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安石留白随笔》20190903)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安石留白随笔》20190903)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相传“三皇五帝”时代,出现了最原始的“档案”。先夏时期中国有四部非常著名的著作,它们分别被称为《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三皇,即伏羲氏、神农氏、黄帝,记载三皇的著作叫三坟;五帝,即少昊氏、颛顼(发音专需)氏、帝喾、尧、舜,记载五帝事迹的书,叫作五典。

《左传·昭公十二年》记有楚灵王称赞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也就是说,在公元前530年,楚国的左史倚相就以能够读懂上古名著而闻名于朝,遗憾的是《左传》没有说明这些上古名著的内容和形式。

“三皇”时期的“档案”称作“三坟”。章太炎先生在《检论·尚书故言》中说:“坟,丘十二,宜即夷吾所记泰山刻石十有二家也。”是说春秋时代齐国管仲将“三皇”时代泰山十二家石刻内容抄录下来,即称《三坟》

“五帝”时期的档案称作《五典》。汉·孔安国在《尚书·序》中称:“五帝之书,称之‘五典’,吾常言也。”孔安国认为《五典》即“五帝”时期形成的档案。

除了《三坟》、《五典》,《左传·昭公十二年》中称上古档案还有两部,称为《八索》、《九丘》。

关于《八索》,唐·孔颖达援引据传是孔安国作的《尚书·序》云:“八卦之说,谓之八索。索,求其义也。”意为上古档案的“八索”即为“八卦”之书。

至于《九丘》,孔颖达解释为:“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他认为“九丘”档案即中原九州之方志。

至于为何以“坟”、“典”、“索”、“丘”为典籍正名,说法不一,但通行的说法以《尚书·序》为准。《尚书·序》的回答是“坟”有大的意思,“典”有常的意思,“索”有求的意思,“丘”有聚的意思。据说是孔子撰写的《尚书序》则称:“伏牺(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至于夏、商、周之书,虽设教不伦,雅诰奥义,其归一揆,是故历代宝之,以为大训。八卦之说,谓之《八索》,求其义也。九州之志,谓之《九丘》;丘,聚也,言九州所有,土地所生,风气所宜,皆聚此书也。”

迄今为止,四部典籍皆已散佚.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安石留白随笔》20190903)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出处:《左传·昭公十二年》:"王(楚灵王)曰:“(左史倚相)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 ”

《后汉书·袁张韩周列传·周荣》:"永宁中,尚书陈忠上疏荐兴(周兴,周荣子)曰:“……臣窃见光禄郎周兴,孝友之行,著於闺门,清厉之志,闻於州里。蕴椟古今,博物多闻,《三坟》之篇,《五典》之策,无所不览。……"

《后汉书·张衡列传》:愍三坟之既穨,惜八索之不理。

《释名·释典艺》:三坟。坟,分也。论三才之分,天地人之治,其体有三也。五典。典,镇也。制法所以镇定上下,其等有五也。

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安石留白随笔》20190903)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备注:

1、黄帝:读音为huang(二声)di(四声)。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

2、颛顼:读音为zhuān xū。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姬姓,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

3、帝喾:读音为di(四声)kù(四声)。高辛氏,名俊(一作夋,夔),出生于高辛(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高辛镇),据说是黄帝的曾孙,中华上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

4、唐尧:读音为tang(二声)yao(二声)。姓伊祁,号放勋,古唐国人(今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中国上古时期方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

5、虞舜:读音为yu(二声)shùn(四声)。约公元前2128年— 约公元前2025年),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字都君,谥曰“舜”,是中国上古时代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首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安石留白随笔》2019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