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从一件小事开始——读自我发展心理学01

1

“有时候别无选择也是一种幸福。”

我在很小的时候,就发现“拥有选择权”是一件很残酷的事。随之而来的做决定也很残酷。那个时候太天真,太自恋,总觉得自己一个选择就会导致踩到狗屎、朋友受伤、父母吵架、世界末日、地球毁灭……

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消极选择。只有在不得不做选择的时候才去选择。

其实内心巴不得自己从来都没有选择。

当时的我一直深信,别无选择是一种幸福。

2

后来我就像一个因为驾驶员沉睡而陷入自动运转的机器装置。

我的智能系统维持我正常生活、正常学习、正常随大流。

但也只是保持我“活着”而已。

就这样我17岁了。我上高中,再过一年就要高考了。

那个时候不知道是否是因为压力,我经常做一个相似的梦。在梦里我孤身一人因为被敌人追击而不得不闯入原始森林。在森林弯弯绕绕的道路里敌人很快被我甩开了。但我自己也迷路了。

然后无论我怎么走怎么绕,眼前都是相似的风景。是同一片叶子,同一棵树干,同一株花草。

整个森林迷宫就像是一个向着圆心绞死的同心圆。一个套一个的轮回。把我禁锢在这里。彼岸是没有实景的镜花水月,迷雾萦绕。

3

很快我就发现,这不仅仅是梦而已。

因为在我周围,有很多东西也是循环往复的:

上课讲过的题目。下次遇到了依然不会。重复着不会写-扣分-订正改错-下次还是不会的循环。

每周,我都会和妈妈因为相同的事情和相同的细节,在客厅相同的位置吵架。甚至我们吵架开始和结尾用的句子都是一样的。

女孩子们聊天聊胖和瘦和减肥,聊着聊着就变成了“你还减什么啊你都这么瘦了”“哪里啊,我其实很胖的。”然后就变成了如何证明自己胖。上课铃响了以后话题终止。第二天女孩子们聚在一起又聊起了一样的话题。依然还是从“你还减什么啊你都这么瘦了”开始到互相比惨证明更胖来结束。

当我发现这些高度重复出现的相同元素的时候,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恐慌。

4

在《骇客帝国》的电影里,一位跑者因为太专注和用力而“醒了”。当他真正睁开眼睛,发现周围全是沉睡中的人类。每个人都在“做梦”,在梦里他们或结婚生子,或单身拼事业,或正谈恋爱。他们以为自己在过真实的人生生活,然而他们真正的身体却被束缚在这里。只是外界获取能源的“原材料”而已。

什么是虚幻,什么是真实?我真是我吗?我的记忆是否真实可信?这些问题在那一刻拷问着我的灵魂。它们让我想起了我曾经有过类似的时刻。

这感觉就像我在高中那一年突然“醒来”,觉得题目学了考考了学还是不会的循环不对劲。觉得我和妈妈反复重复同样的吵架不对。觉得女孩子们在一起聊天重复同样的模式不对。

5

当无意识变成意识,命运就被打破了

从我发觉这些“循环”的那一天起,我立志打破它们。

1)错题循环

为了打破错题循环,我给自己立了一个规矩:如果我有题目做错了,我不仅要订正、要听讲解。我还要每天重做一遍。保证自己绝对能独立作答。

一开始我以为只要花2个小时折腾折腾就行了。

没想到,第一个错题花了我一周的时间。刚刚老师讲解完。下课回头再做,连看板书都看不懂为什么这么解了。只好问过同学,问懂了自己再写一次。

没想到,问人的时候还会解,10分钟后自己独立做就不会解了。

于是我就写一遍20分钟,没写出来,又去问一遍10分钟。问完再写一次还是不会。然后再问,然后再写。然后再问。同一道题从下午第四节课写到晚饭没吃接着上晚自习,再写到10点半晚自习放学。依然不会。

第二天再来,早读课接着解题,还是不会,再问同学。再自己写。如此连续三天。

我当时还有其他的课程压力,第二天也还有第二天的错题量。想到这些堆积的题目都必须以同样的方式过一遍那个工作量会有多大。我就害怕地哭了。一连三天,我一边哭一边继续写题目。和那道题死磕。

就这样,第三天,那一道题攻克了。

幸好,第一道题会了,后面的题目就开窍多了,累积的题目“会做”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了。

半年以后,只要是我做过的题目,我就能保证第二次遇到不会再错了。

我花了一个学期的时间,把数学从35提升到了65。高考前一个月,我把数学提升到了110。最后一个月,我提升到了135。

如此,我打破了第一个循环。

2)和妈妈的争执循环

和妈妈的争执发生的时候,我在第一回合的拉扯中跳出来看,发现这个争吵模式太熟悉了。令我惊讶的是,其实我的语言方式和思考回路,和我妈妈是一模一样的。我曾经讨厌她断章取义和咄咄逼人,讨厌她拿莫须有的猜测和偏见来定型我。攻击我。但是我自己也是,我自己也有一样的问题。

于是那一次争吵。我第一次没有继续吵下去,没有和妈妈争夺权力。我选择默默听完背上书包去学校做题。

神奇的是,当我选择不争吵。妈妈也就选择了不争吵。我曾经以为如果我放弃大声嚷嚷,妈妈就会得寸进尺。毕竟她那么咄咄逼人。

但没想到,当我主动斩断循环,我们其实就能开始好好说话,而不是争夺话语权的吵架。

比起打破做错题的循环,中断争吵可谓毫不费力。

有时候,亲密关系真的只是一个念头的问题。


3)社交语言的循环

高中的人际关系其实不太复杂。那个时候多放点注意力在学习上,也符合主流价值观。

当我发现我常玩的朋友们聊天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提供滋养的信息,而只是在一个低空循环的时候。我就不再参加讨论了。一旦聊天内容变成“互相比较”、“商业互吹”、“向他人证明自己…”后,我就开始默默退出。

我开始和那些不太闲谈的同学接触。开始和同学们更多的用真诚的互相鼓励来交流。而不再交流学生时代喜欢的“颓废”内容。

其实做到这个也是蛮容易的。一方面我因为做题时间确实变少了。另一方面我不再愿意沉浸在一个“证明自己真的很不好”的语言环境里。

就这样,我用“开源节流”的方式打破了第三个循环。


6

陈海贤得到专栏《自我发展心理学》是一个我还蛮喜欢的专栏。虽然还有值得提升的空间。但不妨碍我们从中汲取养分。

在第一节里,陈海贤老师提出意识到自己还有选择,是改变的开始。

我回想从前的自己,感触良多。

我曾经希望自己没有选择。我的数学150分只能得30分无可救药,我的妈妈和我就是会吵架我没办法,我和朋友们就是这样的我也不能控制他们怎么聊天。

这些都是“没有选择”。

但它们也是我的选择。

如果我后来没有去做其他的选择。没有去打破这些循环。没有想要改变。我就不会拿到135分的数学,不会有和妈妈更好的亲子关系。不会有更健康的人际关系。

所以“没有选择,也是你的选择”


7

陈海贤老师最后说了个故事。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咨询室里有三句话:

我很可怜。

别人很可恶。

怎么办?

每个来访者到他的咨询室,他都会问他们要选择谈哪一个。


所以,我们也应该问问自己:

我们是想证明自己很可怜过去如何父母如何所以如何如何没办法?

还是想证明社会不公他人很坏家庭不支持外界不足够所以如何如何没办法?

亦或者,你已经下定决心。

你决心无论他人如何,无论过去如何,无论我们多么渺小,总有我们能做的一件小事。

能够帮助我们打破现状。那就从这件小事开始。

至少意识到,我们还有选择。我们一直都有选择。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后感|从一件小事开始——读自我发展心理学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