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 乡 小 记

                  离乡小记

                    文/汪云海

        淅淅沥沥的雨下了一天一夜,看看灰濛濛的天空,一点儿也没有想停的意思,我的心情也跟这令人讨厌的鬼天气一样变得愈加沉重起来,因为明天我就要逃离这里,今生今世可能从此故乡变他乡了。

离 乡 小 记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这次“”离乡”不为别的,就是我所居住的小镇因为门前下水道维修施工,可能是施工队中途换人的缘故,眼见得八九个月过去了,旧的下水道本来还能正常使用,并没有影响排水,但为了提升城镇形象,不破不立,如今已被挖机修理得面目全非,新的下水道迟迟不见动工,我家门前开始臭气熏天,粪便满地,污水横流。现在已到五月下旬,随着气温升高,苍蝇已大量滋生繁洐,天天都要捏着鼻子生活,穿着橡胶靴子出入,简直闹心死了!再不出去暂避一时,真的就要憋死在那儿了!这不,一场雨下来,臭味非但没有被冲走,反而形成了雨水污水竟相涌流的汪洋大海,这种时候的最明智选择就是逃离这是非之地!

离 乡 小 记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话虽是这样说,但真要离开还多少有点儿舍不得,因为这个家我毕竟居住了20多年,而且这里也是小镇的黄金地段,虽然不比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但派出所、城建所、好又多超市以及正帮鞋业、苏威服饰、曹记卤兔等众多的民营企业和几十家商业旺铺都在这条街上,其繁华程度也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几个月的时光过去了,昔日的“王府井”变成了今天的“龙须沟”,怎不叫人黯然神伤!其实写到这里,我心里已是说不出的酸楚,因为父亲小时候就是从河南老家逃难过来的,那时是黄河决口,导致数以百万计的家庭流离失所。为了活命父亲六岁那年就跟着我爷爷逃到了我的娘家——汪圩庄,父亲从此扎下根来,并开枝散叶生儿育女。做梦也想不到,小康社会的今天我却要重复着上辈人昨天的故事,延续着父亲当年的苦旅,踏上漫漫的“离乡”之路么!

离 乡 小 记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背井离乡”本来就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离乡”的路更是一点儿都不轻松。原以为女儿在城里的宋园小区有一套租赁的住房,平时只有女儿和她婆婆带着我的外孙女住在那儿,就在前不久女儿还一再央求我退休了来城里和她一起住呢!没想到现在真的“落难”了,娘住女儿家当然也该是天经地义,顺理成章的事情!当我和丈夫提着行李乔迁进来的时候,才知道一切都不是那么简单。凭空一下子住进来两个吃闲饭的大活人,不光要买柴米油盐不说,厨房里锅碗瓢盆连筷子也纷纷告急,晚上洗澡时刚刚轮到我们,淋浴器就突然断水了,早上如厕和洗漱时间光排队就用了半小时,弄得我差点儿出尽了洋相。

离 乡 小 记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吃罢早饭想去趟义乌商贸城办点儿私事儿,没想到是汴河路、淮海路、胜利路等等,几乎所有的道路全部封路施工,四车道变成了两车道,车辆通行受阻,公交车或改线行驶,或蜗牛一样艰难地爬行。没办法只得步行前往,等到义乌商贸城的时候,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大厅的窗口已经打烊了,工作人员说等他们吃好饭休息一会儿才上班,唉,等你们吃好饭,我就该饿脱气了!

离 乡 小 记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城里的生活虽然是住在女儿家里,但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漂泊感,总感觉无论吃的用的都不是自己的。超市虽然很大,却总觉得什么都比家里贵的多;公园虽然很美,各种说不上名字的小花争奇斗艳,但你若不顾正在生长的小草,跨过护栏拍张玉照,定会受到管理人员“小喇叭”的喝斥;供人小憩的各种长椅一尘不染,但你若在上面吃过东西,不把剩下的果皮纸屑丢进附近的垃圾筒,戴袖章的保洁员就会弯下腰来帮你打扫干净,弄得你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离 乡 小 记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好不容易熬过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终于等来了村长的电话,村长告诉我:“你反映的下水道施工期间,由于停工时间过长,给附近居民带来不便的问题,镇领导非常重视,镇长亲自约谈了施工队的老板,昨天上午就复工了,最迟再过3天,你家的下水道就能正常使用了!镇长让我务必转告你,谢谢你对政府工作的支持”!

离 乡 小 记_第7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挂掉村长的电话,我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原以为这次“离乡”不要半年也得仨月呢,没想到十天时间,下水道问题居然搞定了!原以为一个退休干部的话人微言轻没有人会当回事呢,结果却催生了政府效能的大提升!想想这些年的发展变化,我们总是有那么多的不如意,却很少体谅党和政府多么的不容易,以及基层干部的那些艰辛。很多事情在经历了各种不如意之后,最后变得如意了,演绎成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正是这种周而复始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些年乡村这些干部们承载了过多的压力,很多时候成了一些群众发泄情绪,渲泄不满的“出气筒”,排解各种误读与非议的“恶水缸”,整风肃纪的“荡刀布”。他们的付出,他们的奉献,他们的逆来顺受与默默无闻,却很多被繁杂的事务和太多太多的纸上谈兵以及坐而论道所湮没!

离 乡 小 记_第8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其实“离乡”的经历也是历史发展的最好见证,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在财富呈几何形增长的蝶变中,无论乡村也好,城市也罢,我们往往过多的关注发展的结果,却忽略了发展的过程。就如同一个呱呱坠地的崭新生命的诞生一样,总要经受撕心裂肺的阵痛,因为彩虹总在风雨后,阵痛过后是无尽的喜悦、甜蜜和幸福……

离 乡 小 记_第9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离 乡 小 记_第10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作者简介:汪德兰,笔名:汪云海,宿州市埇桥区人。安徽省民俗学会会员,宿州市民俗研究中心研究员。  2017年8月以来,已在《拂晓报》《宿州广播电视报》《埇桥时报》《作家前线》《中国当代书画家网》等报刊媒体发表文章二十多篇。 

   

你可能感兴趣的:(离 乡 小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