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笔记之清朝篇·十

作者:三思

周更/两篇

洪秀全起事称天王之后,逐渐把大事都交于东王杨秀清,慢慢地杨秀清便专权起来。

没过多久,内讧就开始了,天王杀东王,诸王又互相攻伐。

“太平天国”完全没有章法、制度可言。上层因为毫无斗志、贪图享受,追求些华而不实的王位、爵位,互相争斗,攻伐不休。下层军民则不堪搜括之苦,不胜负担之重,苦不堪言。

太平军掀起如此风浪,并不是他们太强,而实在是大清军队太弱,八旗、绿营全是无用之兵。英法联军打不过咱不说,毕竟人家有洋枪洋炮,现在连农民的钉耙、锄头也干不过。朝廷每年花费数百万有用之饷,养此数十万无用之兵。

正规军靠不上,朝廷只能号召各地办团练,地方自己招募兵勇。曾国藩在湖南弃笔从戎,组建湘军去作战,开始了一段传奇。

通史笔记之清朝篇·十_第1张图片

与太平军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次大灾难。中国当时仅苏、浙、皖、赣、闽五省,伤亡人口就多达7000万。最富庶的地区,经济受到极严重的损失。太平军所到之处,文化受到了无法弥补的破坏。沙皇俄国趁清政府与太平军作你死我活的搏斗、东北与华北兵力空虚之机,侵占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是人类历史上伤亡最大的战争,其次才是一战和二战。

内乱不止、外患不休,旧观念的改变迫在眉睫。林则徐被认为是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当时在很多地方已经很落后于世界了。

林则徐编的书,给了他的朋友魏源,魏源根据林则徐的《四洲志》编写出了《海国图志》,论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战略对策。这本书在中国大地无人问津,因为科举不考,却在日本大为畅销,一定程度上为后来的明治维新奠定了思想基础。

清廷在同英法交战、剿灭“太平天国”的过程中,皇权在不自觉中又进行了一次更替。清朝对于西方人的态度由对抗转为妥协,这同幼主登位、决策者发生变故亦有关联。

咸丰帝在对外关系的处理上,盲目强硬。恭亲王在兵临城下的时刻,几乎是别无选择地签订了《北京条约》,但一切国内外政策的重大决定仍要逃亡承德的咸丰帝来做。

通史笔记之清朝篇·十_第2张图片

历史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咸丰帝竟然病死在承德。身旁有几位作风强硬的抵抗派,以肃顺为代表,急欲维护清廷统治,希望能够纠正政府各种弊端。肃顺作风泼辣而严厉,颇受咸丰赏识,并逐渐取得了实权。

咸丰去世前,立下遗诏,立5岁独子爱新觉罗-载淳为皇储,并任命肃顺等八人为辅政大臣,辅佐幼主处理政事。载淳的生母慈禧,野心勃勃,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夺取至高无上的统治大权。慈禧善于玩弄权术,同恭亲王商量,发动政变,处死了护柩回京的肃顺。

此举得到列强的支持,1861年11月11日幼帝即位,年号同治。皇太后慈禧垂帘听政,慈撼在此后的4年中成为中国的真正统治者。这次与恭亲王的政变史称“辛酉政变”。

清廷经过政权更迭,平定“太平天国”之后,政权上在一定时期内保持着稳定。之后,清政府内有恭亲王、文样等主持朝政,外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镇抚,似平景象一新。左宗棠的出兵收复新疆亦是大快人心。

这段时期因此也被叫做“中兴”。

通史笔记之清朝篇·十_第3张图片

我做不到尽善尽美,接受您宝贵意见后或许可以!!!

你可能感兴趣的:(通史笔记之清朝篇·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