虑的职业之一(这一点曾被腾讯的HR反问过,“啊,所以你想做HR是算出来的?”XD),一些朋友也说觉得我很适合。于是……一环扣着另一环,我在公司的人力资源部谋得一个小格间,一坐已近两年半。

两年半,对于一个职场人漫长的职业生涯来说,似乎太微不足道了些。时间与经验的增长有时并不成正比,面对已然放缓的学习曲线,我寻找着事业的突破口。曾以为自己有耐心沉潜十年,在波涛起伏中修炼心态,然后实现下一次跃龙门。如今则升腾起暗暗的担心,在这潭水里的日子,可能会使我失去游向大海的能力。商业的精彩,我只开了一扇边缘小窗,感受偶然吹来的微风,天黑天明。说来说去,还是不甘心,不甘心被束缚,不甘心只做手头上的事情,不甘心自己只能实现那些预设的任务,不甘心跋涉良久,看到的只有这些风景。痛苦的是,在不甘心之外,我还是在被紧迫的时间表牵着走,没什么能将我证明。曾经对职场和自己的种种想象,在被动等待中逐一落空。

这时的我渐渐意识到,轻视思维训练,渴望有某种技术傍身便能换得一世安稳的实用主义,展现的是偷懒、不安全感和不自信,是不够开阔的思路和不够宏大的格局。真正强大和值得去成为的人,是那些敢于接受不确定性挑战的人,那些能够用思维的无形力量去影响有形世界的人。而商科所训练的思维,已经是最接地气、最易在实践中检测的一种了。在它的边缘徘徊,不能满足我的成长需求,我还需要更积极地投入,才能让自己有更多的价值感。

意识到自由之可贵,还得有驾驭自由的能力。未能像对待工作一样对待生活,生活也只有委屈。

厚积薄发。让现在的每一步走向自己想去的方向,而不要被单纯和重复的事务性工作所局限。接受螺旋式上升的设定,每一次飞跃,背后都暗暗将力量积蓄良久。

有时我会想,梦的存在,是让现实更好过还是更难过?

一切取决于自己,在追梦途中,将本无意义的人生赋予了意义。

你可能感兴趣的:(No. 2 梦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