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莲尊者舍身救母,都做了哪些?感动地藏王菩萨,借到其禅杖

目莲尊者舍身救母,都做了哪些?感动地藏王菩萨,借到其禅杖

如来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莲尊者,孝心救母的故事很有名,被编成影视和戏曲,在民间广为流传。

如果非有信仰的宗教人士,一些读者虽然知道这段传说,却并不清楚目莲为何救母,如何救母的其中来龙去脉。

在中国的民俗老故事中记载,目莲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他的父亲和母亲都是靠种田过日子的老实普通人。

在经历意外前,目莲的母亲,也是个吃斋念佛、积善行德的的妇人。

人已步入中年却没有一子半女。于是,目莲母亲就求拜菩萨让他早日生个孩子。

目莲尊者舍身救母,都做了哪些?感动地藏王菩萨,借到其禅杖_第1张图片

后来,莲母果然生出了一个大白大胖的儿子,取名叫做目莲。

中年得子,这是件大喜事。夫妻俩就将目莲视为掌上明珠,百般疼爱。

可是到了目莲7岁那年,一次意外,却改变了莲母的信念。

目莲7岁时,当地发生了一次大洪水,村民们损失严重,田地房产、庄稼等都被大水冲走了。

目莲家更不幸的是,在惊慌失措中,目莲也在此次水灾中,被大水冲走了。

遭此突变,目莲父母痛不欲生,父亲又气急攻心,精神上受到了刺激,疯掉了。

而莲目更是心性大变,由吃斋念佛的慈悲心肠,变成了心狠手辣,对动物等生灵大开杀戒。

莲目做孽过深,地府阎罗王闻知,便将莲母被打入到了18层地狱,受尽折磨和饥寒。

再说目莲,命不该死,在洪水中被人救起。目莲长大后,闻听父母的遭遇后,就想救出自己的母亲。

目莲尊者舍身救母,都做了哪些?感动地藏王菩萨,借到其禅杖_第2张图片

可是阴阳相隔,目莲怎样才能做到呢?

一、出家修行,拜求佛尊

在戏曲《目莲救母》中,这样描写道:目莲既孝顺又很慈悲,诚心向佛,后来还出家当了和尚,修行也日渐高深。

影视剧中,地狱中的莲母问目莲:儿本是阳世人,为何来到这酆都城?

目莲说,娘不该在阳间打僧骂道,开了五荤,做下恶事,生了贪念业报。

莲母还道:如今我受是地在狱中,早晚蓬头垢面披枷戴锁,何日才能有出头之日?

目莲答:为救娘,我已拜求佛尊将娘搭救。

从这段民俗戏曲中,可以得知,目莲不仅后来出了家,为救母亲,向佛菩萨助。

二、饿鬼抢食,地狱中送乌饭

传说,目莲修行后,看到母亲堕落在地狱里恶鬼道里,吃不饱穿不暖,就准备了一篮子米饭,用神力送给母亲。

然而,刚到阴曹地府,目莲就被冤魂恶鬼们一抢而尽。一连几次,都这样。

于是,目莲又去请教得道的高僧。高僧为他出了个注意,让目莲送“乌饭”,就能见到自己的母亲。

原来,乌饭就是将乌桕树叶,捣出黑黑的汁液和白米饭一起煮。白米饭就成了黑黑的乌饭。

目莲尊者舍身救母,都做了哪些?感动地藏王菩萨,借到其禅杖_第3张图片

饿鬼们看到这样的食物,就一个个离的远远了。这样,目莲终于与母亲重逢。

现如今,江浙地区,仍有好多人都喜欢吃乌饭。

据说,这个饭看着黑不溜秋,不怎么样,吃起来香甜可口,味道很不错!如果您有机会遇到了,也不妨品尝下。

三、孝道感动地藏王,借其禅杖

还有一种说法称,目莲不忍看到自己的母亲地狱受罪,发誓愿要救回母亲。

于是,他不断积德行善,求神拜佛,他的孝心和孝道终于感动了地藏王菩萨。

地藏王菩萨将自己的禅杖借给了目莲。

《地藏经》中说,地藏王菩萨的手中明珠与禅杖,有着特别的寓意。手中金锡禅杖,能振开地狱之门。掌上明珠,能光摄大千世界。

目莲尊者拿到如此厉害的禅杖后,来到地府,不费吹灰之力,轻轻一敲,就将地狱牢打开,救出了自己母亲。

四、每年一次盂兰盆会

在佛教中,每年的7月15盂兰盆法会,很是有名。

四大名著《西游记》里,地仙之祖镇元子大仙参加元始天尊的道课前,交待弟子清风、明月打两个人参果给唐僧吃。

清风、明月不解问: 我等是太乙玄门,怎与那和尚相识。

镇元大仙告诉他们:500年前,如来佛祖的第二个大弟子金禅子转世前,与他在“兰盆会”上相识,并亲手传茶与,因此为故人。

“兰盆会”便是“盂兰盆法会”的简称。相传,这个法会就与目莲尊者有关。

目莲尊者舍身救母,都做了哪些?感动地藏王菩萨,借到其禅杖_第4张图片

目莲为了救母亲,救助佛陀。佛陀说:“你母亲生前自私刻薄,不做善事,生前罪孽太深重了所以才会有这种报应。要救她,不是你独自一人办得到的。

于是,佛陀告诉目莲,想救母亲,必须在7月15日当天,由各地的出家人等准备百味五果。这样就集结了众僧和众神的威力,不仅可以使自己的母亲脱离苦海,还可以救别人的父母。

就这样,目莲拯救了自己的母亲,也度化了别人的父母,“盂兰盆”法会也传承了下来。

由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历来崇尚孝道,与历代帝王推崇的忠孝文化相吻合。虽然“目莲救母”带有神话色彩,但其倡导的孝道却盛行不衰、代代相传。

就此话题,您有哪些看法或高见,欢迎留言互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目莲尊者舍身救母,都做了哪些?感动地藏王菩萨,借到其禅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