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

影响力_第1张图片

今年听了一些销售文案写作课,几乎所有的老师都对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赞不绝口,找来看了看,发现微信公众号上所有的销售文案,理论背景都源自于此书

所以如果你想成为一名优秀的销售人员,提升销售技巧,这是一本必须要一读再读的书。

影响力_第2张图片

《影响力》这本书,简单的来说就是教给我们:如何去说服别人,让别人对我们说“行”。作者给出六个基本原则,分别是: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这些原则均能让人产生出不同的自动、无意识的顺从。

那么,在探讨六个原则之前,让我们先看看“人真的可以产生自动无意识顺从吗?”

雌火鸡是很合格的母亲,充满关爱,警惕心高,全心保护小宝宝,它们会花很多时间照料小火鸡,做好包暖和清洁工作。可是,有个很奇怪的地方,上述一切母爱行为,几乎都是靠一样东西出发的——小火鸡的“叽叽”声。

在照料过程中,鸡宝宝的其他特点,比如:气味、感觉和相貌等,扮演着极其次要的角色。只要小鸡发出“叽叽”声,火鸡妈妈就会照料它,要是不出声,火鸡妈妈就根本注意不到它,甚至会误杀了它。

动物学家M∙W福克斯曾做过一个实验生动的演示了雌火鸡“叽叽”声极度依赖性性,实验用到了一只雌火鸡和一只臭鼬充气玩具。对雌火鸡来说,臭鼬是天敌,只要出现,雌火鸡就会“嘎嘎”大叫,用爪子抓它。

实验发现,哪怕只是一个臭鼬充气玩具,用绳子拉到雌火鸡面前,它也会立刻遭到猛烈的攻击。然而要是臭鼬充气玩具里面有一台小型录音机,播放火鸡宝宝发出的“叽叽”声,雌火鸡不光会接受臭鼬,还会把它收在自己的翅膀底下,录音机关掉,臭鼬玩具就又立刻会遭到猛烈的攻击。

动物行为学家告诉我们,这种事情并不是火鸡独有的,他们已经确认了大量物种盲目而机械的规律性行为模式,这就是所谓的固定行为模式

这个模式有一个基本特点:每一次构成模式的所有行为几乎都是按相同的方式、相同的顺序发生。同样,人也有自己预设好的程序的磁带,会对我们有触发。

哈佛社会心理学家艾伦∙兰格通过一个实验,巧妙的揭示了人类与动物相似的自动反应模式。比如:我们在要别人帮忙的时候,要是能给一个理由,成功的概率就会很大。

人们排队在图书馆里用复印机,她请别人帮个小忙,说:“真不好意思,我有五页纸要印,因为时间有点赶,我可以先用复印机吗?”提出要求,并说明理由,真是太管用了,94%的人答应让她排在自己前面。

她也试过只提要求:“真不好意思,我有五页纸要印,我可以先用复印机吗?”这么说的效果就差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60%的人同意了她的请求。

那么这一前一后的差别,也就是多了两个字“因为”。这个词就和火鸡雉鸡的“叽叽”声是一样的,触发了人们的自动顺从反应。

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一共给出六种可以触发人们自动顺从反应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都有哪些:

影响力_第3张图片

互惠原理——给予,索取,再索取

互惠原理的心理基础是负债感和知恩图报。要是人家给了我们什么好处,我们会尽量回报。也就是,只要在向我们提出请求之前,先对我们施一个小小的恩惠,就能极大提高我们依其言、行其事的概率。

我突然相起十多年前第一次买保险,同事推荐了一名保险销售员,我让她来家里先讲讲,当时刚结婚不久,用钱的地方也多,只是准备了解一下,有什么险种。保险销售员来家时带了一些水果,她走的时候签下了我们全家的保险单子。

如今想来,是那一袋水果的恩惠,触发了我的顺从。

互惠原理还说,哪怕是一个人靠着硬塞给我们一些好处,也能触发我们的亏欠感。亏欠感让人觉得很不舒服,大多数人会觉得亏欠别人是很不愉快的,想要尽快将之消除。

打个比方,你去超市买东西,有促销员给你递了一杯酸奶让你品尝,酸奶本不在你想买的范围内,但是喝了免费的酸奶,鬼使神差的在走的时候你的购物车里就多了一盒酸奶。

互惠式原理中教给我们一招“拒绝——后撤”术,也叫“留面子”法。

假设你想让我答应某个请求,为了提高获胜的概率,你可以先向我提一个大些的要求,这样的要求,我保证是要拒绝的,但我真的拒绝了这个要求,以后你再提一个稍小的要求,我就会答应了,而这个要求才是你真正目标。

比如:夜深了,你对自己爱人说:“下楼去给我买点吃!”爱人看着电视说:“不去,懒得换衣服。”你说:“那给倒杯热水总可以吧。”100%你会得偿心愿。

这就是将互惠原理对比原理相结合的应用。

什么是对比原理?你去商店买包,本来只想花个三四百元,可以店员先给你介绍了几款千元的包包,觉得有点贵,店员这时在给你看看五六百元的包,你就会觉的价位可以接受,于是,你会超出预算很多购买包包。

关于对比原理有过这样一个实验:每一个学生依次坐在三桶水前:一桶水冷,一桶水常温,一桶水热。学生把一只手放进冷水里,另一只手放进热水里之后,教授会把他们两只手同时放进常温的水桶里,学生脸上立刻会露出好笑的困惑表情,尽管两只手放在同一个水桶中,可刚刚放在冷水里的手,觉得它是热水,放在热水里的手,又会觉得它是冷水。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对比原理应用过程中,前后顺序是很重要的事。

互惠原理和对比原理能产生令人望而生畏的强大力量,“拒绝——后撤”手法把它们捏合在一起发挥出惊人的效用。

承诺和一致——脑子里的怪物

承诺和一致原理心理基础是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同时也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一旦我们做出了一个选择或者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立刻就会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按照承诺说的那样去做。

比如:赛马场的赌客下注前30秒,他们还犹豫不决,毫无把握。下注之后30秒,他们明显的乐观起来,更有自信了,认为自己选的马就是最好的。

也就是说艰难做出的选择,人们就很乐意相信自己选对了,事实上我们所有人都会一次又一次的欺骗自己,以便在作出选择之后,坚信自己做的没错。

为什么会这样呢?信仰、语言和行为前后不一致的人,会被看成脑筋混乱,表里不一,甚至精神有毛病。另一方面,言行高度一致,大多跟个性坚强、智力出众挂钩、它是逻辑性、稳定性和诚实感的核心。在应用“言行一致”的时候,“承诺”是关键。

这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生完双胞胎的主持人谢娜在微博上秀出马甲线,另很多粉点赞。为什么她生完孩子三个月就可以练出马甲线呢?我觉得这要归功于她在微博上做出了“承诺”,鞭策她节食锻炼。

影响力_第4张图片


影响力_第5张图片

如果销售人员总会诱使我们采取某种行动或做出某种表态,而后通过我们内心保持一致的压力,会逼迫我们顺从。

商人前期做小生意几乎都不贪图利润,而是要建立承诺,有了承诺之后,生意自然而然就来了,做成大生意也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应用“承诺一致”原理时,鼓励我们把东西写下来,写下来就会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公开承诺往往具有持久效力,每当一个人当众选择了一种立场,他便会产生维持它的动机,因为这样才显得前后一致。

2018年开始我要求自己完成拆书50本,跑步100天。因为是公开的承诺,所以就算再忙,也会努力坚持,到目前完成拆书31本,跑步73天。很多人问我坚持的动力在哪里?我也终于找到了源头——承诺和一致原理。

社会认同原理——我们就是真理

社会认同原理心理基础是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这一原理尤其适用于我们对正确行为的判断,特定情形下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我们的看法往往取决于其他人是怎么做的。

比如:电视台在播放情景喜剧往往会在应该是观众笑的地方插入笑声录音,这是我们俗称的“罐头”笑声。使用“罐头”笑声会让观众在看滑稽节目时笑得更久,更频繁,认为节目更有趣。

再比如:每晚开始营业前,酒吧调酒师常常会在自己的小费罐子里,放几张之前客户给的票子,给客户留下一个印象,把钱折起来当小费,是酒吧司空见惯的礼貌行为。

联系实际去想想我们在淘宝购物,相对让我们放心的是销量大,好评多的东西。

社会认同原理是讲95%的人都爱模仿别人,只有5%的人才能首先发起行动,所以要想把人说服,我们提供任何证据,效果都比不上别人的行动。

喜好——友好的窃贼

喜好原理的基础是人们愿意答应自己认识和喜欢的人提出的要求。在决定是否购买该产品,是社会纽带的影响,要比消费者对产品本身的好恶强两倍。这也是为什么近两年微商能刷爆朋友圈的原因所在。

“我喜欢你”的理由不外乎四方面:

一是外貌。我们会自动给长得好看的人添加一些正面的特点,比如:有才华、善良、诚实、聪明等,而且我们在做出这些判断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外表的魅力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二是相似性。我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处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我们总有这样的倾向。我们会下意识的跟自己相似的人,做出正面反应。

三是恭维。人性中有一个重要的事实,我们特别喜欢听别人的恭维奉承。一般来说我们总会相信别人的赞美之词,喜欢上那些擅长说好话的人。

四是接触与合作。我们都会喜欢自己熟悉的东西,由于熟悉会影响人的喜好,因此它对我们各类决定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喜好原理可以让我们想明白为什么近两年微商能刷爆朋友圈,为什么“粉丝经济”和“流量为王”概念会被炒作的这么火。

权威——教化下的敬重

权威心理基础是对权威的服从。研究表明,在权威的命令下,成年人几乎愿意干任何事情。因为打从出生之日起,社会就教导我们,顺从权威是正确的,违抗权威是不对的。

很多情况下,只要有正统的权威说了话,其他本来应该考虑的事情就变得不相关了。

我们辨认权威一般是从头衔、衣着、和外部标志三方面来看。头衔是最难,也是最容易得到的权威象征。头衔比当事人的本质更能影响他的行为。衣着虽说相较于头衔,这种权威的外套更实在,可是要伪造起来也很容易。外部标志人们大多会以汽车作为地位的象征。

所以,骗子大多喜欢给自己冠上各种头衔,衣冠楚楚的从高档汽车里钻出来,自我介绍说是某某医生、法官或专员,这是他们最常用的把戏了。

稀缺——数量少的说了算

稀缺的心理基础是维护既得利益和对稀有资源的竞争。机会越少,价值越高,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要比获得某种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去行动?

这也是为什么商家在宣传时爱用“售罄”这一词。每当有东西获取起来比从前难,我们就越发想要得到它。

商家打出的“限时限量”“最后一天优惠”“前一百名有折扣”“仅剩3个名额”……往往就是应用稀缺这一原理。


影响力_第6张图片

本书还针对六个原则提出不同的应对策略,但就我看来,仅用“断舍离”的方式,就可以将销售套路一一化解。即在购买前想清楚“我在当下与物品的关系”就可以不被这六种原则“触发”无意识顺从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