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6个思考题(品思导图读书会加场)

【品思导图读书会】新年加场

书名:人生思考题

作者:詹姆斯‧莱恩

导读人:陈资璧

主持人:陈苏娟

《人生思考题》这是一本很水但很滋养的书,全书有207页,估计故事跟案例占了一百页以上。作者用一个又一个的小故事提醒我们这五个简单问题的重要性。

本来,我想利用元旦四天假期的游玩空档,来分段读完这五个问题,然而,分段阅读的盘算在看完第一个问题后彻底崩解。第一个问题正是封面的英文书名「Wait, What? 」怎么会是这样一个问题,人生思考题不应都是需要静下来深思的大问题吗?像是「五年后的自己」「你未来想过什么样的生活?」这样的,怎么会是「等等,你说什么?」如此口语,如此普通的问题?从第一个问题开始往下读之后,就没有停下来,一口起看完这5+1个问题后,我明白了这本书引人入胜之处正是如此贴近生活的距离。

这距离,得从作者说起。这本书的作者詹姆斯‧莱恩(James E. Ryan)是哈佛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从小就是个非常喜欢问问题的小朋友,而且一旦发问,没把问题搞清楚之前,绝不会罢休。他在大学任教时,这爱发问的特性刚好符合苏格拉底教学法的精神,藉由问学生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找答案。作者提到他的父亲有一次去看他授课,当看到他对学生丢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时,打趣地跟他说:「这真是你天生就适合做的工作」他的父亲不敢相信,小时候他一直用问题轰炸大家,现在换成用问题轰炸学生,而且还能因此领到薪水。其实,问题就像钥匙,在对的时候提出对的问题,就能开启一扇未知的大门,帮助我们更了解自己跟他人。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作者提出的人生重要问题是哪几个?

人生6个思考题(品思导图读书会加场)_第1张图片
导图作者:陈资璧


Q1: Wait, what? 等等,你说什么?

这个问题是所有了解的根源。如果拆解,这个问题包含「等等」以及「什么」两个字?刚看到这个问题时,以为「等等」这两个字只是类似发语词的修辞,但仔细一想,这两个字是提醒我们慢下来,或是暂停一下,特别是在很急的时候。这个问句是请别人进一步说明的好方法,也是让自己慢下来,多听多了解,掌握更多信息之后,再下评断,做判断。

我们经常操之过急,以为自己很了解了,其实经常落入依据假设来定义他人或是评断事情的危险中。书中提到一位著名大法官史蒂文斯的提问发方法,重点是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最好先请别人解释,再来说明自己的论点。「Wait, what? 等等,你说什么?」这个问句可以让我们在对话中厘清自己的思路,也帮助他人厘清思绪。

读到这里,我想起类似的问句我也经常在课堂中使用,面对学生发问时,不急著回答,多听他说一点,可以厘清问题,同时整理自己的思绪。而且,透过对方进一步的说明跟解释,还能了解他问问题的动机,也让自己更清楚从什么角度回应,才能供提供给他最需要的帮助。

这个问题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了解,你想,如果我们能先更了解别人的想法,再来反应跟评断,可以减少很多无谓的冲突,在相互了解中与身边的人建立更好的关系。

Q2: I wonder…… 我想知道?

这个问题是所有好奇心的核心。这几个字是一个问题的开头,后面经常接著「为什么」或是「我能不能」,问句就会变成「我想知道,为什么……?」以及「我想知道,我能不能……?」「为什么」这问句让我们对世界保有好奇心,而「我能不能」这问句彷佛在鼓励自己尝试新事物,让自己开始思考,我能做什么?

爱因斯坦曾说:「不要停止发问,不要失去神圣的好奇心。」爱因斯坦这句话同样在强调好奇心的重要,「我想知道……?」这个问题能为我们打开一连串的故事,解决谜团,带我们走上发现之旅。作者提到一个小故事,他的小女儿在她八岁那年问他,为什么他们住的地方有那么多石墙?因为女儿问了这个问题,他才开始思考,开始对那些习以为常的石墙展开研究,后来,他发现那些石墙非常有趣,石墙的岩石有些是几千年前由冰河推挤上来的花岗岩和石灰岩,在美国的殖民与革命时期,农民发现了这些岩石,就把这些散落的岩石堆成石墙用来当做土地分界,后来居民从务农改为投入工业之后,这些石墙不再受到重视,杂草丛生,直到二十世纪中,因为这些石墙与美国早期建国的历史有关,其中隐含了前人生活的心力跟巧思,才又开始受到注目。最有意思的是作者还说到他对石墙的研究,后来还把他带到美国诗人梭罗的诗中,如果不是他女儿问了那个问题,后面这些发现都不会发生,因为一个问题,让我们有机会重新看待的身旁的世界,丰富人生。

分享到这里,我本想找个例子跟大家分享,却一时想不到问过这个问题的例子,好奇心?好像很久不见了?我想我需要多跟好奇的孩子相处,多观察孩子的信手拈来的好奇心都发挥在了哪里?

Q3: We at least 至少,我们是不是能够……?

这个问题是所有进展的开始。我被书中提到的「退一步,进两步」这个比喻吸引了,这个问题的核心在打破僵局,化解对立,使双方有机会达成某种共识,因为「至少,我们是不是能够先做点什么?」这句话中,即使后面接的什么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或改变,但事情却因此就有了发展的空间。

这让我想到我们品思2019年读书会的发展过程,2018变动很多,读书会也出现了参与度疲软的状况,能在早上六点钟爬起来报到打卡的人数经常不到10位,下半年我跟David老师就不断在讨论读书会目前的状况跟问题?要不要继续举办?如果继续,我们可以做些什么让进行效果更好?中间,我们在MM大群中发问,了解参与度下降的原因以及寻求大家的建议。看到大家提出种种或是具体或是创意的建议,心里有把火花被点燃,特别是看到游戏化的那一段精采讨论,然而,在整理及收敛这些点子时,发现我们时间及人力的不足,无助跟无力感顿时包围了上来,那时心中出现的想法跟这个问句不谋而合「至少,我们是不是能够从做些小改变开始?」(解决准备时间不够的问题)「「至少,我们是不是能试著徵求帮手?」(解决人力不足的问题)我们这么想了,也这么做了,感谢大家的支持,我们有了两位帮手,特别感谢赵赵跟李燕老师,跟我们一起做了小改变,期待2019为大家的导图读书会注入一股新的学习能量。

这个提问我非常有感,这个问题有一股推动的力量,让事情有进展,也让自己跟他人开始前进,而且这个提问也可以带我们走出同温层。大家有听过同温层这个名词吗?同温层说的是一种群体极化现象,简单的说,就是活在自己认同的世界里,看自己想看的,听自己想听的,这样的环境待久了,思考容易越来越狭隘,也容不下反对意见,而这个提问,能提供一个起点,让我们走出同温层,在不同立场中寻求共识。

当然,提出这个问题,不代表事情在一次对话中就能解决,但是这个提问促使我们愿意尝试,尝试是很重要的,只要尝试就有成功的机会,就算尝试失败了,我们也学到经验,並且了無遺憾,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人生很美,因为我们不是得到,就是学到。」

Q4: How can I help 我能够帮什么忙?

这个问题是所有良好关系的基础。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都乐于助人,乐于对身旁的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伸出援手。正因为帮助别人是人类可贵的善心,所以作者一开始就提醒大家千万别因此落入「救世主情结」的陷阱中。什么是救世主情结呢?救世主情结指的是对世界或他人怀有强烈的使命感,幻想有人陷入危险,而且只有自己才知道怎么做,除了自己,其他人都没有能力可以拯救他。

因此,如何帮忙就很重要了,当我们问对方「我能够帮什么忙?」,这句话是谦逊的问对方,请对方指引我们可以帮忙的地方,也让对方保有独立跟尊严,同时也对方明白他完全可以自己作主,而我们只使从旁协助。对我们来说,用谦逊的方式表达了关心跟尊重,在询问可以帮什么忙时,也促使对方发现问题,把问题说出来,并且面对问题。

在提出这个问题时,我们要做的是用心倾听对方的需求,并且尊重对方的决定。有时,只需要倾听,不必做些什么,就已经帮了大忙。上个月,女儿的钢琴老师为她的学生举办一年一度的成果发表会,虽然安安刚开始学一个月,还在很基础的阶段,老师还是为她安排了上台的机会。那天,我们到现场发现发表会规模比我们想像中大,表演的学生加上亲朋好友,人还真不少,跟想像中的温馨小型发表会截然不同。我看到老师要招呼家长,要安排学生上台试琴,要指挥工作人员,还要依照上下场次安排座位,同时得注意身边的孩子跑到哪儿去了。我走过去问她:「我可以帮什么忙吗?」当时他满眼感激跟我道谢,说她有需要时跟我说。那天,我其实没有帮什么忙,甚至因为妈妈突然咳嗽的厉害,中场就先带妈妈去看医生了。事后,我收到老师的信息,谢谢我那天的帮忙。其实,我不过是问了一下要不要帮忙,其他什么也没做,但老师说那句话让她感受到自己的辛苦跟忙碌被看见而且被支持,这就如书中说的,因为表达了愿意帮忙,对方感受到自己被支持,也因此拉近了双方的距离。

不只愿意帮助别人,也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这是我曾经的功课。我喜欢帮助别人,但以前,我是一个不喜欢麻烦别人的人,我总是习惯自己一个人把事情处理好,我认为那是负责的表现,所以很少或几乎没有向他人求助的经验。但这些年来,我开始改变,因为我意识到适度依赖他人能丰富自己以及他人的人生,这个体悟跟作者的提醒不谋而合。

「我能够帮什么忙?」这句话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问题,也是人生重要的基本问题,提出这个问题,不但可以开启双方的对话,也让双方的关系更稳固,是所有良好关系的基础。

Q5: What truly matters? 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帮助我们找到生命的核心。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不管在工作上还是生活中,你都可以藉由这个问题掌握事情的核心,了解自己的决心、信念和目标。这个问题也能帮助我们区分什么是真正重要的,什么是无关紧要的,促使我们专注完成要事,避免陷入无关紧要的细节中,放费时间跟力气。

这个问题应用在工作上,大家一定十分熟悉,「要事第一」这个原则提醒我们判断轻重缓急,妥善运用时间跟方法,让我们工作更有效率,忙的更有意义。但「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重视效率,是为了拥有更多时间,有更多时间,才能去做更多工作以外的要事,像是跟家人朋友在一起,享受爱好,做自己有兴趣的事等。

这个问题真的非常重要,经常提出这个问题,不只问自己,还要诚实、勇敢的说出答案,如果你能这么做,那么这个问题不只能够帮助你发现事物的关键,也能够帮助你找到生命的核心。元旦刚过,大家迎了新年,不知道是不是也为自己的2019做了规划,做年度规划时,你有没有问自己:人生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做职涯规划时,你是否曾经问过自己:对你来说,工作最重要的是什么?

去年是我最分身乏术的一年,想做的太多,因此承诺的过多。有时,陪女儿睡觉后,强睁著眼睛坐在书桌前,望著那一张待办事项,夜深人静的清醒,这个问题不时出现在脑海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从工作的要事,想到人生的要事,总是在这些夜里思考的片刻,将自己拉回轨道上,在不断自我扣问中,提醒自己别忘了要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也因此,2019年的蓝图上,清晰出现「减法」跟「专注」两个关键词,期许自己在2019能专注完成几件自己想做的事,那也就好了!

人生加分题The Bonus Question

这本书的内容是詹姆斯‧莱恩2016年在哈佛教育学院给毕业生的演讲内容,在那场演讲中,詹姆斯告诉毕业生们应该经常问自己这人生最重要的五个问题,也应该拿这些问题去问别人,如果养成习惯,经常问这五个问题,必然能够拥有更快乐、更成功的人生。此外,在每天夜深人静之时,甚至知道如何回答人生的加分题。

读这本书时,我一直很好奇人生的加分题会是什么问题,直到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那首诗出现,”Late Fragment”,书中翻译成「迟暮残诗」,原来这本书中说的人生加分题,正是来自这首诗的开头那一句「即便如此,今生今世,你是否已经了无遗憾?」即便如此这四个字,特别有深意,这四个字告诉我们人生难免有痛苦、失望,但同时也蕴含著希望,所以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能感觉到快乐跟满足。


好奇心驱使下,我去找了这首诗。

Late Fragment    by Raymond Carver

And did you get what

You wanted from this life, even so?

I did.

And what did you want?

To call myself beloved, to feel myself

Beloved on the earth.


《迟暮残诗》这首诗翻译成中文:

即便如此,

今生今世,你是否已经了无遗憾?

是的。

你此生所求为何?

在这世上,我能够说,我是被爱的,

也感受得到有人爱我。


诗中的关键字眼beloved翻译成被爱,代表了爱,珍惜以及尊重。爱和被爱、被珍惜、被尊重,是人生值得追求的目标,我们也总能从中得到宝贵的反馈。


还记得书中说的哪五个问题吗?

第一个问题:等等,你说什么?这个问题是所有了解的根源。

第二个问题:我想知道为什么?我想知道我能不能?这个问题是所有好奇心的核心。

第三个问题:我们是不是能够……?这个问题是所有进展的开始。

第四个问题:我能够帮什么忙?这个问题是所有良好关系的基础。

第五个问题:真正重要的是什么?这个问题帮助我们找到生命的核心。

如果我们经常问自己这五个问题,并且仔细聆听答案,就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一步步稳实前进,也就能回答第六个人生加分题「即便如此,今生今世,你是否已经了无遗憾?」。


如果你看到了这篇文章,我想邀请大家思考下面几个问题:

1.  这篇文章中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一句话?

2. 这句话带给你什么感受?

3. 你曾经说过或听过这句话吗?能不能分享当时发生了什么故事?

4. 你想提醒自己未来要常常说哪一句话?为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6个思考题(品思导图读书会加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