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我们好久不联络了

老友,我们好久不联络了_第1张图片

太热闹的友谊往往空洞无物。

——周国平


前几天,因为手机内存小,太卡,所以我就清理了一下手机,当然也就顺便整理一下联系人,看看谁还在?

不整理还好,一整理吓一跳。曾经有些聊得很好的“朋友”早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删了我。

看着发送不成功的信息和旁边的红色感叹号,瞬间我内心波涛汹涌,感慨万千。

但稍微冷静想了一下,随之我也就释然了。

看到对方已不是我好友的提示时,刚开始我还有点不舒服,有点惊讶:

“我们之前明明有说有笑的,彼此欣赏,彼此相恨见晚,怎么一下子这个人就没了呢?”

莫名的心塞。也难怪别人说:“性情中人在这薄情的世界里始终过不好。

老友,我们好久不联络了_第2张图片

我也在怀疑自己:是不是朋友圈发了垃圾信息,扰民了?

不对啊,我平均一个星期才发一两次朋友圈,而且也只是我平时写写的文章,没有过分的垃圾广告啊?

现在明白了,人家删了我也对,我们没有共同的生活经历,没有患难见真情过,也没有时常有话题联络,圈子不同了,留着我可能真的占了人家的手机内存,还不如直接删了我,相忘于江湖。

说白了,我对人家来说,没有可用价值了。

信息爆炸的快节奏时代,社交的高成本已经过分透支了我们的精力、时间、热情,没有价值的圈子不必强融。这理,没错。但功利心真的是衡量友谊的首要条件?

难道都忘了么?当初我们成为朋友,是因为有趣啊,因为三观合得来啊,因为相处舒服自然啊。

何时有用,就成为判断友谊的第一标准了呢?

就像我写《不讨好你,因为以后用不着你》提到一样,有趣、有用,都是我择友的标准,一个是生活,一个是事业,也有两者兼得。

幸运的是,我目前就有知己三五、伯乐一二。

看着以前的聊天记录,发现自己是那么用心经营那段友谊,恨不得自己倾馕而出,助他人一臂之力,想不到最后一个“删除键”就可以让我曾经付出的时间、心血全部化为滚滚东逝水。

纵然心有不甘,但网络时代,我们的关系就是这么脆弱。你我关了手机,断了网,就再也找不到彼此了。

谁对谁错?无从说起。

唉,无奈,小孩总爱争对错,大人只看利弊。

愿你早日懂得:人情薄如纸。

所有的一切,命运早早就暗中标好了“价格”,包括友情、爱情,甚至亲情。只是你不敢承认罢了。

不用过分高估我们现在的关系,也不要低估我们未来的友情。

君子之交淡如水,挚友之情浓于血。

或许我们现在很好,说不定某天也会形同陌人;或许我们现在还不认识,说不定未来某个时间节点,我们就成了一生挚友。

我佩服圆滑世故的人,我羡慕单纯天真的人,但我最欣赏经历世故后依然纯真的人。

保持纯真并不是因为看不到黑暗,而正是恰恰见过所有的黑暗,才明白纯真的可贵。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怕和一些老朋友长久不联系,感情就疏远了。所以,我有时听到有很多人跟自己的老友说:“常联系哈!就算长久不聊,见面也要一见如故哦!

可常常,说这话的人又扮演了结束一段友谊的刽子手。

光靠曾经那一小段看似美好的共同经历,就幻想能做“不联系”也可以一辈子的挚友,不切实际。

也不能刻意去责备彼此,渐行渐远是人生常态,留下的、见面还能一见如故的,才是你真正在寻找的。

就像《解忧杂货铺》里所说:

人与人之间情断义绝,并不需要什么具体的理由。就算表面上有,也很可能只是心已经离开的结果,事后才编造出的借口而已。

当友情走到“不互相关心”、“不互相帮助”、“不互相来往”时,我想,是时候到尽头了。

据说,现在微信内测一个功能,把“不常联系的朋友”分为三类:

1、半年内无单聊

2、无共同小群

3、半年内没有回复过他(她)的朋友圈

老友,我们好久不联络了_第3张图片

虽然暂时我还不想用这功能,但当某天我按下“删除好友”这个按键时,我想我应该是明白了:

人生是背包旅行,我们应该轻装上阵,拿起一件东西,必然要放下另一件,有得必有失。

其实有些人,你们已经见过这辈子最后一面了,说完了这辈子最后一句话,只是现在你还没发现而已。

渐行渐远,你可能不认同,也可能不服,但你时刻在承受着。

走吧。也谢谢你删了我,教会了我“交情”这堂课。

是时候清一清人生的内存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友,我们好久不联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