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抱怨,不如装逼

1*

不让自己抱怨,是这两年刻意训练的“技能”,但最近仿佛有“卷土重来”的危险。

起因在于,两个月的寻麻疹。刚开始我没把它当回事,后来发现这貌似是个很难缠的家伙,来无影,去无踪,严重影响到工作、生活。

我开始不经意地跟身边人说起这个“痛苦”。

但我发现,这种情绪开始不自觉地向其他方面“攻城略地”。

因此,必须斩断它,从今天开始,绝口不再抱怨它。

这也给了我一个警醒,有些东西你不要认为自己已经获得,其实它需要一辈子去践行,去强化。

“不抱怨”是一项极佳也是极难得到的人生品质。

反观自己,有哪些可以强化认知的呢?

2*

学习:

抱怨:为什么我不能像别人一样聪明,学啥会啥。

根治这个抱怨,是因为学习了一个概念:

《成功,动机与目标》一书,作者霍尔沃森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他提出人分为两种:

一种是固守型的。

一种是进取型的。

两者的区别在于,做事时关注的焦点不一样:

固守型的人更关注自己当时的表现,更在意外界对那表现的看法;

进取型的人更关注自己当时有无进步,并不在意外界的看法。

用我们的大白话来讲,固守型的人属于“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那一类,他们干什么更多的是考虑如果没有做好,丢人。进取型的人属于“就算撞到南墙也要把南墙撞倒”的那一类,因为他们太明白厚积薄发的意义。

久而久之,两类人开始形成不同的思维,在大脑底层固化成指导自己人生的概念:

因此固守型的人:

更趋向于相信智商是固定的;

更倾向于认为与努力相比天分更重要;

更倾向于认为命运多少是已经安排好的。

知道了这个概念后,刻意去训练自己成为一个进取型的人:

码字码的不好,没关系,持续地码,总有一天会打通“任督二脉”。

一跑步就累,没关系,先跑起来,跑着跑着搞不定就拿下了马拉松。

......

最终结果,跳出“抱怨自己不够聪明”的怪圈。

3*

婚姻:

抱怨:为什么变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最亲密的“仇视者”?

与众多同龄朋友聊天,一开始都觉得对方的父母很恩爱,但聊得深入点,大多得出一个结论:维系他们婚姻的只有“无奈”以及我们所说的亲情。

观察周边的年长者,十对夫妻里,至少有六、七对常年没有性生活,有些甚至直接分床而睡(可以肯定不是为了讲究卫生)。

所以应了托尔斯泰的那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不同。

从某种意义来讲,一对夫妻是否幸福,决定了那个小家庭是否温馨和睦。

其实所谓的各有不同,总结出来估计也就那些:

性格、生活习惯、价值观......不一而足。

除了关注这些“各有不同”外,是什么使一些家庭可以逃离这些“抱怨”,而幸福呢?这个让我更感兴趣。

就目前的认知来讲:

双方都是善于学习且乐于学习的人。

这是什么鬼?

一直以来,有一个观点我从未改变,凡事都需要学习。

从这个角度上去看,有多少人没有“学习”就贸然进入了婚姻,或者说进入婚姻之后,有多少人意识到需要“学习”。

有人一定会暗自发笑了,哼!站着说话不腰疼,你懂什么?你告诉我,学什么?

夫妻双方应该是世上最亲密的一种关系。因为除了“对方”,貌似在正规途径中,没有第二人能够可以在“精神上”与“肉体上”与你产生双重交流。

这样一种亲密的关系,是我们与生俱来想要去寻求的,但同时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是:

相互在众人前,不给对方留面子,更有甚者,什么样的话能激怒和刺伤对方就说什么。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怎么会如此的歇斯底里。

明明相爱,有时却要故作正经,吝啬于表扬对方,连自己都不知道这样装逼给谁看。

出现问题,不愿意妥协,不愿意真诚的去沟通、去解决。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凭什么我要屈服。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何时变得如此“坚韧不拔”。

交流中,一言不合就同室操戈,分分中想砍死对方。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何时变得如此好斗。

女的嫌弃男的窝囊,没有担当;男的嫌弃女的物质,不解风情。这次轮到旁人发问了:你为什么嫁他,你又为什么娶她?

.........

我没有经历过婚姻,在很大意义上,确实没有这方面的话语权。

但我想起王小波的一句话:艺术来源于痛苦,但是没有必要非得都来源于你自己的痛苦啊!

以此类比,我倒是有勇气去通过别人的“痛苦”,反思总结,去规避自己今后可能遇到的风险了。

其实,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看他人的生活时,我们无比清醒。就好像上面罗列的事情,别说是对自己最亲密的人,哪怕是普通朋友,我们会当面给人难堪吗?我们会吝啬于自己的赞美吗?我们会大打出手吗?我们会把自己的无能怪罪到他人头上吗?

好像都不会。

那自己为什么会掉入这个怪圈,如果掉进去了,是否需要学习?相互扶持,走出这个怪圈。

例如如何通过心理学正确认知自己;如何通过具体实践把“爱是付出、不是占有”内化成自身真正的认知。

想到这些,我突然明白,我爱美女、我爱女性身上很多独特的品质。

但有一点是最吸引我的,也是将来在步入婚姻时,对方一定要具备的特点。否则,我就一直等下去:

爱学习、能说话,可以在思想上共同升级的人。

我越来越发现生活中,真正能持续地释放魅力的人,是那些“终生学习者”。

这好像也能理解,人天生喜新爱旧,所以会有所谓的“七年之痒”,试着想想,能和无聊与无趣对抗的,只有学习。

学习新的知识、学习新的技能。这样两人才能不断地有新鲜的话题、感受不一样的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先有爱情,然后再有婚姻。但自认为,先向“婚姻”学习,“爱情”不期而至时便不会因为手足无措而错过。

跳出抱怨,开始学习经营婚姻吧,其实也是经营自己。

4*

基于以上:

急匆匆生儿育女,却发现难养难带时,是否学习过哪怕一点点关于“儿童心理学”的知识;

学习某项新技能,总是学不会而抱怨时,是否主动查阅资料,通过学习获得一些方法论,用于指导自己的实践;

明明知道阅读写作是提升自我的极佳方式,除了日复一日的焦虑,是否主动去学习如何走出第一步。

心理学上有一个说法叫“自证预言”。

也就是说,你的每一个心境,每一次抱怨,或者每一次理性思考的发言。其实都是“大脑重塑”的过程,正是基于这些一次又一次的微小变化,最终让你成为自己“口中”或“心里”塑造的那个人。

写到这里,我开始想起,我第一次将文字发表在社交网络的想法,当时并没有这些概念说要去升级思想等等。

只是觉得好玩,但在“玩”的过程中,反过来发现了它给自己带来的改变。

因此,我会写自己眼睛容易疲劳的怪病;

我会写家庭的幸与不幸;

我会写祖母90岁生日与去世时的心境;

我会写自己对爱情与婚姻的看法;

我会写自己一切的感受。我希望从这些感受中,去抽丝剥茧地、找到自己生活的智慧。

以前,经常有亲人,会善意的提醒我:把这些东西赤裸裸地示人,并不好,至少不利于找对象。

但于我自己而言,一是我认为人是赤条条的来到这个世界的,本身就没有秘密可言。又何苦大费周章的刻意隐藏呢?

其次,我在第一天码字时,写下八个字:“以文修身,以笔诛心”。

两年后,觉得“诛”字有些好像只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虽然有些人提出所写的东西肯定是给别人看的,我倒也不反对,但我自己的理解是,写给别人看之前,是写给自己看的。特别是自己也明白,只是纯粹的喜欢码字,但离专业的水平还差十万八千里。

所以近年将它改为:“以文修身,以笔见心”。

多年来,将它们视为我码字的圭臬。

将文字视为我与外界沟通的“真诚”之举。

基于此,如果真的出现亲人们的担忧,倒也没什么可惜的了。如果一个人连真诚都无法接受,又如何与她同走人生路呢?

胡言乱语的写下这些东西,结尾索性让它“乱”下去。

昨晚在散步时,考虑到“抱怨”的反弹现象,突然蹦出一句话,当时就特别喜欢,瞬间收录它作为个人的“人生原则”之一:

持续地正向装逼,终将牛逼。

你可能感兴趣的:(与其抱怨,不如装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