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说孩子才会听》第二周
2018年11月22 周四
姓名:周春梅
正文: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这本书我以前囫囵吞枣读过几遍,这次的感觉真的不一样,每天大家都在分享心得和体会。我也是边读书边思考边反省。遇到和孩子之间问题时我也会接纳感受,解决问题,鼓励孩子。心态也比以前好了。
分享一个案例:昨天幼儿园接孩子回家,回家的路上我给了一块桃酥给孩子吃,在上楼梯的时候孩子不小心把桃酥掉地上了,孩子就大哭起来。3岁左右的孩子正处在对事物追求完美的敏感期就算我再给一块他,他肯定往地上一丢。想了想我蹲了下来说:“洋洋,桃酥掉地上碎了是不是很难受”儿子说“嗯!破了”我说:“桃酥掉了也不能吃了,妈妈用魔术给你变一块出来,你闭上眼睛数三下”儿子对我的这个建议很感兴趣停止了哭泣说:“嗯”我就把掉地上的桃酥收拾了下,重新给他拿了块。当儿子睁开眼时能欣然接受。
作为家长我应该站在孩子的高度去看问题而不是按大人的思维处理问题而忽略孩子的感受。
姓名:张玥
正文:
我们在表达情绪的时候,更多的是在意自己的感受。每一个行为,看待它的眼光不同,它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
遇到问题,我们更在乎的,在自己眼中的完美的标准,我的孩子,他就应该是一副英勇无畏的模样,他会勇于面对,独自处理,就像成人一样,然而我们总是忘了:每个人都是经历过才成长的。
我们掠夺了孩子痛苦的权利,她挫败,她倾诉,她渴望最亲近的人给她拥抱,至少,能够听她诉说委屈,可我们没有,甚至看不起这副孬样,视之为懦弱的行为。
每个人都有天性,也许我们的孩子天生就胆小一些远不如你眼中的他她它,可也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该给她以语言的力量,内心的支撑,扶着他走过这段暂时需要我们陪伴的道路。
从小学五年级开始,我就已经开始担忧,深感孩子的成长让我措手不及,担心她独立处理的事情不够完美,也害怕她越来越快的成长是离我远去的前奏。 我的孩子已经读初一了,没有几年她会真的独行,可我最怀念的,还是需要我陪伴的那段时光。
小一些的时候透过窗户,我会看看孩子是否安全,她若在,我就会安心的拖地打扫卫生,家里干净得可以照出人影,可照不出我和孩子更多温馨相处或者打闹的时光,我总是心不在焉,想着还有什么什么事情没做完,巴不得她可以一个人乖乖的呆在一边,不要来打扰我才好。然后她就一个人乖乖坐那里摆积木,我们就这样采用各自不同的方式生活,我想,也许孩子是需要我的,可是她没说,我也不知道,可能装做不知道。
透过岁月的光,可以从她的身上看到她孤独的童年,那时候,我要的是“我需要的孩子”,其实,她是她自己的样子,不能勉强成为我需要的孩子。她的感受,我不懂,我的感受,却希望她懂,因为懂了,她就变成“我需要的孩子”了。这是我的自私,可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成为我口中的“好孩子”。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陪伴而是高质量的陪伴,孩子更需要被看见、被接纳。感谢孩子的到来,孩子对我们的信任,依赖和宽容,让我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孩子,接纳孩子就是接纳自己,爱孩子就是爱自己。
姓名:刘秀
正文:
我们为什么要惩罚孩子?很多家长认为“如果不惩罚他们,他们就会逃避管教。”“有时候,我很生气,没有别的办法。”“如果不惩罚,孩子怎么知道他做错了,以后不再做。”“我惩罚儿子,是因为那是他唯一能理解的管教方法。”乍一听,完全没错啊,从小到大,我们的家长就是这样教育我们的。
然而书中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一个孩子应该经历自己不当行为所带来的自然后果,而不是受罚。让他感到,在一个相互关心的亲子关系中,是没有惩罚的。惩罚孩子,我们实际上剥夺了他从内心深层对自己错误行为的反省过程,而这个过程又是非常重要的。
分享一个自己的案例:儿子4岁了,经常乱扔玩具,每次刚给他收拾好,他又都摆出来,玩一会儿就把玩具丢到一边,婆婆每天都要帮他收拾,而且有时候玩具也会莫名其妙的丢失。我们跟他说过很多次,自己的东西要收好,可他还是我行我素。我一直很苦恼,也经常吼他,都无济于事。直到看了这本书,代替惩罚的方法,让孩子承受自己的不当行为所带来的不当后果,我决定尝试一下。前天下班回家,看到儿子的玩具又洒了一地,而他正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趁他不注意,我把他最喜欢的小黄人飞行玩具藏了起来,就陪他一起看电视了。看了一会儿,他又想起了玩玩具,果然发现丢了玩具,便嚷嚷着让我们帮着找,我假装找了一会儿没找到,儿子便坐在地上哭闹。我趁机对他说:“你每天不爱惜你的玩具,不把他们收好,小黄人一定是伤心的离家出走了,你以后还会这样乱扔玩具吗?”儿子摇摇头,我说:“那你现在把玩具收好,说不定小黄人知道你爱护玩具了,就会回来找你了呢。”儿子连忙擦干净眼泪,把玩具都收好了。昨天下班回家,我欣喜的发现,儿子的玩具被整理的很好,没有乱扔乱放,趁儿子不注意,我悄悄地把小黄人玩具拿了出来放到了儿子玩具箱里,看到失而复得的玩具,儿子非常高兴,晚上玩完玩具之后,自觉地整理好了。
通过这件事情,我更加深刻的体会到了当我们和孩子出现冲突的时候,不要把精力用于彼此的对抗,我们要把能量和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寻找一种方法,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2018年 11 月22 日 周四
姓名:马春艳
正文:
看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如何听孩子才会说》第三章代替惩罚的方法,里面有一句"惩罚孩子,孩子的精力分散到了如何去报复家长上面,错失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悔以及思考修正错误的机会",这个我深有体会。
我家老大上小学三年级,前一段时间,晚上不睡,早上不起,天天迟到,每天早上为了起床这件事,总是闹得不愉快,我也惩罚过她,说以后再起晚了就别吃早饭了,她就真不吃了,还说"反正早上也不想吃",但是孩子不吃饭,作为妈妈,我肯定不高兴呀,毕竟心疼孩子,而且这也解决不了问题。于是我想了一个办法,我找她谈了一次,她也知道自己迟到不好,但是就是起不来,我就和她商定了一个解决的办法,我给她提供了两种选择,第一周迟到3次或2次,以后慢慢减少迟到次数,她选择了第一种,迟到3次,早到2次,第二周就只能迟到2次,早到3次,依次类推,这样第4周她就能不迟到了,一周早起两次她很容易做到,而且晚起了也不会受到批评,所以第一周很愉快的度过了,第二周只是比第一周多早起一次,她也很容易做到了,到了第三周就不迟到了,现在偶尔想懒床一次,我也不再批评,现在早上我们相处的很融洽,每天早上心情美美的去上学,我想她一天心情也不会差。
所以我们遇到孩子的事情,真的要好好想想办法,而不是一味地惩罚,甚至打骂孩子。虽然遇到事我还是会着急,甚至说她几句,但现在明显少了。前几天孩子给我写了一封信,说我的脾气变好了,她特别喜欢现在的妈妈,当然孩子改变也很大。当我们改变的时候,孩子也会跟着改变。
姓名:马丹纯
正文:
书的第三章讲的是代替惩罚的方法,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惩罚会被那么广泛的应用。
上个世纪,行为主义作为西方心理学第一势力,长期占据主导地位。斯金纳的小白鼠研究更是将行为主义心理学推向了高潮,他的理论研究在教育领域有很广泛的应用,而且是作为教师考试的重点出现的。行为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建立刺激(环境)与反应的联结。通俗的说,当你想要改变孩子的行为反应频率,可以选择强化或者是惩罚。强化是为了让孩子好的行为反应频率增加,比如作业写完就可以看电视(呈现愉快刺激),也可以是任务完成的好就不用洗碗了(撤销厌恶刺激)。而惩罚刚好是相反的,惩罚是为了让孩子不好的行为反应频率降低:闯红灯被开罚单(呈现厌恶刺激),不听话就不让去游乐场玩(撤销愉快刺激)。
现在很多家庭和学校都是贯用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而忽略了强化,尤其是学校教育。总觉得孩子做出好的行为就是他的本分,而没有想过通过何种方式来增加孩子内心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好的行为持续下去。在我看来,我们应该更多的运用强化,但惩罚也不无可取之处。当孩子做了非常不好的事情,比如往同学喝水的杯子里偷偷灌胶水(这是一个发生在我身边的真实事件),难道他不应该受到惩罚吗?只是在运用惩罚的技巧时,我们必须要照顾到孩子的感受,让他知道我们对他的惩罚是“对事不对人”。惩罚是为了让孩子知道有些事情是底线,无论如何都不能做的。只不过,惩罚很容易就会伤害到孩子的感情,这就需要我们运用更多的技巧了。
书里第三章所讲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认为就是在教会我们怎样更好的运用惩罚,怎样让孩子更好的承担属于他的行为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