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6日,工信部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中国广电四家运营商颁发了5G牌照。
今年,中央提出"新基建"的概念,5G被普遍认为是新基建的领头羊和压舱石。各级政府相继出台政策扶持5G发展,包括降低电费和支持站址建设,降低5G建网成本;牵线搭桥推动企业与5G的结合,对5G发展进行补贴;主动发起"5G+政府"等项目。
政策与市场合力之下,5G发展不断提速,也引来各路力量各显神通,正在成为一片最白热化的中心战场。
从2019到2020,转型和升级碰上了中美大国博弈、通信产业红利不断消失、国内通信设备制造商绝地求生、BAT平台化后的再转向、行业企业由信息化向数字化再造,种种内外环境的剧烈变化,也让这场面向5G时代的战争更加残酷,也更加波澜壮阔。
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公司、设备制造商,中小规模的生态合作伙伴,以及最终客户,这五类角色都在试图利用自己的优势来获得主导权,在不同的项目中有不一样的竞合关系。如同《霍比特人3·五军之战》中的场景,五路大军时敌时友,产业格局和生态体系存在诸多变数。
由于5G时代的市场需求更加复杂多元,技术与服务更加复杂,几乎每一个参与者都明白,这一次不可能做到"赢家通吃"。所以,他们都在积极寻找自己适合的产业定位,同时尽量扩大自己的生存空间。
那么,中国的5G现在已经发展到什么程度,未来将走向何方?五军之战又将如何演变?
1
5G元年硕果累累
5G元年,电信运营商仍是主角。
面对5G的新机遇,三家运营商摒弃传统的拼价格同质化竞争,围绕5G技术标准、能力建设以及试点项目,不断进行产业创新。
最初,是各家运营商在建网、推出5G套餐方面抢第一;之后,是运营商之间的合作成为主旋律,中国电信与中国联通共建共享、中国移动与中国广电结盟,今年4月8日三家运营商举行联合线上发布会为5G消息站台,抱团对抗来自于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冲击。
围绕着技术标准、能力建设以及试点项目,运营商们动作猛,声音大,每过一段时间就主动爆出5G的新进展,无论是对宣传的重视,还是5G套餐的推广力度,都超过以往任何一次网络升级。
为了能在建网初期就圈住更多用户,三大运营商推出廉价的5G资费,目前5G套餐用户规模已经超过7500万。
在手机公司的努力下,5G终端的价格门槛不断降低,也吸引了越来越多个人消费者选择5G。
据工信部数据,中国企业共发布了5G终端184款,其中5G手机72款。截至5月底,国内5G手机累计出货量5985万部。
不过,5G瞄准的不仅是个人客户,更是为企业数字化而生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这让5G的生态版图融入今天的数字经济生态大潮中,比以往任何一代技术都要复杂。
2020年6月6日,由工信部主办的"绽放杯"5G应用征集大赛在北京正式启动,这已经是这项赛事的第三届,在前两届中不少优秀案例和实践场景,都已经在现实中推广。
商用这一年来,5G已经在行业市场也取得了很多突破,目前已经在19个行业拓展了应用,总结出高清视频、机器视觉、远程控制、自动化巡检等高频率使用场景,正在越来越多的项目中呈现出独特的价值。
此外,这一年还有很多让人印象深刻的5G影像,比如5G+医疗的远程手术,国庆阅兵5G直播、5G上珠峰等。在全国"战疫"非常时期,5G网络保障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直播,为亿万网友提供了实时现场。基于5G的网络远程会诊、巡检防疫机器人成为抗疫好帮手。后续复工复产中,在线会议、在线教育、远程操作等典型5G场景被不断放大。
在5G发牌一周年线上峰会,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鲁春丛披露,全国已经建成5G基站超25万个,5G用户数已超过3600万;全国累计开展工业、交通、医疗等行业的5G创新应用400余项。
5G,真的走到我们身边了。
2
产业地图徐徐展开
5G的无线三大特性中,"高速率"是唯一能给个人客户带来改变的特性,而"大容量"和"低时延"的设计,更偏向于满足企业用户对移动通信的诉求。
比如,5G的"切片"技术,能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专用的信息通路,就是企业客户梦寐以求的功能。
所以国内三家运营商在展望5G未来时重点强调:要将5G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进行整合,为企业客户提供数字化基础设施。
企业要搭建数字化系统一般要做两件事情:
一、搭建数字化基础设施。这以通信技术(CT)能力建设为起点,无论是5G还是物联网,都是建立数据获取层或信息采集层,完成从实体物理节点到数字化信息的转换,并通过通信网络和数据传输技术,将信息传递、汇聚。
二、企业还需要计算能力和存储能力。这方面,与传统IT系统相比,云计算成本更低、更具灵活性。
简而言之,现在大家都在提的企业数字化系统,基础设施是"云+网",企业再在这两大基础设施上开发各式各样的行业应用。
而受新基建的热潮带动,在移动互联网领域大获成功的互联网企业也开始布局企业市场。
5月26日,腾讯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总裁汤道生宣布,未来5年将投入5000亿元用于进一步布局包括5G应用在内的新基建。4月20日,阿里云也释放出3年2000亿5000工程师的新基建投资计划。
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互联网企业的进场让产业对5G产生了更多期待,同时也让未来的战局更加扑朔迷离。
通过探索,基于5G的行业应用已经出现了不少。可以看到,5G的特性为行业应用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尤其是低时延和网络切片。但目前企业数字化领域对5G的探索仍以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主,在应用层面的拓展则非常艰难。
其原因在于:
一方面,基础设施的成熟度相对高,项目投入产出相对清晰。它们以技术驱动为主,产品化程度比较高;另一方面,行业应用见效周期长,需求五花八门,难以形成标准化的产品,更不具备复制条件,所以现在还没有产业玩家能在短期内搞定。
每个行业企业数字化程度不同,应用场景也不同,就算同类企业在相同场景下,也可能提出不同需求。有的企业需求是数字化连接基础上,用机器替代人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有的企业意在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大数据处理,提高作业精准度和管理精细化程度,开拓出新市场空间。
这让参与者们面临两难:缺乏行业应用,企业客户看不到5G价值,不愿意投入资源和精力,5G很难发展起来。另外,碎片化的行业应用如果不具备可复制性,费力不讨好,对方觉得不值得投入。尤其是规模大成本高的企业,用自己昂贵的人力成本为一个客户开发定制化需求,实在划不来。
最终,几乎所有大企业都做出了类似的5G产业规划:自己去做可复制的能力建设(网络、IaaS、通用PaaS),同时驱动合作伙伴去做高成本的定制化服务(区域覆盖、SaaS),通过产业生态达成多方共赢格局,以协作方式推动5G发展。
3
五路大军跃跃欲试
2G被动,3G追赶,4G跟随,5G是中国领跑全球的机会,巨大的产业蛋糕让各类实体企业和玩家都可能成为基础设施升级的受益者。
所以,各方都在厉兵秣马、摩拳擦掌,积极投身到这一次轮次的产业升级之中。
以往,电信运营商处在通信连接领域里最核心位置,是产业和生态的领导者角色。
无论网络建设、投资规模与节奏,还是业务、产品、终端策略,电信运营商的一举一动都可能对产业链各环节形成重大影响。
但在5G阶段,运营商的产业影响力已经显著下降。
虽然网络建设仍由电信运营商主导,但以云计算为代表的IT基础设施不一定由电信运营商提供,应用层的开发和运营更是百花齐放。此外,很多企业客户需要区域性、低成本的网络覆盖,尤其是在园区、矿区、港口等地方,运营商在网络建设方面的话语权其实不强,需要用更多的沟通配合来赢得市场。
所以,电信运营商在拓展5G时,不可避免要放低身段,艰难前行。
与运营商相比,互联网公司更具进攻性。
其实,从移动互联网公司早在3G和4G时代就已经表现出超强战斗力,逐渐从电信运营商手中夺取了个人用户数字化主导权。腾讯主导的微信成为国民应用,中国移动主导的飞信销声匿迹就是经典案例。
而现在,随着消费互联网红利衰减,以阿里、腾讯和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已经借助云业务从2C逐渐拓展到2B的趋势,逐渐成为云计算领域领导者,并在5G产业中的表现非常活跃,希望能借5G之势扩大2B数字化的规模,获得更大成长空间。
国际数据公司IDC最新数据显示,2019年下半年,中国公有云市场越发集中。阿里、腾讯、中国电信、华为、AWS位居IaaS+PaaS及IaaS市场前五。阿里一直以超40%份额稳居"一超多强"之首。
与运营商和互联网公司相比,通信设备制造商的变化更加彻底。
在以往的通信网中,通信设备制造商是运营商身后的无名英雄。虽然在通信的技术标准制定、设备研发与生产,甚至网络的集成与维护工作中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他们并不直接面对最终客户,客户接触的还是电信运营商。
但是,通信设备制造商并不是只做电信运营商的生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电信运营商也只是他们的众多企业客户之一。如果其他企业有条件进行专用网络的建设,设备制造商一样可以成为他们的供应商。
形势的变化在于:以往,这样的需求规模相对有限;而在5G时代,其他企业的专网建设需求会越来越大。
此时,企业客户需要的基础设施,提供者不仅是传统电信运营商,也可能由通信设备商直接供货,甚至直接使用电信设备制造商提供的云计算和通信网合一的基础设施服务。
这意味着,电信运营商有可能会被"去中介化"。
以华为为例,它现在不仅是一家电信设备制造商,也是一家云计算服务提供商。它可以作为云网融合基础设施的供应商,直接为企业客户提供服务。中兴虽然目前自己没有提供云服务,但也可以借助与客户的触点,将能力资源与其他角色进行整合,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前面说的三类角色都是规模超大的公司,他们投入很重,规模大了才能摊薄成本。因此,在定制开发、个性化服务等难以规模化的细分领域,他们反而无法和拥有成本优势的中小企业作战。所以这些大企业都在强调产业生态建设,希望找到合作伙伴来补齐自己的短板。
这种趋同的产业策略,使得他们的生态合作伙伴,也就是中小科技公司,成为了5G产业生态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这些生态合作伙伴会与产业生态中不同的角色展开协作:
有的与企业客户长期合作,有应用开发和项目交付优势;有的拥有某领域的行业经验和相对成熟的解决方案,可以降低应用开发的周期和成本;有的能提供定制化的终端模组;有的擅长做接口适配开发与联调测试……
另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5G驱动的数字化系统规则也发生了变化。
以往,客户只是最终的使用者,最多提些个性化需求,并不会介入到系统建设中;而在5G时代,一个新现象开始出现,数字化系统的使用者和买单者,也就是客户自己,也成为了重要的产业参与者。
一方面,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后期的运行维护工作不能完全依赖厂商,不少工作需要使用者自己介入;同时,应用与企业自身密切相关,如果不深度参与,产品很难达成预期效果。这些考虑导致很多规模较大的企业,都组建了自己的开发运营团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公司甚至更愿意自主掌控核心,主导应用的开发和系统的演进迭代。
最后,5G使用者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就是政府机构。
他们不仅通过政策,不断驱动5G发展以及企业数字化进步,同时也是5G的使用者,推动城市管理和政府治理领域的数字化建设,甚至直接买单。
IDC认为,中国数字政府建设具有集约化、大单化趋势,地方政府主导的数字化转型项目与中央部委投资开始等量齐观。据IDC预测,2021年开始,中国政府行业ICT投资每年将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
客户都亲自下场了,5G大戏越来越好看。
4
敌友竞合未有定论
5G带来的技术变革和产业变局,导致产业参与者的角色不再是链条上分工明确、定位清晰的参与者,一环套一环,而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有的参与者甚至可能同时兼具多种身份,这导致五路大军之间的关系异常微妙。
一方面,竞争可能会变成合作。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电信运营商。4G以前,运营商长期沉溺于内部竞争,如今,他们也开始坐下来谈合作,一方面加快加强自身的能力,另一方面也是减少行业内耗,积蓄力量与其他对手作战。
运营商的应对策略不仅局限于共建共享,还有更大的组织变革,由内而外发力。
比如,去年7月,中国移动发起了800亿政企业务构架大调整,形成"一总二横三纵"格局;
去年底,中国电信也进行机构、人员大调整;今年3月,中国联通出台《大市场统筹运营组织体系改革方案》,进一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互联网化运营转型。
三大运营商架构调整具体方式不同,但目标是一样的,对内架构变得更加扁平化,流程与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对外互联网化运营,聚焦产业与行业市场,展开更广泛的合纵连横。
另一方面,为了获取产业主导权,局中各方的位置常常变换,合作者与竞争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
比如,在运营商主导的项目中,设备商依然以供货商身份处于运营商的产业下游;而在有的项目里,它们自己上阵做数字化解决方案,成为运营商网络的代理渠道;甚至在有的项目里,他们可以抛开运营商自己"单干"。
在新的产业格局下,传统的商业合作关系已经打破,运营商和通信设备商互为供应商,未来需要重新定义双方的责权关系。
互联网公司更加复杂。他们集多种身份于一身,有的场景下,他们是云计算基础设施的供应商;有的场景下,是与客户签约的系统集成商;有的场景下,他们甚至只提供中间的技术平台,并不对最终结果负责。
与运营商和设备厂商不同的是,在漫长的产业试错阶段,会出现复杂的技术组合和商业模式,各方都会探索更具合理性和推广价值的成长路径,而互联网公司的余地最大,可调整的姿势最多。
阿里、腾讯是从个人客户市场发展起来的,成功模式基本是先做好产品,再通过规模化复制提升企业效益,达到资本市场预期。但面向企业客户提供数字化服务时,逻辑就变化了,他们必须调整姿势,从一个产品打天下,变成不厌其烦地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
所以阿里、腾讯进入这个市场的最初定位是云基础设施、云底座。先做强做厚云计算三明治中位于下面两层的IaaS和PaaS层,把最上层的SaaS层交给广大的生态合作伙伴。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整体交付能力,还可以发挥自己的大平台优势,对5G产业发展非常有利。
但中小企业稳定性差,技术复杂度和集成交付难度较高,需要默契的协同合作,处理不好容易产生扯皮和纠纷。加上商业利益难以均衡,通常短期项目合作容易,中长期合作就很难。
企业用户的项目往往追求明确的降本增效指标,也很看重稳定性、长周期,看重系统建成之后的运营维护和迭代升级。如果合作伙伴不稳定,大企业接盘兜底,往往要付出比较大的代价。
这时,生态链中一些有客户关系资源,或者是有独特的技术能力,甚至只是在成本上有优势的中小科技公司话语权日益增强,他们甚至可能挟优势资源给"链主"压力。
最后需要补充一点:
从技术角度看,"云+网+应用"好像已经是企业数字化系统的全部。
但在实际项目中,数字化系统只是新一代工具。当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完成,连接和数据不再是短板之后,组织、机制、人与数字化的适配将变得更加重要。
要发挥工具的最大价值,需要深入考虑大量非技术的因素。比如内部流程改造,组织架构变化,甚至是企业商业模式改变等等,都可能统称为技术之外"人"的因素。
纵观所有成功的企业数字化,技术与人,两方面缺一不可。
以数字化生产为例。传统的模式下,由于信息采集周期长、准确度低,因此其他环节的低效率未必会对整体结果产生大的影响。所以此前很多不成功的案例中,多是用新系统去适应老流程,效率提升幅度有限,远远抵不上企业在数字化领域的投入。
只有基于5G、大数据等技术,全盘新建整个系统,把产业工人和数字化系统相结合,按照新的生产流程作业,才可能达成最佳效果。
这是"五路大军"之外,不可忽视的变量。
综合看来,在5G技术和产业成熟度逐渐提升的过程中,产业玩家各有优势,各有短板,竞合关系不断被打破和重构。
但无论如何,竞合的最终目标,都是将中国5G推向世界制高点,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占据主导权。(本文首发财经十一人,发布版本略有改动)