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4

 宝黛悲剧爱情分析

在中国灿若星辰的文学历史长河中,演化和涌现出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爱情故事,每一个都令人动容,或津津乐道,或拍案称奇,或唏嘘感叹。不管是妇孺皆知的带有传奇色彩的牛郎织女、孟姜女哭长城、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梁山泊与祝英台四大民间爱情故事;还是据史实演绎而来的以《长恨歌》为基调的唐明皇与杨贵妃,以“琴挑”“白头吟”闻名于世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又或者是文人杜撰的《西厢记》里的崔莺莺与张生,《牡丹亭》里的柳梦梅和杜丽娘的故事,等等,或喜剧或悲剧,每一个经典的背后都是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每一个故事的背后都凝结着文人墨客挥之不去的黯然情愫。而在这部卷帙浩繁的爱情书籍里,最让我感动的当然要数曹雪芹笔下的,千古奇书《红楼梦》里的宝黛爱情故事。整个一部《红楼梦》也是以宝黛爱情为主线串联起来的彻头彻尾的悲剧。我们之所以对这部煌煌巨著情有独钟,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它的悲剧。所谓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了给人看。悲剧正是以这样一种带有极度渲染色彩的力量感染着人们的心灵,让人沉静,让人深思,从而让人们的心灵在悲情中得以洗涤,得以升华。世界上的许多名著像《哈姆雷特》《巴黎圣母院》《复活》等等无不用悲剧的力量散发着它永久的光芒。而《红楼梦》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中最耀眼的一个。

前世  

《红楼梦》是一部悲剧,宝黛爱情就是最有力的证明。要分析宝黛爱情的悲剧,就不能不从故事的起因也就是宝黛的前世说起,这是宝黛的原型和他们之间感情纠葛的渊源,也是研究宝黛人物性情和分析宝黛之间爱情绕之不去的话题。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融合了儒、释、道三家的思想和文化精华,其中运用大量的佛教典故和佛学用语来为小说搭桥筑路,为故事渲染泼墨。佛学谓我们每个人都有三生:前世、今生、来世,三生为一轮回。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前世颇有渊源,也正因为他们之间的渊源才引起一段“风流公案”,这一对冤家投胎入世,安落人间,开启了一段缠绵悱恻,痛彻心扉的爱情故事。贾宝玉本是女娲炼石补天剩下的一块顽石,在一僧一道的点化下有了灵性,终日在仙界游玩。小说中这样写道:“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那时这个石头因娲皇未用,却也落得逍遥自在,各处去游玩,一日来到警幻仙子处,那仙子知他有些来历,因留他在赤霞宫居住,就名他为赤霞宫神瑛侍者。他却常在灵河岸上行走,看见这株仙草可爱,遂日夜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甘露滋养,遂脱了草木之胎,得换人形,仅仅修成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餐‘秘情果’,渴饮‘灌愁水’。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甚至五内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常说‘自己受了他雨露之惠,我并无此水还他,他若下世为人,我也同去走一遭,但把我这一生所以的眼泪还他,也还得过了”。    

由此可见,贾宝玉前世是块顽石,林黛玉是棵仙草,作为神瑛侍者身份的贾宝玉给过绛珠仙子的林黛玉甘露灌溉之恩,林黛玉才得以生存下去,因此林黛玉要在今生幻化成人以一生的眼泪作为回报来感恩贾宝玉,因此就有了“还泪报恩说”。这一报恩的说法就奠定了故事整体的悲情格调,也注定了宝黛爱情的悲剧结局。“还泪”是作者设计在林黛玉这样痴情女子身上的首创,也必须常使黛玉以泪洗面来诉诸于宝玉,方报答其前世的恩情。黛玉常常哭哭啼啼,在宝玉面前掩饰不住的情感外露也就有了一种解释。而据作者给林黛玉的判词“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玉带林中挂”,“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等也可以看出黛玉最终“泪尽而逝”,独剩宝玉“枉自嗟呀”的悲惨结局。黛玉最终一定是哭干了她一生的眼泪,然后含恨而去,只留下宝玉落得不实的“金玉良缘”,随后看破红尘,遁入空门。这一点,高鹗的续书基本接近曹公原意,而黛玉“焚稿断痴情”的结局也是高鹗续书中最为成功最为感人的描写之一。

宝黛爱情的发展过程 

 宝黛二人前世的缘与债注定了架构于其上的悲剧故事的发生。如果说前世纠葛还只是作者根据故事情节发展需要虚构出来的带有神话性质的起因,那么立足于故事的“现实”主体,也就是整部《红楼梦》的铺叙展开和宝黛二人在“今生”的由相识到相知,再由相知到相爱,最后到诀别的整个爱情发展过程,则更能体现出它的悲剧意义。而要分析宝黛之间的爱情悲剧,就不得不先来探讨宝黛爱情由萌芽到发展再到成熟所经历的几个阶段。 

   两小无猜    

宝黛初次见面是我们非常熟知的“林黛玉进贾府”,林黛玉早年丧母,贾母因为疼惜外孙女,因此派人把黛玉从江南接到了京城。初次见面,两人都感觉对方面熟,好像是在哪里见过,这当还是他们前世的缘分,冥冥之中已经算是旧相识,所以彼此感觉格外亲切。贾母在众孙子孙女中也格外疼爱“二玉”,令他们与自己同住。从此宝黛二人就走的非常近,用宝玉自己的话说就是:“当初姑娘来了,哪不是我陪着玩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喜欢吃,连忙收拾的干干净净收着,等着姑娘的到来。一个桌子上吃饭,一个床上睡觉。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替丫头们都想到。”这时的宝玉和黛玉也不过八九岁,同吃同住,耳鬓厮磨,二人之间是非常纯粹的,亲密无间的兄妹之情。但当薛宝钗也来到贾府之后,宝黛之间的感情有了微妙的变化。这一点在“探宝钗黛玉半含酸”里可以感受出来。黛玉因为得知宝玉和宝钗一个有宝玉,一个有金锁,而且一个写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一个写着“不离不弃,芳龄用继”,两句话恰好是一对儿。于是这个“金玉良缘论”就成为了黛玉心中难以跨过的一道坎,当然这时宝玉和宝钗才刚刚认识,并没有对黛玉心理造成太大的影响,但黛玉天生的敏感多情已经让她对宝钗产生了警惕,而且屡屡吃醋,自己让自己不自在。    

尽管如此,这一阶段宝黛之间更多的还是那种两小无猜的纯真情感。“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一回是最好的描述。此次宝玉午后无聊去看黛玉,见黛玉正在屋里睡觉,宝玉怕黛玉睡出病来,就把她喊起来跟她说话。黛玉说我不困,只是略歇歇,让宝玉先去别处闹会儿再来。宝玉推黛玉并说别的也不知道去哪,见了别人就怪腻的。黛玉听了“嗤”一声笑道:“你既要在这里,那边老老实实的坐着,咱们说话儿。”宝玉不想坐着也想歪着,黛玉就说:“你就歪着。”宝玉说:“没有枕头,咱们在一个枕头。”黛玉道:“放屁!外边不是枕头。”宝玉去外面看了看说:“外面是老婆子的枕头,怪脏的,我不要。”黛玉听了,睁开眼,起身笑道:“真真你就是我命中的‘天魔星’,请枕这一个。”说着把自己的枕头推给宝玉,自己又拿了一个,二人面对面倒下。然后宝玉就闻到一股幽香,一阵酥迷,就问这香是哪里来的。黛玉听罢就拿宝钗的“冷香丸”打趣宝玉,宝玉知道黛玉的意思,就说:“凡我说一句,你就拉上这么多。不给你个厉害看看就不饶你。”说着翻身起来,将两只手呵了两口,便伸向黛玉膈肢窝内两肋下乱挠。黛玉触痒不禁,笑的喘不过气来。然后二人就斯斯文文说话,宝玉怕黛玉睡着,就给她讲了一个“香芋”的故事,宝玉讲的有声有色,黛玉也听的津津有味,谁知宝玉是拿黛玉开的玩笑,夸林黛玉才是真正的“香玉”。黛玉缓过神来,二人又是一阵嬉闹。    宝黛这时的纯真与纯粹最是情真意切,把一对亲密无间的兄妹之情展现的生动有趣。每每读到这一段,都让人不禁想起自己的童年,一种温馨温暖的感觉涌上心头,心情也顿时明朗。宝黛之间的爱情也在这样的嬉戏玩闹中慢慢开始萌芽。 

   恋人之间  

  故事的推进,剧情的发展,随着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爱情懵懂期的到来,加之薛宝钗的介入和“金玉良缘论”的广泛影响,宝黛之间有意无意的对对方内心的试探越来越多,由此引发的二人拌嘴、生气、哭闹的次数也越来越频繁。而对感情试探表现更明显的当然是天生敏感痴情的林黛玉。第二十回史湘云来到贾府,恰巧宝玉和宝钗在一处,听说湘云来了之后就一起来见湘云,这时黛玉也在,见他们一起来,就问宝玉:“在哪里来?”宝玉就说:“在宝姐姐家来。”然后黛玉就冷笑道:“我说呢,亏在那里绊住,不然早就飞来了。”宝玉有点委屈,答道:“只许同你玩,替你解闷儿,我不过偶然去她那里一遭,就说这话。”黛玉听后便道:“好没意思的话,去不去,管我什么事?又没叫你替我解闷儿,可许你从此不理我呢!”说着便赌气回房了。宝玉忙跟了来,劝妹妹别生闷气糟蹋坏了身体。黛玉就说我作践坏了我的身子,我死,与你何干?二人拌了几句嘴。这时宝钗走来把宝玉叫去与史大妹妹见面,黛玉见宝玉被宝钗推走了,自己一个人向窗流起泪来。  

 这应该是小说中直接描写的林黛玉除了宝黛初次见面“宝玉摔玉”之后黛玉的第一次流泪,而这次流泪恰恰是因为黛玉因宝钗而吃宝玉的醋,对宝玉感情的第一次直白流露。宝玉见完湘云后立刻又来见黛玉,黛玉见宝玉回来,越发抽抽噎噎的哭个不停。宝玉正想用千百样的款语温言来劝慰黛玉,不料未开口,黛玉便道:“你又来作什么?死活凭我去罢了!横竖如今有人和你玩,要比我又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会笑,又怕你生气,拉了你去,你又来作什么?”宝玉听后当然知道黛玉的心思,然后就是宝玉一番直白的真情表述:“你这个明白人,难道连‘亲不隔疏,后不僭先’也不知?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也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自小儿一块长大的,他才来的,岂有为她疏你的?”黛玉啐道:“我难道叫你疏她?我成了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宝玉道:“我也是为我的心。难道你就知道你的心,不知道我的心不成?”黛玉听到宝玉的反问后竟一时无言以对,愧疚的低头不语,不一会便心情开朗,开始很贴心的关心起宝玉的冷暖,劝他冷天多穿衣服。宝玉的一番宽慰加上两人“我为的是我的心”的内心剖白,两人矛盾化解,重归于好。   

 初读这样的情节会感觉这分明就是两个不懂事的小孩子闹了脾气生了气,然后又和言合好了嘛。其实不然,这更像是处于热恋中的两个年轻人在感情尚未成熟之时的相互试探,然后因为种种原因争吵,致气,在双方或一方一番剖白表明心志之后重归于好,感情随即得以升温,变得更坚定。宝黛之间像这样的矛盾随后又陆陆续续发生过好几次,每一次都是以黛玉的猜疑小性反复试探始,以宝玉的耐心宽慰真情告白终,而每一次矛盾的结果都是让两人更加了解对方的内心。俨然是恋爱中的双方,一个是施虐的一方,一个是受虐的一方,在施虐与受虐的过程中相互折磨,又相互依赖,从而让感情逐步得到升温升华。   

 成为知己   

 在宝黛爱情经历过“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多情女情重愈斟情”之后逐步走向成熟。而真正让他们之间的感情趋于牢固的当是史湘云的再次到来所引发的“双麒麟”事。宝玉偶然间得了一只麒麟,恰和湘云佩戴的是一公一母的一对。本来黛玉已经被宝钗的“金玉”折磨了好久,可刚刚平息不久又来了“麒麟”,这让多情又多心的黛玉又开始不安起来。恰好那日湘云到来正与宝玉会面时被贾政叫去会客,宝玉心中着实不快,一顿抱怨。湘云见状就正言厉色地劝说宝玉应该多去会见这些为官作宰的人们,陪他们讲讲仕途经济学问。宝玉听罢立马翻了脸,直接轰湘云去别的屋。袭人乃劝道:“姑娘快别说这话。上回也是宝姑娘也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去过不去,他就‘咳”一声,拿起脚就走了。这里宝姑娘的话还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羞得脸通红,说又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要闹到怎样,哭到怎么样呢?”然后就是一番夸宝钗多么有涵养多么通情达理的话。宝玉听了立马反驳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混帐话不曾?林姑娘从来不说!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她生分了。”恰好黛玉见湘云来找宝玉,她怕宝玉和湘云再因麒麟生出什么故事,于是悄悄的跟了来,恰好听见他们的对话,也就听到了宝玉的这句话。顿时是“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也正是宝玉的这句话让黛玉如梦方醒,彻底明白了宝玉的用心,也让自己彻底放下了心。以至于在随后宝玉对黛玉一番深情款款,感人至深的“诉肺腑”之后,黛玉没有再多言,只是说了一句:“你的话我都知道了。”     

此时的他们已经成为了心灵相通的一对知己,彼此心照不宣也能感受到对方的真心。从此之后宝黛之间再没有过争吵、赌气、哭闹,而更多的是理解、牵挂、关心。二人之间的爱情也走向了成熟,抛开其它方面施加给他们的客观压力不谈,就主观上讲他们的感情已经趋于稳固,牢不可破。

宝黛爱情的深度

  回过头来再看宝黛的爱情发展,由稚嫩到成熟似乎是个较漫长且曲折的过程,经历了太多的磕磕绊绊,跌跌撞撞才真正的心有灵犀。究其原因,其一,在当时封建思想的影响下,人们不可能像现代人那样直接奔放地表达情感,追求恋爱,更多的是含蓄内敛,尽量压抑自己真实的情感。在那个崇尚“女子无才便是德”,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代,像杜丽娘那样感叹“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的深闺女子不在少数,但能像杜丽娘那样结缘真命天子经历生生死死最终修成正果的人却极其稀少。汤显祖也是借《牡丹亭》抒发内心对封建礼教的不满和表达对婚姻自由的美好祝愿和期许。而反观曹雪芹笔下的宝黛爱情,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性:黛玉毫无掩饰的表达她对宝玉的爱,喜怒哀乐写在脸上,直接反馈给自己心爱的人,希望得到回应。她也确确实实得到了宝哥哥的爱,只是这种爱在表面上是飘忽不定的,所以才会给林妹妹带来绵长往复的不安全感。这就是我要说的第二个原因,那就是宝玉怜香惜玉,处处留情的秉性。宝玉本身就有顽性,又是在闺阁脂粉中长大,从小得到众人宠爱,所接触的也基本都是女性。再加上贾府男人一个不如一个,尽是些纵情声色,耽于皮肤滥淫的败家子弟。这就培养出宝玉温柔细腻,体贴多情,对女子天然怜爱,对男人鄙夷不屑的性情。宝玉的名言:“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是最好的例证。正因为此,宝玉常常处处留情,做一些让人为黛玉而感不平的事。比如宝玉神游太虚幻境之后有了性的懵懂意识,随后就与袭人初尝禁果,偷试云雨情;元妃赏赐大家端午礼物,宝玉见宝钗手笼红麝串甚是好看,加之宝钗生的肌肤丰泽,臂膊雪白,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墨,比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宝玉不觉看呆了眼,黛玉走进见状用帕子故意调侃宝玉才把这只“呆雁”打醒,用黛玉的话说宝玉就是有时难免“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宝玉当着王夫人的面调戏丫鬟金钏致使后者跳井自杀;见丫鬟在蔷薇架下写字大雨都把自己淋透了他还浑然不觉只顾让丫鬟赶紧避雨;刘姥姥信口开河编了一个雪夜抽柴的女孩,宝玉偏寻根究底打听女孩来历去处,结果扑了个空;也还爱吃人嘴上的胭脂,这个意味也是显而易见的;还有宝玉与秦钟、蒋玉涵的同性恋倾向等等,凡此种种,让黛玉由不得不小性,不屡次反复印证宝玉的真心。从这个层面看,黛玉常常以泪洗面,哭哭啼啼也就多了几分大家的理解和体谅。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宝黛之间的感情究竟有几分?如果感情深厚度满分是十分的话,那黛玉对宝玉的爱是绝对的满分,黛玉感情的所有心思全在宝玉一个人身上。这是无可争议的事实。而反之,宝玉对黛玉的爱也可以是十分,但这个十分是要打折扣的。上述原因已清晰的表明宝玉的情是用在多处的,但正所谓多情公子,纨绔子弟,这一点从宝玉的性格养成,成长经历,人格塑造方面分析,也是可以理解的。只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宝玉对黛玉的爱是认真的,是发自肺腑的,是无人可以替代的。这从书中许多细节都可以看出:宝玉做什么事总会想到他的林妹妹,有什么好东西第一个想要分享的就是黛玉,因为对黛玉十分透彻的了解,所以处处谦让着妹妹,顾及着她的感受,尽量不惹她生气,尽量给她她最需要的关怀。脂胭斋所列情榜,黛玉“情情”,宝玉“情不情”当是对宝黛用情深浅宽窄最好的总结,用一句话来说就是:黛玉专情,宝玉博情而又专情。悲剧发生的原因  综上所述,宝黛之间是真心相爱,而且感情已到了无第三者可以撼动的地步。贾府上下人等也都对宝黛之间的感情心知肚明,在许多人眼里“宝二爷将来肯定是娶林姑娘无疑了”。那为什么宝玉与黛玉最终依然未能成就“木石姻缘”,而是遭遇一个含恨而终,一个遁入空门,两个有情人阴阳两隔的悲惨结局呢?这里当然也有着悲剧发生的主客观原因。   

 大环境    

所谓的大环境当然是整个贾府,处在贾府里面的人对宝黛爱情的影响。这就不得不提到贾府的权力争斗,不得不分析贾府关键人物对林黛玉和薛宝钗各自的态度。    

首先是王夫人。王夫人因为有王家雄厚的权势和经济实力撑腰,打败了长房媳妇邢夫人成为荣国府府内大小事务的当家人。所以在自己宝贝儿子婚姻大事上,她绝对起到了举足轻重甚至一票否决权的作用。而宝钗又是她的亲外甥女,薛家又是富贵旺族,这样亲亲联姻,豪门联结,必然可以稳固她的当家人地位。单从个人偏好上,王夫人也是十分偏爱薛宝钗,而对黛玉的态度就冷淡的多。金钏含羞跳井之后,薛宝钗赶忙去王夫人处宽慰她的姨妈,说了一番让王夫人十分宽心安意的话,并不忌讳的愿意把自己的衣服拿出来给死去的金钏穿,这一点让王夫人很是感动,对宝钗的喜爱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而对黛玉,王夫人的态度也很明显,第七十四回王善保家的在王夫人面前进谗举报“蛊媚惑主”的晴雯,王夫人忽然被触动往事,问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心里看不上那狂样子。”可见王夫人并不喜欢黛玉,而且王夫人非常讨厌别人在情爱方面带坏了宝玉,对黛玉这样常常以爱试探宝玉,与宝玉情爱纠葛的人,王夫人肯定是不喜欢。由此可见黛玉在有可能的“未来婆婆”面前自然是得到否定的。而王夫人也自然会把这一票投给恪守封建礼教,行事稳重得体的亲外女儿宝钗的。    

再看贾母。贾母过早的失去了自己唯一的女儿,对唯一的外孙女儿黛玉自然是倾注了很大的疼爱和怜惜。在黛玉在贾府的这些年,贾母对黛玉格外照顾,关爱有加,一直视宝玉和黛玉为自己最疼爱的孙子孙女。这在书中多处可以体现。但在宝玉和黛玉的婚姻大事上,贾母的态度就模糊的多。虽然按理说黛玉和宝玉成就美满婚姻当是贾母支持的事,因为就连黛玉的丫鬟紫鹃在薛姨妈开黛玉和宝玉婚姻的玩笑说“四角俱全”的话时立马对薛姨妈说:“姨太太既有这主意,为什么不跟老太太说去?”因为在黛玉的支持者看来,黛玉父母早亡,无权无势,无人替黛玉婚姻大事做主,唯有贾母可以起到推动作用。所以趁着贾母尚健在应当尽快促成好事要紧。但贾母在宝玉婚姻大事上应该既不倾向于黛玉也不倾向于宝钗。张道士要给宝玉提亲,贾母曾明确说:“上回有个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吧。你如今也讯听着,不管她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儿配的上,就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她几两银子。只要模样儿,性格儿,难得好的。”可见贾母看重的孙媳妇当是模样和性格兼备都好的。按理说黛钗二人模样都很好,只是黛玉身子弱,常年吃药,贾母必然有后顾之忧;而宝钗,贾母是看得出以宝玉的脾气性格,宝玉是不大喜欢宝钗的,因为宝玉屡次明确对宝钗劝他考取功名利禄而嗤之以鼻的,在功名问题上宝玉素来只认黛玉一人为知己。而且当相貌姣好,性格活泼开朗的宝琴来到大观园后,立马招来贾母的特殊喜爱。贾母不单即刻让王夫人认宝琴为干女儿,还与宝琴同吃同睡,受到的规格待遇让姐姐宝钗都嫉妒道:“你也不知哪来的这段福气!我就不信,我哪些儿不如你。”可见相较稳重含蓄内敛成熟的宝钗,贾母则更喜爱活泼开朗见多识广宝琴。宝琴则完全符合贾母心中孙媳妇模样好性格好的标准,以至于后来还明确指出想把宝琴许配给宝玉,无奈宝琴已有婚约,贾母只得作罢。从上述情况看,贾母在宝玉婚姻问题上,就宝钗黛玉二人之间应当持中立态度,谁都不会偏向。续书中说贾母采用王熙凤的调包计在黛玉尚活着的情况下令宝玉与宝钗完婚,显然是不符合事实的。就算贾母不偏向于黛玉,她也不会偏向于宝钗,何况还是在黛玉病重的情况下。   

  再一个关键人物当然是王熙凤。凤姐的态度在书中则更明朗些。第二十五回黛玉收到了王熙凤给的茶叶,刚好凤姐有事求黛玉办。黛玉就玩笑说:“你们听听,吃了他们家一点子茶,就使唤起人来了。”凤姐随后笑道:“你既然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儿?”又指着宝玉笑道:“你替我们家作媳妇,少些什么?你瞧瞧,人物配不上?还是根基配不上?”说着把宝玉逗乐了,黛玉则满脸羞红。这是比较明确的一次,还有几处暗示都表明凤姐是希望宝黛最终走到一起的。相较宝钗,凤姐是更希望黛玉成为宝二奶奶。这一方面是因为凤姐相较“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宝钗,她更喜欢单纯直爽的黛玉。另一方面,从荣国府权力争斗这方面看,凤姐也是不希望宝钗坐上宝二奶奶的宝座。尽管王熙凤和薛宝钗同为王夫人那边的人,但宝钗成为宝二奶奶之后必然会分散凤姐的权力,而薛宝钗主事的能力和才干也丝毫不逊于凤姐。如此的话,对于权力欲极强的凤姐来说,自然是不希望自己的权力被分散甚至剥夺。因此,就宝玉的婚姻问题,凤姐是站在黛玉这边的。    综上,尽管贾府这三个决定宝黛爱情归宿起关键外力作用的人,态度是一左一右一中立。但王熙凤只是代理管理者,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她还是要看贾母和王夫人的意见。而在宝玉婚姻问题上,当然还是宝玉的亲生母亲王夫人的态度最有决定性,身为祖母的贾母也在其次。所以,外力的大环境必然会导致宝黛之间只有爱情而不会有婚姻。    

黛玉自身  

  而导致宝黛爱情悲剧发生的主观原因则是在黛玉自己身上。前世的一棵仙草受顽石化身的神瑛侍者的浇灌呵护才得以成长这样一个缘由,让下落人间的林妹妹对宝哥哥有着极其强烈的依赖性。宝玉的举手投足,喜怒哀乐都会给黛玉的心情带来大的波动。而黛玉对宝玉的在乎也已经使她除了宝玉恐再难有第二个人让她喜让她悲让她常常以泪洗面。要有的也只是黛玉父母早亡,无亲兄弟姊妹,和寄人篱下的多重处境让她悲凉伤感,常常对窗洒泪,写下“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和“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这样的身世之感。除此之外,黛玉的泪再没有为别人流过。本身就单薄的身体再加上难以开朗的心境和多愁善感的本性必然导致她的身体每况愈下。俗谓“情深不寿”,太过于用情、痴情、专情的人往往都太容易耗费自身的精、气、神,也就会过早地香消玉殒。“自古红颜多薄命”大概也是这个道理。    

此外,势单力薄的林黛玉也没有在舆论上为自己争取支持。她尖酸刻薄的话语和率真单纯的性情也总让她在无意中伤及别人。第七回周瑞家的给各位姑娘送宫花,临送到黛玉时,黛玉便问:“这是单给我一人,还是别的姑娘都有的?”周瑞家的说各人都有。黛玉听罢说:“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周瑞家的听后哑口无言。更直接的当是宝玉奶妈李嬷嬷说的:“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厉害。”可见黛玉的言语刻薄让她令很多人不开心过,久而久之,贾府里的婆子丫鬟们自然都不喜欢黛玉,而是愿意亲近更能体恤下属,为人处事圆滑周到的宝钗了。史湘云就明确表示过她更喜欢真真有涵养大度的宝姐姐,而不喜欢小性儿、行动爱恼人的林姐姐。在舆论效应上,林妹妹也输了宝姐姐一筹。当然了,黛玉本身并不在意这些,她只管直接单纯的表达她的喜怒哀乐,她不善于也不愿意故意隐藏自己的情绪。这一点是对是错,是让我们赞许还是让我们批评,我想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就像“拥林派”和“拥薛派”都有广大民众一样,各人喜好和欣赏的角度不同而已。   

 当然就作者本身而言,曹公所设计的林黛玉这个人物形象是他赋予的诸多美好品质和人格的集成者。作者对黛玉注入了极大的心血,也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和喜爱。但通读全文,作者也对黛玉有过批评。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大家占花名,黛玉占到的是“芙蓉花”,题着“风露清愁”,题诗为“莫怨东风当自嗟”。“东风”在中国文学的意象里主要指“外力”,“长辈”,“父母”的意思。而曹公意在告诉黛玉不要总怨恨周围的环境、外力、身世让你悲伤,让你承受悲剧结局,你应该多在自身方面查找原因。这些方面当指黛玉对宝玉过分的依赖以及黛玉自怨自艾、多愁善感的性情和黛玉尖酸刻薄的小性儿等。尽管人无完人,但曹公还是在细微处给予了黛玉些许的批评。   

 因此可以看出,无论是从主观上还是客观上,无论是从空间上还是时间上来分析,宝黛爱情的悲剧当是必然。

缘回   

 以上从宝黛的前世,宝黛爱情的发展过程、宝黛感情的深度和宝黛爱情悲剧发生的原因等方面来探讨宝黛爱情的悲剧。给处在当今现实中的我们带来许多思考,也给恋爱中的男女带来很多启示。再回到《红楼梦》中来,黛玉虽然没有得到婚姻,但她却收获了爱情。“泪尽而逝”的结局虽然让无数人心痛,但就黛玉自身而言,她应该也算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以一生的眼泪报答了延续她生命的人。也许下一个轮回,宝黛再次相遇,便会是另一个不同的故事,不同的结局。(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