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精神

有一次和好友@洁fox聊起来,说到文化的差异,于是有了这篇文章。

我们都是属于国家汉办-美国大学理事会项目的志愿者教师,派出单位是汉办,合同是和美国学校签,受雇于美国学校。汉办在每个国家都派出了管理教师,大理会项目也有几个人支持我们的工作。所以作为我个人,要和自己的学校报告教学情况,还要和大理会、汉办,一共是三方汇报工作。

汉办派出的一个管理教师也是曾经的美国志愿者,他人很好,做事情也很认真,但是给我们的感觉是比较有距离感,总觉得他是领导,如果你不主动找他,他几乎从不主动找你。当然,你工作做得怎么样,他心里都是有数的。这点我一直觉得很奇怪,好像特别神通广大。如果你找他的话,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给我发邮件。给他发了邮件之后,基本上也是有求必应,尽量帮你解决,即使不能直接帮你解决,也会帮你找解决的渠道,给一些建议。

大理会的项目负责人是一个华人,和我们打交道最多。她是之前来美国留学、最后留下来的。大理会定期跟我们开网络会议,给我们安排指导老师。每个指导老师带领的小组也有定期的网络会议,指导老师组织大家分享自己的教学等等。除此之外,大理会每个月都制作一期Newsletter,和我们分享项目的动态,优秀志愿者教师的分享,甚至每个月是哪些志愿者的生日都在这上面。

大理会给我们的感觉就像是朋友,我也常常和大理会汇报工作,学生的作品、自己的反思感想都会定期发邮件和负责人分享,她每次邮件都回得很及时,不断鼓励我,表扬我的进步。所以,大部分人都更愿意和大理会交流、分享。

大理会每年都会布置作业,要求志愿者回国前提交给下一任志愿者的一封信,提交教案、教学案例分析等等,这些东西最后做成了资源库,供下一届志愿者使用。从某个角度来说,大理会做的很多事情在我们看来就是一种服务者的姿态,为了更好地为后面的志愿者、为项目的发展服务。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受益于前人的分享,也就会尽量去整合资源,帮助后来的志愿者。

汉办每年派出几千名志愿者到全球各地,大部分的国家只有管理教师在当地帮忙。大理会项目是一个例外。这个项目真的是做得非常好,我曾经说,如果我们每个志愿者老师,都能做到和大理会这样行为处事,事情肯定能做得漂亮。

美国的高中也是这样。拿我们学校来说,每次和领导聊完,领导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What can I help? 或者:Is there anything I could help? 尽管如此,我还是能自己解决的就自己解决。真正需要帮助时,也毫不犹豫去找该找的人。在美国学校,有什么事都可以去找校长,校长绝对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那种人。去年的校长,远远看见我,就开始叫Echo,然后模仿回音。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中国校长身上,想都不敢想。我生日那天,他远远看到我就给我唱起了生日歌,真的非常感动。

这对我的影响是,我也渐渐开始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为学生提供服务的老师,和学生交谈之后,也常常问她们还有什么是我能为她们做的。事实上,学生都会说:老师,我尽自己的努力先试试,实在不行了,我再找你单独辅导。

这所学校给我的感觉就是一个运作良好的服务系统。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健康、学业、个人成长、未来等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服务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