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课 孟子·梁惠王上

第十课 孟子·梁惠王上


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后人称为"亚圣"。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

“乞丐何曾有二妻?
邻家焉有许多鸡?
当时尚有周天子,
何事纷纷说魏齐?”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名篇精读

梁惠王上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叟(sǒu),不远千里而来
B.万乘(shèng)之国
C.千乘之国弑(shì)其君者
D.未有仁而遗(wèi)其亲者也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何必曰利 必:必然。
B.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有以:有什么办法。
C.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弑:杀害
D.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遗:丢弃

3、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不远千里而来/曲肱而枕之
B、何以利吾身/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C、不为不多矣/乐亦在其中矣
D、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吾其还也

4、下列语句不能表明孟子“义利观”的是( )

A.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B.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C.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D.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5、下列对原文有关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孟子拜见梁惠王时,梁惠王直言所谈之利,并不完全是一己私利,这从“利吾国”中可以看出。
B.孟子回答的“大王何必说‘利’?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及时抓住梁惠王的话题,说之以“仁义”之利。
C.正是因为梁惠王怀有谋利之心,孟子才说以“仁义”之大利,用来消除惠王所贪图的眼前之小利。
D.孟子认为,讲“仁义”的人不会抛弃父母,不会不顾念自己的君王,因此,“仁义”足以立国。

6、把文中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2)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3)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jí),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yōu)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hé)。王在灵沼,於(wū)牣(rèn)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汤誓》曰:‘时日害(hé)丧?予及女偕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
A.梁惠王站在池塘边上,一面顾盼着鸿雁麋鹿等飞禽走兽,一面问孟子,贤人是不是也以拥有珍禽异兽为乐。
B.孟子回答梁惠王说,正因为是贤人才能够以拥有珍禽异兽为乐,不贤的人就拥有这些东西,也不能够快乐。
C、周文王虽然用了老百姓的劳力来修建高台深池,可是老百姓非常高兴,因为周文王能与民同乐,所以能真正快乐。
D.如果国君不能与民同乐,老百姓恨不得与你同归于尽,但如果拥有高台深池、珍禽异兽,也是一辈子能享受到快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入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

A.五亩之宅
B.王道之始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鸡豚狗彘之畜

2、与“申之以孝悌之义”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B.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D.非我也,兵也

3、下面对文意的表述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如果想让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就必须做到粮食与鱼鳖吃不完,材木不能用得尽。
B.孟子认为,让百姓按时栽种农桑,畜养牲畜,不随意耽误百姓农时,百姓就能免于饥寒,国君就能够称王天下。
C.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
D.本段文字从实行王道谈起,层层深入,有力地阐明了使民归附的原因、道理和措施。

4、翻译句子。

(1)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1.翻译画线的两个句子。

(1)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夺:耽误
B.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地方:土地方圆
C.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孝悌:孝顺父母
D.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岁:年成

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 ②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①夫谁与王敌? ②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①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②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D.①王如施仁政于民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

4.下列句子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5.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由小及大,从举例入手,运用了对比手法和排比句式,逻辑谨严,层层深入,议论风发,气势磅礴。
B.本文是孟子和梁惠王的对话,孟子认为,以得民心之仁道,征伐失民心之无道,则无敌于天下。
C.孟子首先批评了梁王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然后讲到行仁政能使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D.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因丧师失子,兵挫地削而施暴政,用棍棒和刀子杀人,不顾人民死活的做法。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1. 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面对梁惠王的疑惑,孟子直截了当的提出了他的仁政主张。其实还是不外乎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问题。
B.在物质生产方面,包括三项内容:刑罚、薄赋税、深耕易耨。省刑罚属于法治,薄赋税属于财政,深耕易耨属于农业生产。
C.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主要还是教育问题,不过,在儒家政治的教育中,文化知识是第一位的,做人是第二位的,孟子依然强调的是“孝、悌、忠、信”。
D.孟子认为,国无论大小都可以发展壮大,小国可以打败大国,弱国可以战胜强国。因为,施行仁政的人是无敌于天下的。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孟子》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里记录的是孟子见了梁襄王后的感受和他的自述的谈话内容。
B.“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两句著名的话描绘一个国君不成器的样子,真是形象生动而入木三分。
C.孟子给梁襄王谈的其实是两个层次的内容。第一层,天下统一才能够安定。第二层,谁能统一天下?孟子说得非常简单:不喜欢杀人的人能够统一天下。
D.孟子在这里用了两个举例论证,表面上分别写的是百姓“久旱逢甘霖”的喜悦和百姓归顺犹如水往低处流的不可阻挡。 实际上更指实行仁义之后的天下统一。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下列各项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虽不敏,请尝试之——不敏:不聪慧,不通达
B.俯足以畜妻子——妻子:妻子和儿女
C.申之以孝悌之义——孝悌:孝敬父母,敬爱兄长
D.是故明君制民之产——是故:就是这个缘故

2.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②臣请为王言乐
③仰足以事父母 ④申之以孝悌之义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3.下列句子从分句间的关系看,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③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

④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⑤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子道路矣

A.①③/②④/⑤⑥
B.①③⑥/②/④/⑤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⑤/②⑥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集中体现了孟子“仁政”的主张,这是孟子政治思想及其社会理想的核心。
B.孟子在谈话中首先从“养”“教”两个方面概述了“仁政”的基本内容,这二者的关系是在施“教”的基础上有“养”。
C.为了说服齐宣王,孟子在谈话中提出了从田宅桑畜直到礼义庠序的王道仁政模式图。
D.孟子在说理中充分运用了对比,展现了他善于论辩,言辞富有气势的特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十课 孟子·梁惠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