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Vinicier
声明:本资料是针对北京师范大学徐克飞老师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课程PPT 的总结梳理,仅供内部学习使用,请勿传播或用作其他用途,谢谢!:)
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总论
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社会矛盾研究法
历史主体研究法
社会过程研究法
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社会科学研究中的世界视野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们对社会的认识。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种认识的方式和达到的水平是很不相同的。
词源:
古汉语:指的是“科举之学”。
英语:science来自于拉丁语,指有系统的知识,现在指自然科学。
现代中文:来自日文,“science”翻译为科学。
维基百科:科学是一个探寻知识的系统。而探寻知识的途径必需依靠科学方法。只有通过科学研究所获取的结果才能成为一个知识体系。科学可以分为纯科学与应用科学。应用科学把学术研究运用到人类具体的需求中。
科学的方法论
遵循自然界规律
根据自然界的规律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解释
在经验世界里是可以被检验的
其结论是暂时的,不必是最终结论
是可证伪的
科学主义
一种主张以自然科学技术为整个哲学的基础,并确信它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哲学观点。盛行于现代西方。它把自然科学奉为哲学的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和研究成果简单地推论到社会生活中来
社会科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社会科学研究对象
社会科学是以社会对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 从整体上研究人类社会起源、演变、范畴、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它关心的是一群人集合在一起的时候的活动规律,关心人类活动的功能和功效。社会科学的本质在于其整体性,在于其整体话的研究意向、研究维度和研究方法。
社会科学功能
社会科学建制
单独的学科
跨学科的研究
社会科学“科学”吗
三大学科
社会科学是相对于自然科学而言的,在当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人文科学(学科)随着人类文明发展而逐渐形成,它以广泛的人文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文学、史学、哲学、艺术等为主干学科,目的在于帮助人类理解和把握自身。
自然科学以自然现象为研究对象,以探寻自然规律为目标,以实证性研究方法为手段,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等诸多学科,在人类认识、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社会科学是在近代以来逐步形成的,它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力求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发展规律,对社会生活做出科学的说明与合理的评价。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在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当代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深度分化中高度综合,形成了非常复杂的学科体系,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对其加以划分。
社会科学的作用
人类文明的进步为社会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而社会科学的发展又为人类文明的进步提供了思想指导。社会科学研究通过对社会历史的回溯与反思,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与构建,力求提升社会的自我认识能力,使人类文明发展行进在正确的方向和轨道上。社会科学的发展标志着人们在认识社会和提升自我认识方面的进步。社会科学研究以其超前性和预见功能,引领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
方法论(Methodology)是研究过程中所秉持的哲学,是对研究理论基础的假设、共同特征,是研究人员所主张的明确规则与程序。
社会科学方法论可以看作是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的哲学,它把用于获取社会现象的科学认识的各种方法、程序和技术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探讨在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获得资料、解释社会现象及其关系、得出研究结论的方法、程序和技术的哲学基础和逻辑准则。
抽象的科学方法
例如矛盾分析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和概括从抽象上升到具体、逻辑与历史相统一、阶级分析法等等。
一般科学方法
在各门具体学科中使用的方法
具体科学方法
各门社会科学都有自己的研究方法
大家都需要遵守一定的逻辑规则,这属于逻辑学知识论或者是认识论的范畴。
社会科学方法论是人们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论,它是对各门具体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概括和总结,提升人们的方法论自觉,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选用方法,认识社会现象的本质和规律,提高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
社会科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研究对象的特点所决定的。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社会,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相似性和共通性决定了社会科学研究可以也应当学习借鉴自然科学的方法,而人文社会现象区别于自然现象的特殊性则要求社会科学创制和运用一些更加独特的方法,使得社会科学方法论具有具有主体性与客观性、事实性与价值性、科学性与规范性、传承性与变革性相统一等鲜明的学科特点。
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定位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客观性原则;
按照人类社会的本来面目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以理论体系不断的自我更新和研究方法不断的自我改进,去科学地揭示社会历史在其运动和发展过程中“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
主体性原则;
从人自身的求真、求善、求美等内在要求出发,全面认识和评价社会历史客体,并在观念中能动地创造和建构起社会历史发展的未来理想图景,在真理认识、价值评价和审美追求的统一中把握人在社会认识中的自觉能动性,为人们作为社会历史的主体而实践地创造世界历史提供精神动力和理论指导。
整体性原则;
正确认识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把对社会的研究纳入到自然—社会的大系统中加以考察,赋予社会认识活动以宏观的历史背景;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现实的、活动着的个人作为出发点,去把握社会的总体运动和结构;把各种分散、零碎的社会现象看作社会总体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各种社会要素的有序联系中揭示社会有机体的内在组织结构,在要素、结构与环境的功能联系中把握社会有机整体。
具体性原则;
对社会现象从内在性质、空间范围和时间特性等方面进行具体的考察研究,作出定性、定量和定时的分析与判断,从与他事物的各种联系中获得对于特定社会事件的具体了解和掌握。坚持在物质利益的分化和阶级利益的对立中揭示阶级社会的特殊矛盾结构和阶级斗争的根本原因,探寻不同阶级或阶层在经济上的不同地位,用以解释他们在社会政治权力和思想文化上的不同差异。
发展性原则
在社会的相对稳定中去揭示社会的运动与变化;在社会各个阶段之间的历史比较中揭示社会的进化与发展;在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交互作用中揭示社会发展的动因与规律,全方位勾画社会有机体的立体和动态结构,以对现实的把握为基点去回溯社会形成的历史和展望社会发展的未来。
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
自觉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是深化社会科学研究的需要,也是由马克思主义的性质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我们既要反对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又反对以僵化的教条主义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当代西方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产生于西方社会文化发展的大背景,受到当代科学技术发展和现象学等哲学思潮的影响。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有着悠久的历史,并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我们应当给予重视,积极地借鉴和吸收有益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
立足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类认识与自我认识能力的进步,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与社会实践的互动中展示出自己所特有的开放性,它勇于也善于直面当代人类文明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各种理论和方法,通过深度的研究和探索,判明是非、区分正误,不断地丰富和提升自身,积极地参与和引导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并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石,实践观点与方法是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观点和方法。社会科学要立足实践,从实践入手研究人与社会,揭示人与社会发展的规律,并在实践中检验其结论、成果的正确性。
马克思主义用实践解释社会历史,认为社会历史是人类自己创造的。实践不仅决定着人与社会的产生,而且决定着人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人的实践活动水平体现了社会历史的发展水平,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本质上就是人的实践的发展史。
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实践是主要的、决定的方面,是理论的基础;理论对于实践具有反作用,是实践的指导。
实践是理论产生的源泉
人们通过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以及科学文化实践,逐渐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实践是理论发展的动力
社会实践不断向人们提出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推动人们去探求规律、获取新知。人的实践是自觉能动的活动,是以对于客观事物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指导的。
实践是理论的目的
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它能够指导实践。
实践是检验理论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
判断认识或理论之是否具有真理性,不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就应当肯定和坚持;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就应当否定和抛弃。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总体性和具体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是主观主义的,都是主观和客观相分离、理论和实践相脱离,都给革命和建设事业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大学是象牙塔,很容易脱离现实,因为大家没有社会实践。这对理解人生和学术研究都有影响;
反面教材:法国的毛主义。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是通过研究社会矛盾及其运动,揭示人类社会的一般结构、普遍本质及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为解决社会矛盾提供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
词源:
“矛盾”:出自《韩非子 难一》
contradiction:出自拉丁语,意为反着说
含义:
指两个概念互相排斥或两个判断不能同 时是真也不能同时是假的关系
逻辑矛盾的典型:悖论
如“我在说谎”、全能悖论、理发师的悖论
辩证法的三大规律
唯物辩证法中“矛盾”的涵义: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指事物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赖而又互相排斥的关系。
主要区别
矛盾与社会科学研究
把辩证法的三大规律简化为对立统一
恩格斯讲了三个范畴,我就不相信那两个范畴(对立统一是最基本的规律,质量互变是质和量的对立统一,否定之否定根本没有)。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同对立统一规律平行的并列,这是三元论,不是一元论。最根本的是一个对立统一。没有什么否定之否定。肯定、否定、肯定、否定……事物发展,每一环节,既是肯定,又是否定。
发现了“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的概念
任何过程如果有多数矛盾存在的话,其中必定有一种是主要的,起着领导的、决定的作用,其他则处于子要和服从的地位。因此,研究任何过程,如果存在两个以上矛盾的复杂过程的话,就要全力找出他的主要矛盾。捉住了这个主要矛盾,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矛盾着的两方面中,必有一方面是主要的,其它方面是次要的。其主要的方面,即所谓矛盾起主导作用的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的
施拉姆:毛泽东的辩证法深深刻有到家和其他传统中国思想学派的烙印
毛泽东在说明否定的概念时曾使用过很有意思的类比:
“哥哥身上有妹妹,妹妹身上有哥哥”( 《南宫词纪Ÿ锁南枝》)
对比“通变”和“主客二分”两种思维方式
西方人观察到的常常是一个与人的主观相矛盾的物质世界。但是通变思维意识告诉我们的是,知和行、经验和认识以及诸如此类的人类主观活动是同样在变化中贯通的,而且这些被认为也是与充满互系关系的宇宙相同的。这样人类不将自己看作是与自然隔绝的、独立的,不将自己的主观看作是与物质世界二元对立的。
质和量的互相转化、否定之否定与通变意识不一样,不是将差异变化之中的延续,而是相反,它的逻辑基础仍然囿于必然性和决定主义范畴。通变式思维中没有这种东西,变化在通变的意义上不是简单加减原因造成的,变化不体现对否定的再否定。
阿尔都塞认为,毛泽东在其《矛盾论》中为矛盾特殊性确立了定义: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区别;关于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区别;关于矛盾的不平衡发展。他认为:“这三个概念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概念……它们体现着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特性。 毛泽东对以上三个概念的强调潜在地表明,在总体内部存在着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这是矛盾的基本关系。复杂结构是一个总体,是一个统一体,具有总体性和统一性。
两对基本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在这对矛盾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作用;为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反过来又能动地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始终遵循着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
在这对矛盾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始终遵循着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物质利益
物质利益是其他一切利益的基础和前提,物质利益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核心,利益关系变迁是社会发展状况的标志,利益分析法是观察和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根本方法。
利益仅仅是物质利益吗?
利益是“在外界主观意识不断影响下产生的,它与外界保持着密切联系,它最清楚不过地反映了人的社会地位(特别是经济地位)他们的社会出身、教育状况、生活经历、社会关系、职业或非职业状况等”。
现阶段,我国出现的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是利益矛盾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表现,其核心是利益问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诉求,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阶级构成的变化
传统产业工人减少
“中产阶级”增加
阶级矛盾的变化
工会组织的工人斗争减少
新形式的社会运动增加
70年代的学生运动、反战运动、妇女解放运动、民权运动,80年代的环保运动、反核运动,90年代的反全球化运动、同性恋争取权益运动、堕胎合法化运动、争取安乐死合法化运动……
三类“非物质劳动”
“非物质劳动”的特征
工人阶级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前福特主义阶段的专业工人、福特主义阶段的大众工人、后福特主义的信息生产对应的社会工人。
社会工人=“诸众”
传统的工人阶级弥散为“诸众”,“诸众”指一切被资本帝国控制的成员:工人、学生、知识分子、失业者、移民、少数民族等一切社会、文化力量。
“诸众”:新时代的无产阶级
“诸众”弥散。但是非物质劳动的特征使其容易瞬间联合,共同反对“资本帝国”的统治。
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是社会历史规律和社会历史主体活动的统一。社会历史规律的展开过程就是社会历史主体力量的展现过程。所以,从历史主体的角度研究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一个重要特点。
中世纪:“人”被压抑
在中世纪的欧洲,上帝主宰一切,人是上帝的奴仆、上帝的羔羊,只能忠顺地听从上帝的摆布。教会把现实世界说成是与“天国”对立的罪恶世界,人们只有弃绝现实的物质享受,克制欲念,才能求得死后进入“天堂”。
文艺复兴:“自然的人”的回归
主张用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抗击神权,用人道取代神道,把人的自由与平等、尊严与价值、权利与幸福置于首位
启蒙运动之后:“抽象的人”的发展
代表人物:笛卡尔、康德、笛卡尔
马克思:“总体的人”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人”的诠释
“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构成了全部的感性世界的基础。社会是由“现实的人”构成的,社会过程是“现实的人”的活动过程。“现实的人”就是处于一定现实的社会关系之中。“现实的人”的活动构成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内容。
“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内容
人的社会历史活动就是“现实的人”的社会历史活动,它包括物质生产活动,也包括精神生产活动。人的社会历史活动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活动。
人的存在与发展状态是社会历史发展状况的本质标志与衡量尺度
马克思曾经按照人的存在和发展状态,以人的社会结合形式为依据,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分为三种状态,即“人的依赖关系”阶段,“物的依赖关系”阶段,个人自由和全面发展阶段的状态。
从考察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存在状态出发, 又以人的发展状态作为划分标志, 在理论上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本质, 在实践上则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实际。它说明,能否保障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发展程度如何,是一种社会制度进步与否的主要标志。
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目的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人是社会的主体, 人们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期望的目的而创造自己的历史。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内容 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和标志, 因为社会是由人构成的, 人是社会的“细胞”,离开了人的发展就谈不上社会的存在和发展。
人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社会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发展,人发展到什么程度, 社会就发展到什么程度。
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念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把人作为社会发展的目的,在社会发展中实现人的发展目标。
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
人是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体。社会共同体是人的社会性的存在方式。社会共同体的是人的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社会共同体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社会共同体同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相联系。社会共同体与人的发展要求之间也存在着矛盾。
社会共同体的两重性
一般说来,社会共同体都有其虚假性和真实性两个方面,这两种不同的方面可称之为“虚假共同体”与“真实共同体”。所谓“真实共同体”一般地说是指它符合了生产力发展的规律,解放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它是人的自由和发展的促进条件。所谓“虚假共同体”是建立在阶级矛盾、阶级对立的社会里的社会共同体,它是某一阶级的共同体,却硬说成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体。个体以何种方式结成共同体不是任意的,归根到底要由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来决定。
“自由人的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
自由人联合体不同于虚假共同体,具有真实共同体的本质特征。“自由人”是摆脱了社会分工的限制和阶级压迫的人。由“自由人”组成的社会共同体是“自由人联合体”。它是建立在阶级消灭、私有制消灭和强迫性社会分工消灭的基础上的。“自由人联合体”是无产者的联合体。真正的共同体是无产者占有制的社会共同体。
形而上学的旧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法认为,“必须先研究事物,而后才能研究过程。必须先知道一个事物是什么,尔后才能觉察这个事物中所发生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正确方法是,把客观事物置于其发展的具体过程中加以认识,把客观事物同它存在和发展的过程统一起来加以认识。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和把握世界方式的重大变革。
时代背景:自然科学大发展
自然科学的发展
自然科学与理性主义
理性主义:人们具有用理性判断事物的能力,理性支配着人们的一切活动。理性的核心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理性主义就是启蒙运动的核心
理性主义的表现:理性是评判、衡量一切的尺度,宗教狂热与迷信是人类永恒的敌人,只有依靠理性才能摆脱偏见,改造社会;决定世间事物的最高依据不是圣经而是理性,不合乎理性的东西,包括上帝都没有存在的权利。如:孟德斯鸠、蒙田的观点
马克思与科学
恩格斯与科学
社会不存在客观规律
只有反复出现的、具有重复性的事物或现象才有所谓的规律性;只有完全客观的东西才具有内在的规律性;规律能够使人们准确地预测未来事件
波普尔: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规律是一种历史决定论
“历史决定论”是探讨社会科学的一种方法,它假定历史预测是社会科学的主要目的,并且假定可以通过发现隐藏在历史演变下面的“节律”或“模式”,“规律”或“倾向”来达到这个目的。 马克思主义是以经济主义为基础的历史决定论
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我们所面临的世界并不是开天辟地以来就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人类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是历史的产物。从过程的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不同的阶段的。
人的活动的一切结果并不具有最终的性质,人类认识的结果也不具有最终的性质。真理不是一堆现成的、一经发现就只要熟读死记的教条。认识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只要人类存在着,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会一直不停地进行下去。
从人类社会的存在基础看,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的体系,主要包括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和地理环境。 社会发展规律同自然发展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
社会发展规律又有同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不同的地方,这就是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来实现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有主体选择因素的存在。自然界的发展过程完全是自发的、盲目的;社会发展过程则是自为的,是人的活动的结果。人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面对同一事物和过程,由于主体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会导致主体选择的不同,因此,主体选择会因人而异。
一方面,社会历史过程有其客观性和规律性,这种客观性和规律性决定着历史的进程和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决定着人的思想、情感和目的,另一方面,社会历史是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社会规律是人的行动的规律。
认识社会历史,离不开现代人的眼光。但是,后人在认识既往的社会历史时,必须从特定的历史时代、历史条件和历史环境出发,把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放到具体的历史过程中加以认识。社会历史过程是人类实践活动的结果,这种结果一经产生就是既成的客观事实,后人对它的认识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认识和把握历史的真实。坚持历史主义原则,必须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研究社会过程、认识社会规律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和把握来解决当前和今后面临的历史和现实课题,这就需要科学预见。科学预见是依据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和客观规律,运用科学思维方法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社会趋势和社会过程的预测。坚持科学预见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决定论的必然要求。
历史是人类社会自身的客观进程,逻辑则是对这一进程和历史顺序的认识和把握。社会历史过程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社会历史进程在人类思维中的再现。因此,二者具有统一性。
社会是人类的实践活动建构起来的,也是人类生活得以展开的方式和场所,具有客观性和内在的价值维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分别从科学认知和价值评价的角度对人类社会加以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则从方法论的高度实现了科学认知与价值评价的统一。
什么是“真理”和“价值”?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用关系。
2、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目标。真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价值是客观事物对人的需要的满足。
3、真理和价值的认识论基础
在认识论上,真理和价值都是主客二分的结果。马克思关于真理和价值的论述受到了客观主义的影响。但是马克思将真理与价值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强调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
相对于自然认知,社会认知有其特点。社会认识直接关联着人们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利益,所以社会认识不容易取得共识。此其一。其二,社会认识具有“理解”的特点。
作为社会科学方法的观察,是按照一定的目的,有意识地对社会现象进行考察。这种考察是基于实践经验的观察、考察,它所要达到的不是枝节之论,而是对象之总体。基于实践的经验观察是社会认知的第一步,随后展开的认识步骤则是对现实的描述。
借助概念进行的抽象、概括,必须舍弃许多感性的、偶然的方面,这样才能使对象的普遍本质呈现出来,有助于人们理解和把握同类现象。需要“分析”与“综合”。作为社会认识方法的分析与综合,是社会分化与整合的体现与自觉。分析要深入到对象的内在矛盾、内在结构之中,发现其构成方面、构成要素及其各自的功能。
社会评价的方法既体现着一定的价值观,又要结合于社会认识的逻辑。因而,“实事求是”同样适用于社会评价。社会评价首先要以事实为根据,按照事实即事件或事态展开的逻辑,与认知一起进行。社会评价根本上说是关于社会“进步”与否的评价。社会评价不止是对社会现象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形态、体制和人们的组织方式的评价,正是这些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从宏观上决定了哪一类社会现象会大量产生。
人类是靠自己的能力,特别是社会生产能力而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生产力即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人类生命活力的最集中体现,是人类自己最大的财富,也是构成社会的物质基础。因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程度,构成了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人是社会的主体。对于社会的研究者和社会的管理者来说,人民的利益,人民的幸福,应当既是他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又是他们的归宿点。“人民利益”标准是既基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体方向,又基于社会主义价值观而提出的标准。人民利益标准也就是“以人为本”的原则。
人们研究自己的社会存在方式,把握社会的性质和发展规律,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人自身的进步,为了自己更好的生存和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自身的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根本上基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表现为人民利益的不断提高和实现。凡是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凡是有利于人民利益的不断提高和实现的,就是有利于社会进步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因而也是社会评价所必须坚持的。
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研究近代以来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创立了世界历史理论。学习和掌握世界历史理论,确立世界眼光和全球视野,对于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趋势,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各种重大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什么是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要素包括资金、人员、商品、信息等全球性流动和经济活动国际合作的全球性展开。民族国家仍然是国际市场贸易活动的主体,依附于不同国家的跨国公司则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力量,而一些国际经济组织如WTO和世界银行等则对于国际经济秩序的维护起着重要的作用。
特点
全球化与资本主义
新自由主义是全球化的新阶段
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
“世界历史”不是一个历史编撰学的概念,而是一个哲学历史观的概念,其所揭示的是各个国家和民族进入全面的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的时代,结合成为一个经济、政治、文化有机联系的世界性系统整体的历史事实。
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
历史开始向世界历史转变是由近代的工业化和国际贸易引发的。世界历史时代就是各个民族和国家普遍交往的时代,是新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在全球性扩展的时代。
“世界历史”的两重性
在世界历史条件下,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不仅仍具有民族性,而且具有了世界性,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统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中具有不同的性质、结构和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