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睛在獎品上2

  一.憶起自己的目標 (下)

簡言之,《奇蹟課程》思想體系的重點所在,就是「否定小我對真理的否定」以及 「 只為上主及其天國而儆醒」的抉擇心靈(T-6.V.(三)),唯有如此修練,方能看穿世界對我們的洗腦花招,不再將破銅爛鐵視若珍寶,進而堅定非救恩不要的決心。此即〈正文〉第二十一章說的「不是否」(T-21.VII.12:4)的道理,只要我們把幻相的陰影帶到真理的光明前,便會允許我們的真實自性慢慢浮現。正如這段課文所言:

你在人間的功課並不是尋求愛,而是找出你為了抵制愛而在心內打造出來的所有障礙。凡是真實之物都不用你去找,只有虛幻不實之物才有待尋覓。(T16-.IV.6: 1-2)


當我們選擇寛恕來達成耶穌的救贖,並且與人分享這一共同目的,我們自會親身感受到榮耀上主與聖子的殊勝經驗。耶穌願我們謹記,唯有百害不侵這一念(the thought of invulnerability)才足以化解小我的諸多謊言和故事:

你從早到晚應該特別把下面這個念頭牢記於心。它是一種純然喜悅之念、平安之、無窮無盡的解脫之......你以為你已經替自己建造了一座安全堡壘......其實不然......你的種種防衛措施一無所用,其實,你的處境也沒有任何危險......一旦認清了這一事實,那些防衛伎倆就自行引退了。(M-16.6:1-3,5,11,13,斜體是我加的 )


這兒的關鍵詞是「念頭」,它只涉及心靈領域,和身體裡的大腦毫不相關。正如聖本篤針對修士生活所給予的教導,裡頭談的盡是一種心態,與形式毫無關係;同樣的,耶穌在《課程》裡也不曾提到行為層次的內容。事實上,西元十六世紀聖人對真理所抱持的觀點(也就是「把你的精力奉獻於永恆大業吧」(T-19.I.16:1),後來慢慢發展成本篤會思想(譯註2)或其他宗教式規條的種種形式,這些形式上的修正仍繼續隨著時代發展而進化中。然而,對這些修正的再修正,也勢在必行,說白了,我指的是形式和內涵,身體與心靈之間的長期混淆(原註2)。一如下面這段課文,談的是特殊關係,但耶穌暗指天主教的聖事(彌撒聖餐)。他說:

每當特殊關係引誘你加入這一祭儀去尋找愛,你應記住,愛屬於「內涵」,而非「形式」。特殊關係不過是一種祭禮而已,它企圖犧性「內涵」而提昇「形式」,以取代上主的位置。「形式」本身沒有意義,而且永遠也不會有意義。你必須認清特殊關係的陰謀才行;這種荒謬的祭典儀式,企圖藉由上主的死亡來盜取其力量,壯大謀害祂的兇手之陣容,藉此証明「形式」戰勝了「內涵」,愛也失去了意義。(T-16.V.12:1-4)


由此可見,若要獲得救恩這份獎賞,我們必須學會把眼光放在心靈層次,也就是在妄念與正念之間、在小我罪咎懼思想體系與耶穌的寬恕、療癒和平安的修正思想體系之間,好好作一抉擇。這正是何以前文如此強調,我們應該把「念頭」當成自己一整天生活裡的主要焦點。我們的保障、救恩以及整個生命,全繫於這一念裡。既知如此,還有什麼東西比這一念更重要的呢?在亳無意義的幻相世界裡,還有什麼比憶起這一念更有價值?因此 〈練習手冊〉勸我們放下「傷人的玩具」(W-pII.四.5:2), 那是特殊性所能提供的道具中,最令小我不滿意的。第133課如此提醒:

你對人生的要求不只不高,反而低得可憐。當你讓自己的心靈陷於身體的掛慮、購買的物品,以及世人所重視的名位時,你其實是在自尋煩惱,而非追尋幸福。本課程無意奪走你所擁有的那一點寶貝。它也不想用烏托邦的理念來取代這世界所給你的滿足感。然而世界是不可能滿足任何人的。(W-133.2)


以下這兩段對上主的祈禱,更是直指人心的提醒。出自〈練習手冊〉第257課「願我記得自己的人生目標」,和258課「願我記得,我的目標只有上主」:

天父,寬恕是祢為我們的救恩所選擇的途徑。今天,願我們不再忘記,祢的旨意才是我們的真心所願。只要我們願意擁有祢所賜的平安,我們的人生目標必與祢的目標一致。(W-257.2)

我們的目標就是邁上通往袮的道路。除此之外,別無其他的目標。除了憶起袮以外,我們還能要什麼?除了自己的本來面目以外,我們還想找到什麼?(W-258.2)


每一位老師都知道,學習的動機決定了學習的效果。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是所有教師面臨的挑戰,耶穌也不例外。他要教我們的是放下小我,這更是非同小可,因為小我已經彷彿變成我們自己一樣了。換言之,我們需要化解的,正是我們心目中所認定的自己,難怪我們如此恐懼,正如這段課文所言:

世界最怕聽到的就是你這一自白:

我不知道我是什麼,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或身在何處,更不知道該如何看待世界,或看待自己。(T-31.V.17:6-7)


所以,耶穌必須先教我們相信,我們並非自己所認定的那個人或那個自我,我們乃是具有抉擇能力的心靈(抉擇者),而且這一心靈所作的選擇就是決定我們痛苦或平安的樞紐。


耶穌在《課程》裡再三提醒我們,只要學習他的寛恕功課和放下判斷(T-3.VI.3:1; W-107),喜悅必然隨之而至。他也承諾,願意追隨他的人便會獲到平安和幸福之獎品。然而,特殊關係裡往往潛伏了各式各樣的詭計,甚至導向某種「拯救」,我們也經常會受到引誘,讓小我的慾望與各種魅惑替代品淹沒了上主的天音(T-24.II.4-5),因此,我們的確需要一位老師來為自己指點迷津。


願我們謹記,當這位聖師利用某種落地的形式來施教時,祂那個形式僅是一種工具而已,最終仍是要將我們帶回祂所代表的心靈內涵,也就是那一天音,《課程》稱之為聖靈。這是由於我們非常畏懼抽象之物,故需要利用「間接」且具體之物(T-14.I),把我們引導至非具體也毫無特殊性的真愛(這可說是我們身在異鄉時的故鄉)。基於同樣道理,我們有時需要一位外部的老師來代表內在老師,而內在老師其實又是聖師的象徵。祂佇立在旅程終點,代表著我們已淨化了所有世俗想法、需求和願望的正念之心而發聲。《奇蹟課程》以「耶穌」這一具體的人名,代表我們內在的老師(原註3)。如今,我們終於轉向他了,這一步所象徵的內涵便是,抉擇心靈從小我虛幻的獎品轉向了救恩這一真正的獎品,由罪與咎的瘋狂中解脫了。正如耶穌在〈教師指南〉中說的:

……轉向那已放下了所有限制而且超越了學習極限的「一位」。他會攜你同行.......你會在他內找到上主的答覆的。現在就與他一起去教吧!他會與你同在,因為他一直都在你身邊(M-23.6:8-9; 7:7-8)。


譯註2:意思是個體主義

原註2:回顧在寺院待過的那段短暫時光,我想起,那些僧侶們有時候會一邊遵守禁語的規定,一邊又善用各種肢體語言來開玩笑而無須開口。其實,這種表面功夫根本無法體現聖本篤聖規的精神。聖規裡有段話說:「我們譴責粗俗的笑話......或言語引起的笑聲......。」僧侶們讓身體層次的禁語來凌駕於「心靈懷有與上主共有的想法(W-pI.複習四)」之上了,不僅代表了形式已戰勝內涵,亦可說是一種特殊關係的標誌。

原註3:不消說,象徵終歸只是象徵。因此,若不以聖靈或耶穌作為象徵,改用心靈中任何非小我的、不帶評判的臨在來作為象徵,一樣有效。我僅簡單引用一段《課程》的話:

上天賜你的神聖助手,外形有所不同,但在祭壇上,他們其實都是同一個。……他們的名字會因時因地而有所不同;時間本身既非真實之境,故需要藉助於有形的象徵。他們的名字雖然眾多,我們在此只談本課程所涉及的名字。(C-5.1:3,5-6;斜體是我加的 )

小兵 譯



【小兵有感而發】

肯恩的長文濃度都很高。

以前看肯恩的中文書,我喜歡一口氣讀完,享受那種過癮的感覺。

翻譯過程,第一遍先把道理大致說通(有時會讀歪,而且並不少見),必然是邊翻譯邊反省邊寬恕。有時初稿很快出來,但之後的修潤,就需以極大的耐心與極慢的速度,細細檢視和體會肯恩說的大道理究竟有沒有用?很多話翻來覆去講了N遍,到底用意何在?

既是翻譯,也是練習寬恕。


歡迎各位弟兄分享您的體會與心得!

你可能感兴趣的:(定睛在獎品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