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使用基于最大似然估计的模型,模型中存在隐变量,就要用EM算法做参数估计。个人认为,理解EM算法背后的idea,远比看懂它的数学推导重要。idea会让你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从而明白算法的合理性,数学推导只是将这种合理性用更加严谨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已。打个比方,一个梨很甜,用数学的语言可以表述为糖分含量90%,但只有亲自咬一口,你才能真正感觉到这个梨有多甜,也才能真正理解数学上的90%的糖分究竟是怎么样的。如果EM是个梨,本文的目的就是带领大家咬一口。
假设现在有两枚硬币1和2,,随机抛掷后正面朝上概率分别为P1,P2。为了估计这两个概率,做实验,每次取一枚硬币,连掷5下,记录下结果,如下:
硬币 | 结果 | 统计 |
---|---|---|
1 | 正正反正反 | 3正-2反 |
2 | 反反正正反 | 2正-3反 |
1 | 正反反反反 | 1正-4反 |
2 | 正反反正正 | 3正-2反 |
1 | 反正正反反 | 2正-3反 |
可以很容易地估计出P1和P2,如下:
P1 = (3+1+2)/ 15 = 0.4
P2= (2+3)/10 = 0.5
到这里,一切似乎很美好,下面我们加大难度。
还是上面的问题,现在我们抹去每轮投掷时使用的硬币标记,如下:
硬币 | 结果 | 统计 |
---|---|---|
Unknown | 正正反正反 | 3正-2反 |
Unknown | 反反正正反 | 2正-3反 |
Unknown | 正反反反反 | 1正-4反 |
Unknown | 正反反正正 | 3正-2反 |
Unknown | 反正正反反 | 2正-3反 |
好了,现在我们的目标没变,还是估计P1和P2,要怎么做呢?
显然,此时我们多了一个隐变量z,可以把它认为是一个5维的向量(z1,z2,z3,z4,z5),代表每次投掷时所使用的硬币,比如z1,就代表第一轮投掷时使用的硬币是1还是2。但是,这个变量z不知道,就无法去估计P1和P2,所以,我们必须先估计出z,然后才能进一步估计P1和P2。
但要估计z,我们又得知道P1和P2,这样我们才能用最大似然概率法则去估计z,这不是鸡生蛋和蛋生鸡的问题吗,如何破?
答案就是先随机初始化一个P1和P2,用它来估计z,然后基于z,还是按照最大似然概率法则去估计新的P1和P2,如果新的P1和P2和我们初始化的P1和P2一样,请问这说明了什么?(此处思考1分钟)
这说明我们初始化的P1和P2是一个相当靠谱的估计!
就是说,我们初始化的P1和P2,按照最大似然概率就可以估计出z,然后基于z,按照最大似然概率可以反过来估计出P1和P2,当与我们初始化的P1和P2一样时,说明是P1和P2很有可能就是真实的值。这里面包含了两个交互的最大似然估计。
如果新估计出来的P1和P2和我们初始化的值差别很大,怎么办呢?就是继续用新的P1和P2迭代,直至收敛。
这就是下面的EM初级版。
我们不妨这样,先随便给P1和P2赋一个值,比如:
P1 = 0.2
P2 = 0.7
然后,我们看看第一轮抛掷最可能是哪个硬币。
如果是硬币1,得出3正2反的概率为 0.2*0.2*0.2*0.8*0.8 = 0.00512
如果是硬币2,得出3正2反的概率为0.7*0.7*0.7*0.3*0.3=0.03087
然后依次求出其他4轮中的相应概率。做成表格如下:
轮数 | 若是硬币1 | 若是硬币2 |
---|---|---|
1 | 0.00512 | 0.03087 |
2 | 0.02048 | 0.01323 |
3 | 0.08192 | 0.00567 |
4 | 0.00512 | 0.03087 |
5 | 0.02048 | 0.01323 |
按照最大似然法则:
第1轮中最有可能的是硬币2
第2轮中最有可能的是硬币1
第3轮中最有可能的是硬币1
第4轮中最有可能的是硬币2
第5轮中最有可能的是硬币1
我们就把上面的值作为z的估计值。然后按照最大似然概率法则来估计新的P1和P2。
P1 = (2+1+2)/15 = 0.33
P2=(3+3)/10 = 0.6
设想我们是全知的神,知道每轮抛掷时的硬币就是如本文第001部分标示的那样,那么,P1和P2的最大似然估计就是0.4和0.5(下文中将这两个值称为P1和P2的真实值)。那么对比下我们初始化的P1和P2和新估计出的P1和P2:
初始化的P1 | 估计出的P1 | 真实的P1 | 初始化的P2 | 估计出的P2 | 真实的P2 |
---|---|---|---|---|---|
0.2 | 0.33 | 0.4 | 0.7 | 0.6 | 0.5 |
看到没?我们估计的P1和P2相比于它们的初始值,更接近它们的真实值了!
可以期待,我们继续按照上面的思路,用估计出的P1和P2再来估计z,再用z来估计新的P1和P2,反复迭代下去,就可以最终得到P1 = 0.4,P2=0.5,此时无论怎样迭代,P1和P2的值都会保持0.4和0.5不变,于是乎,我们就找到了P1和P2的最大似然估计。
这里有两个问题:
1、新估计出的P1和P2一定会更接近真实的P1和P2?
答案是:没错,一定会更接近真实的P1和P2,数学可以证明,但这超出了本文的主题,请参阅其他书籍或文章。
2、迭代一定会收敛到真实的P1和P2吗?
答案是:不一定,取决于P1和P2的初始化值,上面我们之所以能收敛到P1和P2,是因为我们幸运地找到了好的初始化值。
下面,我们思考下,上面的方法还有没有改进的余地?
我们是用最大似然概率法则估计出的z值,然后再用z值按照最大似然概率法则估计新的P1和P2。也就是说,我们使用了一个最可能的z值,而不是所有可能的z值。
如果考虑所有可能的z值,对每一个z值都估计出一个新的P1和P2,将每一个z值概率大小作为权重,将所有新的P1和P2分别加权相加,这样的P1和P2应该会更好一些。
所有的z值有多少个呢?显然,有2^5=32种,需要我们进行32次估值??
不需要,我们可以用期望来简化运算。
轮数 | 若是硬币1 | 若是硬币2 |
---|---|---|
1 | 0.00512 | 0.03087 |
2 | 0.02048 | 0.01323 |
3 | 0.08192 | 0.00567 |
4 | 0.00512 | 0.03087 |
5 | 0.02048 | 0.01323 |
利用上面这个表,我们可以算出每轮抛掷中使用硬币1或者使用硬币2的概率。比如第1轮,使用硬币1的概率是:
0.00512/(0.00512+0.03087)=0.14
使用硬币2的概率是1-0.14=0.86
依次可以算出其他4轮的概率,如下:
轮数 | z_i=硬币1 | z_i=硬币2 |
---|---|---|
1 | 0.14 | 0.86 |
2 | 0.61 | 0.39 |
3 | 0.94 | 0.06 |
4 | 0.14 | 0.86 |
5 | 0.61 | 0.39 |
上表中的右两列表示期望值。看第一行,0.86表示,从期望的角度看,这轮抛掷使用硬币2的概率是0.86。相比于前面的方法,我们按照最大似然概率,直接将第1轮估计为用的硬币2,此时的我们更加谨慎,我们只说,有0.14的概率是硬币1,有0.86的概率是硬币2,不再是非此即彼。这样我们在估计P1或者P2时,就可以用上全部的数据,而不是部分的数据,显然这样会更好一些。
这一步,我们实际上是估计出了z的概率分布,这步被称作E步。
结合下表:
硬币 | 结果 | 统计 |
---|---|---|
Unknown | 正正反正反 | 3正-2反 |
Unknown | 反反正正反 | 2正-3反 |
Unknown | 正反反反反 | 1正-4反 |
Unknown | 正反反正正 | 3正-2反 |
Unknown | 反正正反反 | 2正-3反 |
我们按照期望最大似然概率的法则来估计新的P1和P2:
以P1估计为例,第1轮的3正2反相当于
0.14*3=0.42正
0.14*2=0.28反
依次算出其他四轮,列表如下:
轮数 | 正面 | 反面 |
---|---|---|
1 | 0.42 | 0.28 |
2 | 1.22 | 1.83 |
3 | 0.94 | 3.76 |
4 | 0.42 | 0.28 |
5 | 1.22 | 1.83 |
总计 | 4.22 | 7.98 |
P1=4.22/(4.22+7.98)=0.35
可以看到,改变了z值的估计方法后,新估计出的P1要更加接近0.4。原因就是我们使用了所有抛掷的数据,而不是之前只使用了部分的数据。
这步中,我们根据E步中求出的z的概率分布,依据最大似然概率法则去估计P1和P2,被称作M步。
以上,我们用一个实际的小例子,来实际演示了EM算法背后的idea,共性存于个性之中,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对EM算法究竟在干什么有一个深刻感性的认识,掌握EM算法的思想精髓。
一些其他的优质文章: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7976634
https://zhuanlan.zhihu.com/p/40991784
https://blog.csdn.net/u010834867/article/details/90762296
转载:https://www.jianshu.com/p/1121509ac1dc
来源: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