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一、数据库的基本概念

数据库是信息的集合,是收集计算机数据的仓库、容器,用户使用数据库可以对这些数据执行一系列的操作;

数据库技术作为数据管理的实现技术,已经成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核心。数据库的建设规模、数据库信息量的大小和使用频繁程度,从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信息化程度的标志

二、数据库技术的发展

1. 人工管理阶段

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计算机主要应用于科学计算,而外部存储器只有磁带、卡片及纸带,没有磁盘等字节存储的设备,同时也没有管理数据的软件,数据的处理方式基本上是批处理
人工管理阶段的数据特点:数据不保存、系统没有专用软件管理数据、数据不共享、数据不具有独立性

2. 文件系统阶段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到 60 年代中期,计算机还被大量应用于信息管理,大量的数据存储、检索和维护需求,促使专门用于管理数据的软件出现,一般称为文件系统
文件系统阶段的数据特点:数据以文件形式长期保存、文件系统可以对数据的存取进行管理、文件组织多样化、程序与数据间有一定的独立性

3. 数据库系统阶段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计算机硬件、软件都有了一定的发展,为解决多用户、多应用程序共享数据的需求,出现同一管理数据的软件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
数据库系统阶段的数据特点:数据结构化,存取数据方式灵活;数据共享性高、冗余少;数据独立性高

4. 数据库技术特点

数据库系统的特性

数据库被越来越多用户与程序使用,为了确保数据的正确有效和数据库系统的有效运行,数据库管理系统需要具备有以下几个数据控制功能:

  • 数据的安全性
    安全性指的是数据的保护,防止不合法使用数据导致数据的泄露与破坏,保证数据安全与信息机密。
    常用安全性控制如验证用户身份、限制数据的存取权限等
  • 数据的完整性
    数据的完整性即是指系统通过设定数据的完整性柜子,保证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相容性
    有效性:数据是否在定义的范围之内
    正确性:数据是否合法,是否满足数据的格式
    相容性:表示同一事实的两个数据需要保证相同
  • 并发的控制
    并发控制是指协调并发事务的执行,保证数据库的完整性不受到破坏
    即多个用户同时操作数据库的时候,可能同时操作某一条数据导致获得不正确的结果,破坏数据的完整性
  • 数据库恢复
    当数据库被破坏或数据不可靠时,数据库系统需要具备有将数据库从错误状态恢复到正确状态的能力
    常见的数据库故障包含四类:内部故障、系统故障、介质故障与计算机病毒导致的故障

数据库系统的技术

  • 分布式数据库技术
    分布式数据库将数据库安装在不同场地,并使用网络将多个数据库相连接,使得数据库具备了独特的特征:物理分布性;逻辑整体性;场地自洽与协调;分布透明性;冗余透明性
    优点:分布式控制;数据共享;数据可靠性、可用性更高;性能更好;扩充性更好
    缺点:搭建复杂;增加硬件、通信、冗余数据等开销
  • 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
    面向对象数据库技术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技术与数据库技术的结合
    对象数据模型能够更好的描述现实世界的数据结构
    具有面向对象技术的封装继承特性,提高软件可重用性
  • 面向应用领域的数据库技术
    即结合各个应用领域的实际情况与特点,研究适合该应用领域的数据库技术

三、数据库的组成

  • 数据库
    即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可共享的数据集合,它按照一定数学模型组织、描述和存储
  • 硬件
    包括计算机存储数据所需的外部设备
  • 软件
    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与应用程序
  • 人员
    • 系统分析员和数据库设计人员
    • 应用程序员
    • 最终用户
    • 数据库管理员

你可能感兴趣的:(MySQ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