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FPGA的VGA接口设计(二)

VGA时序

  上一篇介绍了一些VGA以及图像的一些基本知识,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一张图像是如何扫描显示的,如下图所示:
基于FPGA的VGA接口设计(二)_第1张图片

  由上图可以看出,VGA显示一张图象,像素点依次从左向右扫描,便成为了一行,每一行从上到下依次排列,便形成了一整幅图像。
  在以前的显像管显示器当中,图像的显示便是靠着将粒子不断地由这样一种方式,打到荧光屏上从而显示出图像、视频的,这样呢就会造成两个问题:
  一是由于每次都要从左向右扫描,那就意味着在扫完一行的时候,需要从右边回到左边,并向下偏移一行;
  二是当扫描完一整幅图像后,需要从右下角回到左上角,以用来准备下一幅图像的开始;
  由于每次的返回,不管是行上的,还是场上的(一幅图像称之为一场)都是需要时间的,而且返回的过程中不需要显示(不是有效时间),于是就有了“消隐”这个概念,也就是说将返回的这段时间作为消隐时间,不做显示,见下图:
基于FPGA的VGA接口设计(二)_第2张图片

  由此,我们再来看VGA的同步时序就会比较易于理解:
基于FPGA的VGA接口设计(二)_第3张图片

  可以看出“行”和“场”,其实是一种嵌套关系,也不难理解,本身一张图像便是由一行一行的像素组成的;

  “B”段是场同步脉冲,用于表示一场的开始;
  “P”段是行同步脉冲,用于表示一行的开始;

  “C”段称之为场消隐后肩,处于正式显示图像之前,相对应消隐区域C,可以看出,消隐后肩这块区域是由多行组成的,不同的分辨率标准下消隐的行数并不相同;
  “E”段称之为场消隐前肩,处于显示完成图像之后,相对应消隐区域E,和场消隐后肩一样,消隐前肩这块区域也是由多行组成的,不同的分辨率标准下消隐的行数并不相同;

  “Q”段称之为行消隐后肩,相对应消隐区域Q,在消隐完成后便是一行有效像素的开始,就是“R”段,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内我们VGA信号中R,G,B模拟信号的变化形成像素点;
  “S”段称之为行消隐前肩,处于有效像素之后,用于消隐;

  本篇主要是介绍了VGA的扫描方式,以及VGA的同步时序关系,主要就是消隐这个概念,下篇继续介绍具体分辨率下的,VGA时序中各个参数如何计算,很多时候我们用现成的参数完成了显示,却并不知道为什么这么给参数就会是这样一个分辨率出现,下文将会详细介绍。。。

你可能感兴趣的:(FPGA,VGA接口深度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