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化理论

20世纪70年代格伯纳等学者提出了涵化理论。其中关于传播媒介对大众的影响主要包含以下观点:

第一,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提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发挥着巨大影响。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教养”的过程,它在不知不觉当中制约着人们的现实观。

第二,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需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大众传媒在形成现代社会的“共识”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第三,大众传媒的“教养效果”,主要表现在形成当代社会观和现实观的“主流”,而电视媒介在主流价值观形成过程中发挥了强大的作用。

第四,主流化与共鸣。当大量看电视导致不同社会群体的意见趋同化时,就会发生主流化的后果。当教养效果在人口的某一特定群体中非常突出时,就会发生共鸣。

传播媒介对大众在塑造主观现实、形成社会共识方面、主流化的长期、潜移默化的作用。主要是因为人们需要依赖媒介的符号构造的现实作为中介,形成对现实的感知。媒介在人形成自身对社会的认知的过程非常重要。

2、新的变化下,阐述涵化理论的解释力如何发挥?

①多元传播,大众参与打造更全面、多元的“象征性现实”。

无论凯文·凯利笔下的“技术元素”如何重构我们的信息传播生态,大众仍然生活在当今传播媒介构建的“第二手真实”。 因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构成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大众可以随时随地主动参与信息发布,时间占有率更高,但主动参与的大众主体性增强,思辨性提高,极易陷入“认知困境”,加上媒介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使得受众模糊了虚拟和现实之间的界限,造成大众更沉迷于传播媒介和大众共同打造了更全面、多元的“象征性现实”中 。Eg:最近乡村直播与乡村视频在网上广受欢迎,养殖竹鼠的华农兄弟与穿着古装出境从事手工生产的李子柒都获得了网友们的喜爱。但他们所播出的内容只是乡土生活中美好、幸福的一面,其不便、残缺的一面并没有显现。受众所感受到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并非真正的农村生活。观看时间越久的受众越容易被大众媒介所影响,沉迷于经媒介所提示才诞生的“主观现实”中。

②多渠道、重互动加速主流化过程,强化主流价值观。

当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并存的传播格局带来信息多样选择和多元化表达,让大众打破时空界限、随时随地通过多样化的传播媒介感觉到相似的价值观,无处不在的各种传播媒介通过受众的进一步的互动,深化参与,加固了主流化的过程,更易形成主流价值观。

Eg: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整合传播,深入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了更多的形式,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发展,将人们带入到更加紧密的关系网络中,在关系网中,用户通过自制表情包,在交流中强化共鸣,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③精准投放、互动参与引发“共鸣”,加速达成社会共识。

尼葛洛庞帝1995年《数字化生存》中提出“我的日报”的概念,个性化定制已经成为常态,传播媒介所建造的环境对大众的影响更精准。与此同时,新技术仍然没有改变媒体权力被少数权力精英控制的现状,在信息传播媒介被重构的现当代,不同的传播媒介多维度、多时间的占据大众注意力,对其涵化作用提升,新媒体重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众可以更加主动的参与到价值观的表达和讨论中来,人们在新媒体构建的关系网络中更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加速达成社会共识。Eg:以瘦为美,以肤白为美,隐藏在各中定制化的传播媒介中,在审美上形成共识。

(3)第三部分-总结升华。

①涵化理论在解释现在的传播媒介对大众的影响时,一脉相承,同时在信息传播格局重构的过程中,传播媒介和大众之间的影响模式更丰富多元。——重复论点,无加分。

②涵化理论的阐释力,确因新媒体时代的到而面临挑战,但却并未失去其原有的理论光泽,在今天,仍可见许多研究者在涵化假说的指导下,孜孜不倦地开展着一轮又一轮的实证研究,向我们提示着传媒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渗透力。——提出新的观点,视野扩展到涵化理论的学术力,有加分。

③无论凯文·凯利笔下的“技术元素”如何重构我们的信息传播生态,新闻媒介对“世界图景”的建构作用仍是不可否认的。甚至加强了传播媒介对大众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启示传播媒介应主动迎接挑战,发挥出更强大的传播力和引导力,公民也应该着力提升媒介素养,积极参与,对一切话语霸权与宰制性力量保持批判与质疑,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传播学视野+价值取向的关注。落脚在人的主体性(掌握一切,主动)+人的价值关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升华高分。

你可能感兴趣的:(涵化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